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504750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净化单元、生物接触氧化单元、用于污水沉淀并防止回流的沉淀单元以及生物净化塘单元,所述过滤净化单元包括两道与坑塘两岸固定连接的生态拦截吸附网膜;所述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坑塘水体中的弹性填料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填料正下方的曝气装置;所述生物净化塘单元内设置有水生动植物。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坑塘进行改造,实现了坑塘水体治理和污水治理的有机结合,施工简单,无其它占地问题,节约了环境治理成本,并通过恢复坑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了水质的长效保持。水质的长效保持。水质的长效保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农村坑塘水体治理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农村居民固有的生活习惯,部分无序排放的生活污水、随意堆放的生活垃圾和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等污染,随着地面径流最终汇入农村坑塘,导致农村坑塘水体受到污染,有的甚至变成黑臭水体,失去了原有的养殖和灌溉的价值。随着美丽乡村的建设,农村环境整治被提上日程,要求实现坑塘整治和污水处理的有效性结合,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二次污染。
[0003]现有坑塘污水治理技术多采用较为简单的治理技术,如投加药剂、曝气增氧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前两类技术基本上属于治标不治本,维持时间较短;后一种技术既需要消耗动能,还需要人员运营维护。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适合农村坑塘污水治理的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既能够净化坑塘水体,又能够治理部分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地表径流污染。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
[0007]过滤净化单元,该过滤净化单元包括两道与坑塘两岸固定连接的生态拦截吸附网膜;
[0008]生物接触氧化单元,该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坑塘水体中的弹性填料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填料正下方的曝气装置;
[0009]沉淀单元,用于污水沉淀并防止回流;
[0010]生物净化塘单元,该生物净化塘单元内设置有由水生动植物。
[0011]进一步地,所述的两道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浮球且底部通过碎石进行配重,每道网膜上的若干个浮球均通过不锈钢丝绳进行串联后再通过膨胀螺钉使不锈钢丝绳固定于坑塘的两岸。
[0012]优选地,所述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由聚乙烯纤维制成,第一道网膜的网孔直径为20mm,第二道网膜的直径为5mm,两道生态过滤网膜的间距为70cm。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填料采用点阵式排列,每行或每列的弹性填料通过不锈钢丝绳进行串联后再通过膨胀螺钉使不锈钢丝绳固定于坑塘的两岸。
[0014]优选地,所述弹性填料采用聚烯烃类或聚酰胺类的丝状填料,每个弹性填料制成直径150mm的圆柱体,相邻两个弹性填料的间距为500mm。
[0015]优选地,所述沉淀单元包括两道连接坑塘两岸的土坝,第一道坝的高度为1.0m

1.2m,第二道坝的高度比第一道低10cm。
[0016]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对坑塘进行改造,实现了坑塘水体治理和污水治理的有机结合,施工简单,无其它占地问题,节约了环境治理成本,并通过恢复坑塘水体的自净能力,实现了水质的长效保持。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中:1、过滤净化单元;11、第一道网膜;12、第二道网膜;2、生物接触氧化单元;21、弹性填料;22、曝气装置;3、沉淀单元;4、生物净化塘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20]如图1所示的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净化单元1、生物接触氧化单元2、用于污水沉淀并防止回流的沉淀单元3以及生物净化塘单元4,所述过滤净化单元包括两道与坑塘两岸固定连接的生态拦截吸附网膜;所述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坑塘水体中的弹性填料21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填料正下方的曝气装置22;所述该生物净化塘单元内设置有水生动植物。
[002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过滤净化单元1用于拦截入塘的漂浮物及生活污水中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并且污水流经生态拦截吸附网膜后在其表面还能形成一层“生物膜”,包括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原生动物等群落,在群落的共同作用下,可降解水体中的部分污染物;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两道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浮球且底部通过碎石进行配重,每道网膜上的若干个浮球均通过不锈钢丝绳进行串联后再通过膨胀螺钉使不锈钢丝绳固定于坑塘的两岸,使所述生态拦截吸附网膜在水体中能够张紧,保证拦截过滤效果。具体的,所述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由聚乙烯纤维制成,第一道网膜11的网孔直径为20mm,第二道网膜12的直径为5mm,两道生态过滤网膜的间距为70cm。
[0022]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弹性填料21采用点阵式排列,每行或每列的弹性填料之间通过不锈钢丝绳进行串联后再通过膨胀螺钉使不锈钢丝绳固定于坑塘的两岸。具体的,所述弹性填料采用聚烯烃类或聚酰胺类的丝状填料,此类填料具有较好的耐腐、耐温、耐老化的特性,挂膜速度快,且每个弹性填料制成直径150mm的圆柱体,相邻两个弹性填料的间距为500mm,保证微生物能够大量附着在弹性填料上,然后通过曝气增氧,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由微生物氧化分解,使污水得到净化。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曝气装置22包括罗茨风机、主风管以及曝气管,采用穿孔曝气,曝气量为45m3/min,曝气管采用UPVC管,孔眼直径为3mm、间距为50

100mm。
[0023]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沉淀单元3包括两道连接坑塘两岸的土坝,第一道坝的高度为1.0m

1.2m,第二道坝的高度比第一道低10cm,形成高度差,防止污水回流,依靠重力沉降将污泥和污水进行泥水沉淀分离,上清液溢流到生物净化塘单元。
[0024]坑塘污水治理最重要的就是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生物净化塘单元4通过人工构建生态系统,利用适宜坑塘内生长的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共同作用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进一步提高水质,并且能够打造良好的景观效果。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水生植物包括耐污品种菹草、黑藻和铜钱草等,水生动物选用花白鲢、鳙鱼、鲈鱼和铜锈环
棱螺等。
[0025]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过滤净化单元(1),该过滤净化单元包括两道与坑塘两岸固定连接的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生物接触氧化单元(2),该生物接触氧化单元包括若干个均匀设置在所述坑塘水体中的弹性填料(21)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填料正下方的曝气装置(22);沉淀单元(3),用于污水沉淀并防止回流;生物净化塘单元(4),该生物净化塘单元内设置有水生动植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两道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的顶部均设置有若干个浮球且底部通过碎石进行配重,每道网膜上的若干个浮球均通过不锈钢丝绳进行串联后再通过膨胀螺钉使不锈钢丝绳固定于坑塘的两岸。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坑塘改造的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拦截吸附网膜由聚乙烯纤维制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玉童奚姗姗汪向阳王猛夏明升李鹏程刘程阮慧林李中玉马永春陈斌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通源环境节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