一种转炉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118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转炉结构,包括转炉本体,转炉本体上设置有出钢口,出钢口为一中空筒体,出钢口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肋条,出钢口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连通,肋条设置于第一区段的内壁上,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区段的两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出钢口的内壁设置肋条,肋条的一端延伸至出钢口的入口处,肋条的另一端不完全延伸至出钢口的出口,使得出钢口的出口内壁保持圆滑,有效的减小出钢口处钢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减缓钢水的二次氧化,避免对钢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产生影响。产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炉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冶炼
,尤其涉及一种转炉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转炉是冶炼工艺中重要的生产设备,转炉在通过出钢口出钢的过程中,随着钢水液面的下降,在液面逐渐形成旋涡,并逐渐扩散、贯穿至整个出钢口,由于钢渣的密度小于钢水的密度而漂浮在钢水液面上,进而会造成涡流卷渣的现象发生,使得大量的钢渣随钢水进入到钢包中,影响钢水的纯净度,为解决该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如图1所示的转炉出钢口1

1,该出钢口的内壁沿轴向设置多个肋条1

2,肋条1

2由出钢口1

1的入口延伸至出钢口1

1的出口,肋条1

2可有效的抑制涡流的产生,但是该出钢口1

1在生产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该结构中的肋条1

2沿轴向贯穿整个出钢口1

1,增大了钢水在出钢口1

1的出口处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剧了钢水的二次氧化,影响钢产品的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转炉结构,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炉结构,包括转炉本体,转炉本体上设置有出钢口,出钢口为一中空筒体,出钢口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肋条,所述出钢口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连通,肋条设置于第一区段的内壁上,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区段的两端。
[000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段的内壁直径大于第二区段的内壁直径,肋条轴向投影区域和第二区段的内径区域不重合,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通过过渡段连通。
[0006]进一步的,所述肋条靠近过渡段的一端设置有圆角,圆角的末端切线和第一区段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40度。
[0007]进一步的,所述肋条沿第一区段的周向均匀设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肋条的设置数量不超过10个。
[0009]进一步的,所述出钢口呈沿由第一区段指向第二区段的方向呈收缩锥形设置。
[0010]进一步的,所述出钢口内壁的锥度为2度。
[0011]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在出钢口的内壁设置肋条,肋条的一端延伸至出钢口的入口处,肋条的另一端不完全延伸至出钢口的出口,使得出钢口的出口内壁保持圆滑,有效的减小出钢口处钢水和空气之间的接触面积,减缓钢水的二次氧化,避免对钢产品的品质产生影响。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现有技术出钢口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出钢口结构的立体图;
[001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出钢口结构的剖视图;
[001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出钢口结构由第二区段望向第一区段的示意图;
[001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出钢口结构由第一区段望向第二区段的示意图;
[001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剖视图;
[001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出钢口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出钢口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二出钢口结构由第一区段望向第二区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如图2

10所示,本技术的一种转炉结构,包括转炉本体1,转炉本体1上设置有出钢口2,出钢口2为一中空筒体,出钢口2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肋条3,以上为现有技术中的转炉出钢口2结构,更加具体详细的结构以及原理可参照专利号为CN201410460156.8的说明书,该装置通过设置多个周向的肋条3,能够有效的解决转炉内的钢水向钢包转移时出现涡流卷渣的现象,但是由于多跟肋条3完全贯穿了出钢口2的两端,使得出钢口2的入口以及出口均为不规则的截面,转炉在出钢时,钢水存在二次氧化的现象,二次氧化越严重对钢产品的品质影响越严重,上述的出钢口2出口增大了钢水流出出钢口2时和空气的接触面积,进而加剧了钢水的二次氧化,影响钢产品品质的提升,为此,本技术做出如下进一步的改进:
[0025]本技术的出钢口2设置成第一区段4和第二区段5的结构形式,第一区段4和第二区段5连通,肋条3设置于第一区段4的内壁上,肋条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区段4的两端。
[0026]本实施例中,该种结构形式的出钢口2,仅仅在第一区段4的内壁上设置肋条3,第二区段5的内壁圆滑设置,靠近出钢口2的入口部分即第一区段4起到抑制钢水涡流的作用,钢水经由第二区段5的出口排出时,该区段的截面为圆形,相较于现有技术大大的减小了钢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有效的减缓了钢水的二次氧化,有利于提高钢产品的品质。
[0027]本实施例中,第一区段4的内壁直径大于第二区段5的内壁直径,肋条3轴向投影区域和第二区段5的内径区域不重合,如图5所示,由第二区段5的方向望向第一区段4时,肋条
3被第二区段5的侧壁遮挡,使得第一区段4的内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区段5的内截面面积,如图4所示,第一区段4和第二区段5通过过渡段6连通。
[0028]转炉出钢时,钢水在出钢口2内由第一区段4流向第二区段5,由于第一区段4的内截面面积大于第二区段5的内截面面积,能够避免钢水出现散流的现象,增加钢水流动的稳定性。
[0029]本实施例中,肋条3靠近过渡段6的一端设置有圆角7,如图7所示,圆角7的末端切线和第一区段4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

40度,避免出钢口2内死角的存在,使得出钢口2内壁更加的顺滑,钢水在出钢口2内部流动更加顺畅,避免出现钢水湍流的现象。
[0030]肋条3在第一区段4的内壁沿周向均匀设置。
[0031]本实施例中,肋条3的设置数量不超过10个,若肋条3数量过多,使得相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炉结构,包括转炉本体,转炉本体上设置有出钢口,出钢口为一中空筒体,出钢口的内壁沿轴向设置有肋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钢口包括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连通,肋条设置于第一区段的内壁上,肋条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区段的两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转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段的内壁直径大于第二区段的内壁直径,肋条轴向投影区域和第二区段的内径区域不重合,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通过过渡段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转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肋条靠近过渡段的一端设置有圆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利伟汪国荣佟雨李权张静静唐国峰孙帅孟艳芬刘红姬国乐丁超陶鑫江
申请(专利权)人:沧州中铁装备制造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