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9579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9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增压泵、反渗透装置和废水能量回收模块,所述增压泵用以对自来水进行增压并将其输送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用以对输送来的高压水进行反渗透处理,所述废水能量回收模块将反渗透装置产生的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本发明专利技术设置了废水能量回收模块,能够对反渗透装置产生的高压废水回收利用,将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这样就能够利用全机械式结构的废水能量回收模块和水泵同时为增压泵输送自来水,能够有效节约能源。源。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净化器水处理过程中,自来水一般要经过增压泵的增压,然后输送至反渗透装置,经反渗透处理后再输出,在反渗透处理时会有相当于一部分高压废水的能量被浪费掉,如果能够对这部分高压废水的能量回收利用,无疑会节约大量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的技术方案。
[0004]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泵、反渗透装置和废水能量回收模块,所述增压泵用以对自来水进行增压并将其输送至反渗透装置,所述反渗透装置用以对输送来的高压水进行反渗透处理,所述废水能量回收模块将反渗透装置产生的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
[0005]废水能量回收模块包括用以与自来水管道配合连接的第一管道、分别与第一管道配合连接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与增压泵配合连接的第二管道、分别与第二管道配合连接的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配合连接于第一单向阀与第三单向阀之间的第一壳体、配合连接于第二单向阀与第四单向阀之间的第二壳体及配合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第三壳体;
[0006]第一壳体的内腔中设置第一隔膜,第一隔膜将第一壳体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第二腔室分别与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连接,第一隔膜朝右鼓起时能够封堵第二腔室,第二壳体的内腔中设置第二隔膜,第二隔膜将第二壳体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第三腔室分别与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连接,第二隔膜朝左鼓起时能够封堵第三腔室,第一隔膜与第二隔膜之间固定配合隔膜连杆,第一壳体的左端与第一腔室对应位置滑动插配第一顶杆,第二壳体的右端与第四腔室对应位置滑动插配第二顶杆;
[0007]第三壳体包括第一阀体,第一阀体内设置第一通道及依次与第一通道连通的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和第七通道,第一阀体内还设置第八通道,第四通道和第五通道远离第一通道一端均与第八通道连通,第三通道与第四腔室配合连接,第六通道与第一腔室配合连接,第一通道内滑动配合第一阀杆,第一阀杆上依次设置用以控制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是否导通的第一阀块、用以控制第四通道与第三通道是否导通的第二阀块、用以控制第五通道与第六通道是否导通的第三阀块及用以控制第七通道是否导通的第四阀块;
[0008]第三壳体还包括第二阀体,第二阀体内设置第九通道及依次与第九通道连通的第十通道、第十一通道、第十二通道、第十三通道、第十四通道和第十五通道,第二阀体内还设
置第十六通道,第十二通道和第十三通道远离第十通道一端均与第十六通道连通,第十一通道与第一通道左端配合连接,第一阀块同时控制第十一通道与第一通道左端是否导通,第十四通道与第一通道右端配合连接,第四阀块同时控制第十四通道与第一通道右端是否导通,第九通道内滑动配合第二阀杆,第二阀杆上依次设置用以控制第十通道与第九通道是否导通的第五阀块、用以控制第十一通道与第十二通道是否导通的第六阀块、用以控制第十三通道与第十四通道是否导通的第七阀块及用以控制第十五通道与第九通道是否导通的第八阀块,第二阀杆的左右两端从第二阀体中伸出并分别用以顶触第二顶杆和第一顶杆;
[0009]第三壳体上设置用以与反渗透装置配合连接的进水管道,进水管道分别与第八通道和第十六通道配合连接。
[0010]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远离隔膜连杆一端均设置封堵压板,第二腔室内壁和第三腔室内壁上均设置与封堵压板对应的压槽。
[0011]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压板上设置封堵凸台,压槽为与封堵压板和封堵凸台形状对应的阶梯槽。
[0012]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能量回收模块还包括用以支撑安装第一管道的支撑架。
[0013]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均为单向球阀。
[0014]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外接回流集水容器。
[0015]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七通道外接回流集水容器,
[0016]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通道外接回流集水容器。
[0017]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五通道外接回流集水容器。
