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材料托辊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96265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托辊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复合材料托辊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所采用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筒、筒盖、底座、进料口、出料口、一号轴和搅拌板;所述筒盖设置在所述搅拌筒顶部,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搅拌筒底部,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筒盖上表面;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一号轴外表面的搅拌板作用于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受到充分搅拌;再通过一部分反应原料通过一号槽时带动一号板转动,减少了搅拌板表面所受到的阻力,避免了搅拌板受压过大而发生断裂;同时转动的一号板作用于通过一号槽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所受到的搅拌作用更加充分。拌作用更加充分。拌作用更加充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材料托辊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托辊
,具体的说是一种复合材料托辊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带式运输是散装物料运输的主要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矿山、冶金、电厂、煤炭、水泥、粮库、港口和盐场等行业的散料输送。托辊是带式输送机的核心部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带式输送机能否正常运行。目前,市场上已有的带式输送机托辊主要包括钢制托辊、塑料托辊和复合材料托辊等几种类型。在使用过程中,这些托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致命的缺点。传统的钢制托辊,耐磨性差,特别是长时间的磨损后其表面易产生毛刺,导致划伤、划破皮带,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易生锈,在高腐蚀环境下使用时寿命极短;质量重,不便于运输、安装、和维护,使制作成本和使用成本显著提高。塑料托辊具有质量轻、抗冲击、耐腐蚀、噪音低等优势,但其耐磨、耐热、耐候、力学强度等性能明显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材料托辊具有耐磨、抗氧化和耐酸碱等优点,且制造方法简单成本低,使用寿命较长。
[0003]但是现有的复合材料托辊的制造方法中,在制备复合材料托辊的过程中对反应原料的混合不充分,使得最终制得的复合材料托辊的质地不均匀,从而影响了复合材料托辊的实际使用寿命;另外,因为混合的反应原料容易附着在搅拌装置内部,使得反应原料出料困难,导致了复合材料托辊的生产效率受到影响。
[0004]鉴于此,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搅拌筒中设置一号轴,通过电机带动一号轴外表面的搅拌板作用于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受到充分搅拌;同时再通过一部分反应原料通过一号槽时带动一号板转动,一方面减少了搅拌板表面所受到的阻力,避免了搅拌板受压过大而发生断裂;另一方面通过转动的一号板作用于通过一号槽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所受到的搅拌作用更加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的复合材料托辊的制备方法中,反应原料混合不充分,使得最终制得的复合材料托辊的质地不均匀,影响了制得的复合材料托辊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复合材料托辊及其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托辊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将反应原料超高分子聚乙烯通过烘干机进行干燥处理,随后将0.1

