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包括A、B、C相电感绕组磁芯采用罒字形框架结构,磁芯采用罒字形框架结构,由上磁芯横梁(1)、下磁芯横梁(2)、第一磁芯立柱(3)、第二磁芯立柱(4)、第三磁芯立柱(5)、第四磁芯立柱(6)围拢成左窗口(10)、中窗口(11)、右窗口(12);所述第二磁芯立柱中的A相磁通Φa和B相磁通Φb同相,所述第三磁芯立柱中的B相磁通Φb和C相磁通Φc同相;本发明专利技术复用了磁路,相当于B相复用了A相和C相的磁路,磁件体积、重量减小,减少成本,减少热损耗,优化磁元件的散热。优化磁元件的散热。优化磁元件的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感元件,尤其涉及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
技术介绍
[0002]常见的三相PFC拓扑有三相六开关、Vienna拓扑,以及他们的变形,拓扑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他们的特点是三个输入电感La,Lb,Lc是对称的,在设计时电感感量相同,大小材质也相同。这三个电感的工作状态也是一样的,输入电流大小相同,而相位相差120
°
。所以在类似的应用场景下,电感设计时为了减小磁芯的体积,往往会选择三相共用磁芯来减小磁元件的体积。但在现有的三相集成电感中共用磁芯中,有部分磁通相互抵消,使得元件体积无法进一步减小、磁损耗居高不下。
[0003]因此,如何设计一种体积小巧、磁损耗居小、散热良好的三相高频电感是业界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包括A相电感绕组、B相电感绕组、C相电感绕组,以及磁芯,所述磁芯采用罒字形框架结构,由上磁芯横梁、下磁芯横梁、第一磁芯立柱、第二磁芯立柱、第三磁芯立柱、第四磁芯立柱围拢成左窗口、中窗口、右窗口;所述A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左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A相磁通Φa;所述B相电感绕组缠绕在中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B相磁通Φb;所述C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右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C相磁通Φc;所述第二磁芯立柱中的A相磁通Φa和B相磁通Φb同相,所述第三磁芯立柱中的B相磁通Φb和C相磁通Φc同相。
[0006]所述A相电感绕组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左窗口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和下磁芯横梁上;所述B相电感绕组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中窗口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和下磁芯横梁上;所述C相电感绕组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右窗口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和下磁芯横梁上。
[0007]在一个设计方案中,所述A相电感绕组、B相电感绕组和C相电感绕组皆采用左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B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或者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B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
[0008]在另一个设计方案中,所述A相电感绕组、B相电感绕组和C相电感绕组皆采用右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B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或者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B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
[0009]在另外一个设计方案中,所述A相电感绕组和C相电感绕组皆采用左螺旋绕制结
构,B相电感绕组采用右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B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皆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或者A相、B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皆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
[0010]在其他一个设计方案中,所述A相电感绕组和C相电感绕组皆采用右螺旋绕制结构,B相电感绕组采用左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B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皆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或者A相、B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皆由绕组尾端流向头端。
[0011]各相电感绕组分成两段,两段绕组匝数相等,分别缠绕在上磁芯横梁和下磁芯横梁上。
[001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一、复用了磁路,本来每一相都需要磁路,但是通过此种设计,相当于B相复用了A相和C相的磁路;二、磁件体积、重量减小,比起三个独立开的磁元件方便安装,大幅度减小安装难度;三、进而减少成本,体积减小,可以减小成本;四、减少热损耗,磁元件的损耗与其体积成正比,体积减小,损耗也会减小,复用部分的磁通减小之后放热量大幅度减小,可以优化磁元件的散热。
附图说明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图1是三相PFC拓扑结构示意图;图2是三相Vienna PFC拓扑结构示意图;图3是现有三相高频电感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改变B相电流流向使磁通相同的绕线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改变绕线使磁通相同的绕线示意图;图6是现有三相高频电感温度分布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三相高频电感温度分布示意图;图8是现有的和本专利技术电感磁通曲线对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5]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三相高频电感,在三相电力系统中利用磁通抵消的方法来复用磁路,从而减小有效横截面积,可以减小磁元件的体积和重量,进而减小成本,减小体积就会减小整个磁元件的损耗,优化散热。
[0016]参看图3示出的现有三相高频电感结构示意图,三相电网每一相电压之间的相位相差120
°
,假设:,;;可以得到磁通量分别为;;;假如绕线的匝数相等,那么三相交流电流产生的磁
通也是大小相同,相位相差120
°
。按照图3所示的绕线方法,A相和B相的交汇处的磁通是反向的,那么按照向量相减的规则,共用磁芯处的磁通为,此时的磁通相对与完全独立、不共用磁芯的解决方案来说体积会减小0.27,但是共用部分的截面积会是单独的倍;但是如果公用部分的磁通是同相的,那么按照向量相加的规则,磁通和原来的相比幅值没有变化,只是相位改变了,所以在这种设计下,共用部分的磁芯有效横截面积没有增加,减小磁元件的体积。
[0017]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参看图4,三相高频电感包括A相电感绕组7、B相电感绕组8、C相电感绕组9,以及磁芯,所述磁芯采用罒字形框架结构,由上磁芯横梁1、下磁芯横梁2、第一磁芯立柱3、第二磁芯立柱4、第三磁芯立柱5、第四磁芯立柱6围拢成左窗口10、中窗口11、右窗口12;所述A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左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A相磁通Φa;所述B相电感绕组缠绕在中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B相磁通Φb;所述C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右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C相磁通Φc;所述第二磁芯立柱中的A相磁通Φa和B相磁通Φb同相,所述第三磁芯立柱中的B相磁通Φb和C相磁通Φc同相。
[0018]需要指出,为了表述方便,本文使用了许多方位词和数量词,如:上下、左中右、头端尾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些词是为了表述各元件的位置关系,方便同附图对照起来看,方便人们理解本专利技术,但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19]在较佳实施例中,所述A相电感绕组7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左窗口10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所述B相电感绕组8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中窗口11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所述C相电感绕组9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右窗口12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
[0020]参看图4示出的一个实施例:所述A相电感绕组7、B相电感绕组8和C相电感绕组9皆采用左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B相电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包括A相电感绕组(7)、B相电感绕组(8)、C相电感绕组(9),以及磁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磁芯采用罒字形框架结构,由上磁芯横梁(1)、下磁芯横梁(2)、第一磁芯立柱(3)、第二磁芯立柱(4)、第三磁芯立柱(5)、第四磁芯立柱(6)围拢成左窗口(10)、中窗口(11)、右窗口(12);所述A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左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A相磁通Φa;所述B相电感绕组缠绕在中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B相磁通Φb;所述C相电感绕组缠绕在右窗口四周的侧壁上,产生C相磁通Φc;所述第二磁芯立柱中的A相磁通Φa和B相磁通Φb同相,所述第三磁芯立柱中的B相磁通Φb和C相磁通Φc同相。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电感绕组(7)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左窗口(10)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所述B相电感绕组(8)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中窗口(11)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所述C相电感绕组(9)分成两段,分别缠绕在右窗口(12)所在位置的上磁芯横梁(1)和下磁芯横梁(2)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用磁路的三相高频电感,其特征在于:所述A相电感绕组(7)、B相电感绕组(8)和C相电感绕组(9)皆采用左螺旋绕制结构;其中A相和C相电感绕组中的电流由绕组头端流向尾端,B相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颖盈,姚顺,刘钧,徐金柱,李旭升,王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威迈斯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