[0018]所述的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隔膜连杆的中部与第三壳体滑动配合。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设置了废水能量回收模块,能够对反渗透装置产生的高压废水回收利用,将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这样就能够利用全机械式结构的废水能量回收模块和水泵同时为增压泵输送自来水,能够有效节约能源。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废水能量回收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废水能量回收模块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0023]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废水能量回收模块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0024]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废水能量回收模块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0025]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第一阀体与第二阀体的管道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所示,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包括增压泵1、反渗透装置2和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所述增压泵1用以对自来水进行增压并将其输送至反渗透装置2,所述反渗透装置2用以对输送来的高压水进行反渗透处理,所述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将反渗透装置2产生的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1。
[0028]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包括用以与自来水管道配合连接的第一管道30、分别与第一管道30配合连接第一单向阀31和第二单向阀32、与增压泵1配合连接的第二管道33、分别与第二管道33配合连接的第三单向阀34和第四单向阀35、配合连接于第一单向阀31与第三单向阀34之间的第一壳体36、配合连接于第二单向阀32与第四单向阀35之间的第二壳体37及配合连接于第一壳体36与第二壳体37之间的第三壳体38。
[0029]第一壳体36的内腔中设置第一隔膜39,第一隔膜39将第一壳体36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11,第二腔室311分别与第一单向阀31和第二单向阀32连接,第一隔膜39朝右鼓起时能够封堵第二腔室311,第二壳体37的内腔中设置第二隔膜312,第二隔膜312将第二壳体37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三腔室313和第四腔室314,第三腔室313分别与第三单向阀34和第四单向阀35连接,第二隔膜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净水器水处理增压泵能量回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泵(1)、反渗透装置(2)和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所述增压泵(1)用以对自来水进行增压并将其输送至反渗透装置(2),所述反渗透装置(2)用以对输送来的高压水进行反渗透处理,所述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将反渗透装置(2)产生的高压废水作为能量介质驱动自来水输入增压泵(1);废水能量回收模块(3)包括用以与自来水管道配合连接的第一管道(30)、分别与第一管道(30)配合连接第一单向阀(31)和第二单向阀(32)、与增压泵(1)配合连接的第二管道(33)、分别与第二管道(33)配合连接的第三单向阀(34)和第四单向阀(35)、配合连接于第一单向阀(31)与第三单向阀(34)之间的第一壳体(36)、配合连接于第二单向阀(32)与第四单向阀(35)之间的第二壳体(37)及配合连接于第一壳体(36)与第二壳体(37)之间的第三壳体(38);第一壳体(36)的内腔中设置第一隔膜(39),第一隔膜(39)将第一壳体(36)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一腔室(310)和第二腔室(311),第二腔室(311)分别与第一单向阀(31)和第二单向阀(32)连接,第一隔膜(39)朝右鼓起时能够封堵第二腔室(311),第二壳体(37)的内腔中设置第二隔膜(312),第二隔膜(312)将第二壳体(37)的内腔左右分隔为第三腔室(313)和第四腔室(314),第三腔室(313)分别与第三单向阀(34)和第四单向阀(35)连接,第二隔膜(312)朝左鼓起时能够封堵第三腔室(313),第一隔膜(39)与第二隔膜(312)之间固定配合隔膜连杆(316),第一壳体(36)的左端与第一腔室(310)对应位置滑动插配第一顶杆(317),第二壳体(37)的右端与第四腔室(314)对应位置滑动插配第二顶杆(318);第三壳体(38)包括第一阀体(349),第一阀体(349)内设置第一通道(319) 及依次与第一通道(319)连通的第二通道(320)、第三通道(321)、第四通道(322)、第五通道(323)、第六通道(324)和第七通道(325),第一阀体(349)内还设置第八通道(315),第四通道(322)和第五通道(323)远离第一通道(319)一端均与第八通道(315)连通,第三通道(321)与第四腔室(314)配合连接,第六通道(324)与第一腔室(310)配合连接,第一通道(319)内滑动配合第一阀杆(326),第一阀杆(326)上依次设置用以控制第二通道(320)与第一通道(319)是否导通的第一阀块(327)、用以控制第四通道(322)与第三通道(321)是否导通的第二阀块(328)、用以控制第五通道(323)与第六通道(324)是否导通的第三阀块(329)及用以控制第七通道(325)是否导通的第四阀块(330);第三壳体(38)还包括第二阀体(350),第二阀体内设置第九通道(331)及依次与第九通道(331)连通的第十通道(332)、第十一通道(33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静刘文俊尤文超周冬冬张桂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