0.5重量份的石墨、0.1

1.0重量份的微胶囊化红磷、0.1

0.5重量份的聚乙烯蜡硬脂酸、1.0

1.5重量份乙烯基硅氧烷和1.0

1.5重量份的纳米硅灰石分别混入90

100重量份的超高分子聚乙烯中并加入到搅拌装置中,启动搅拌装置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得到上述原料的混合物;
[0008]S2:将S1中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挤出机中,启动挤出机对混合物进行加工后挤入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圆筒胚料;将圆筒胚料通过机加工截得所需长度的圆筒,并将圆筒与
转轴进行组装得到复合材料托辊;
[0009]S1中采用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筒、筒盖、底座、进料口、出料口、一号轴和搅拌板;所述筒盖设置在所述搅拌筒顶部,所述底座设置在所述搅拌筒底部,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筒盖上表面,所述出料口均匀设置在所述搅拌筒底部上表面所设置的弧形槽中,且所述出料口内部设置有封闭塞;所述一号轴设置在所述搅拌筒内部的中间部位,且所述一号轴底部贯穿所述搅拌筒底部并与设置在搅拌筒外侧的电机相连;所述搅拌板均匀设置在一号轴外表面位于所述搅拌筒内部的部位;且所述搅拌板表面均匀设有一号槽,每个所述一号槽内部均设有二号轴,所述二号轴偏离所述一号槽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二号轴与所述一号槽内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二号轴外表面均匀设有一号板;通过一号轴带动搅拌板作用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得到充分得搅拌。
[0010]使用时,将反应原料通过进料口注入搅拌筒内部,随后封闭进料口并启动电机,使得电机带动一号轴转动;一号轴转动的同时使得一号轴外表面所设置的搅拌板随一号轴转动并作用于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受到充分地搅拌作用;同时,在搅拌板转动并作用于反应原料时,一部分与搅拌板相接触的反应原料通过搅拌板表面的一号槽,从而减少搅拌板作用于反应原料时所受到的反作用力,因此有效避免了搅拌因受到的阻力过大而发生损坏;而反应原料通过一号槽时,使得一号槽中的一号板受到冲击并通过二号轴在一号槽中转动,一方面转动的一号板使得通过一号槽的反应原料进一步受到搅拌作用,从而使得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混合得更加充分;另一方面,转动的一号板对一号槽内表面所附着的反应原料起到了清理作用,避免了一号槽发生堵塞,从而影响了一号槽的正常发挥作用;另外,二号轴在一号槽内偏离中心位置,使得在一号槽中通过一号轴上方和一号轴下方的反应原料的流量不同,从而使得一号轴上方的一号板和一号轴下方的一号板受力不均,因此保证了一号板的顺利转动并发挥作用。
[0011]优选的,所述搅拌板靠近搅拌筒侧壁内表面的端部均匀设有二号槽,每个所述二号槽内均设有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均通过连接杆端部所设置的三号轴与所述二号槽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二号槽内表面的结合部设有复位弹片,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搅拌筒侧壁内表面的端部设置有弹性刮片,且所述弹性刮片端部与所述搅拌筒侧壁内表面相接触;通过搅拌板带动连接杆和连接杆端部的弹性刮片转动并作用于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所受到的搅拌作用更加充分;使用时,当搅拌板随一号轴转动时,一部分反应原料通过搅拌板端部所设置的二号槽,使得搅拌板端部所受到的阻力降低,从而减少了搅拌板端部所受到的损伤;另外,二号槽中所设置的连接杆端部的弹性刮片随一号轴转动并作用于搅拌筒侧壁内表面,使得搅拌筒侧壁内表面所附着的反应原料得到有效清除;弹性刮片受压时带动连接杆通过三号轴上下摆动,摆动的连接杆和弹性刮片进一步作用于搅拌板端部与搅拌筒侧壁之间的反应原料,使得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所受到的搅拌作用更加充分;另外,摆动的弹性刮片与搅拌筒侧壁内表面的接触面更大,从而使得搅拌筒侧壁内表面所附着的反应原料得到更加彻底的清除,使得出料时仍然残留在搅拌筒内部的反应原料更少。
[0012]优选的,所述三号轴外表面靠近所述一号槽的部位设有驱动板,所述驱动板端部与所述一号板表面相接触;通过一号板转动的同时压动驱动板上下摆动的作用,使得连接杆带动弹性刮片上下摆动并进一步清理搅拌筒侧壁内表面所附着的反应原料;使用时,当
一号板受压转动时与驱动板发生碰撞,使得驱动板受压并带动三号轴转动,三号轴转动的同时带动连接杆和弹性刮片摆动并作用于搅拌板端部与搅拌筒侧壁之间的反应原料;连接杆转动后在复位弹片作用下复位,使得连接杆通过三号轴带动驱动板转动复位,直到驱动板再次与一号板发生碰撞,如此重复,使得驱动板带动连接杆往复摆动,从而使得搅拌板端部与搅拌筒侧壁之间的反应原料受到的搅拌作用更加充分,同时搅拌筒侧壁内表面所附着的反应原料也被清除得更加彻底。
[0013]优选的,所述三号轴外表面位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材料托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反应原料超高分子聚乙烯通过烘干机进行干燥处理,随后将0.1

0.5重量份的石墨、0.1

1.0重量份的微胶囊化红磷、0.1

0.5重量份的聚乙烯蜡硬脂酸、1.0

1.5重量份乙烯基硅氧烷和1.0

1.5重量份的纳米硅灰石分别混入90

100重量份的超高分子聚乙烯中并加入到搅拌装置中,启动搅拌装置使得上述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得到上述原料的混合物;S2:将S1中得到的混合物放入挤出机中,启动挤出机对混合物进行加工后挤入到模具中冷却成型,得到圆筒胚料;将圆筒胚料通过机加工截得所需长度的圆筒(8),并将圆筒(8)与转轴(9)进行组装得到复合材料托辊;S1中采用的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筒(1)、筒盖(2)、底座(3)、进料口(4)、出料口(5)、一号轴(6)和搅拌板(7);所述筒盖(2)设置在所述搅拌筒(1)顶部,所述底座(3)设置在所述搅拌筒(1)底部,所述进料口(4)设置在所述筒盖(2)上表面,所述出料口(5)均匀设置在所述搅拌筒(1)底部上表面所设置的弧形槽(11)中,且所述出料口(5)内部设置有封闭塞(51);所述一号轴(6)设置在所述搅拌筒(1)内部的中间部位,且所述一号轴(6)底部贯穿所述搅拌筒(1)底部并与设置在搅拌筒(1)外侧的电机相连;所述搅拌板(7)均匀设置在一号轴(6)外表面位于所述搅拌筒(1)内部的部位;且所述搅拌板(7)表面均匀设有一号槽(71),每个所述一号槽(71)内部均设有二号轴(711),所述二号轴(711)偏离所述一号槽(71)内部的中间位置,所述二号轴(711)与所述一号槽(71)内表面转动连接,且所述二号轴(711)外表面均匀设有一号板(712);通过一号轴(6)带动搅拌板(7)作用搅拌筒(1)内部的反应原料,使得反应原料得到充分得搅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材料托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板(7)靠近搅拌筒(1)侧壁内表面的端部均匀设有二号槽(72),每个所述二号槽(72)内均设有连接杆(721),每个所述连接杆(721)均通过连接杆(721)端部所设置的三号轴(725)与所述二号槽(72)侧壁转动连接;所述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晴刘继超仇多利冯思强
申请(专利权)人:淮北合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