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845756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5 2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包裹蜂毒素的脂质体纳米制剂并在表面修饰炎性细胞靶向功能分子,使得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能够靶向结合炎性细胞并具有抑制细胞内炎性因子表达,降低细胞内一氧化氮和活性氧等水平的功能。的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药领域,特别是涉及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介绍

[0002]蜂毒素是欧洲蜜蜂毒液中的主要毒性成分,是一种阳离子溶血肽。它占蜜蜂毒液干重的40~50%,是一个由2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小的线性多肽。据报道,蜂毒素在多种细胞类型中发挥着包括抗菌、抗病毒和抗炎在内的多种作用。高剂量时,蜂毒素可引起瘙痒、炎症和局部疼痛,而小剂量的蜂毒素则能够产生广泛的抗炎作用。作为一种具有良好抗炎效果的天然多肽,蜂毒素的体内外抗炎作用及相关机制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
[0003]蜂毒素特殊的二级结构对于生物膜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极容易插入到脂质双分子膜中,并对其造成破坏,因此蜂毒素和其他抗菌肽类似,具有很强的溶血作用,在微量条件下就可与红细胞结合造成溶血。这也是蜂毒素作为炎症药物用于临床治疗的最大阻碍。同时,因为蜂毒素在生理条件下带有较多的净正电荷,极易与血液中的组分发生聚集而导致生物毒性增强和生物利用度降低。
[0004]蜂毒素具有两亲性,它分子中具有的2个α

螺旋结构使之易载入脂质膜中。目前,许多研究人员对蜂毒素脂质体制剂进行了研究,通过将蜂毒素载荷在脂质膜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蜂毒素的稳定性并降低了溶血作用。但由于蜂毒素的两亲性导致的蜂毒素泄露或蜂毒素脂质体与体内生物膜接触引起的蜂毒素重分布,使其在体内实验中依然具有较强毒性作用,无法满足临床应用。采用阴离子聚合物或载体载荷蜂毒素,也同样面临着在生理溶液中不稳定,存在蜂毒素泄露等问题。
[0005]基于蜂毒素的抗炎应用和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急需发展炎性细胞靶向的蜂毒素稳定载荷纳米制剂及相关的制备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蜂毒素脂质体靶向治疗炎症的问题。
[0007]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含有蜂毒素脂质体,所述蜂毒素脂质体至少包括:蜂毒素、阴离子聚合物、阳离子脂质膜和脂质

聚乙二醇

炎性细胞靶向分子。
[000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脂质

聚乙二醇(PEG)

炎性细胞靶向功能分子中,脂质可以为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炎性细胞靶向功能分子可以为叶酸(Fa)、甘露糖(Mannose)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叶酸修饰可用于靶向激活的炎性细胞,促进炎性细胞对纳米制剂的摄取和内吞;甘露糖修饰可增强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炎性细胞对制剂的摄取。
[0009]可选的,所述的炎性细胞靶向功能性修饰分子可以是脂质

聚乙二醇

叶酸(DSPE

PEG3.4K

Fa)。
[001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蜂毒素和阴离子聚合物结合形成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所述阳离子脂质可形成脂质双分子膜,所述蜂毒素脂质体包括外层结构和内核结构,所述外层结构包括脂质双分子膜及双分子膜上修饰的脂质

聚乙二醇

炎性细胞靶向功能分子,所述内核结构包括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
[001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与所述蜂毒素的质量比为0.3:1~2:1。
[001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蜂毒素脂质体中,所述阳离子脂质膜与所述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1~10:1。
[0013]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蜂毒素脂质体中,所述阳离子脂质膜与所述炎性细胞靶向功能性修饰分子的物质的量比为100:1~10:1。
[0014]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为含净电荷为负的聚合物分子。
[0015]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可为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分离方式获得的聚合物分子。
[0016]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可以是由相同单体或不同单体缩聚而成的,具有相同或不同聚合度的分子。
[0017]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选自生物可降解的阴离子聚合物。
[0018]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选自聚谷氨酸(γ

PGA)、聚天冬氨酸(PASP)、透明质酸(HA)、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9]在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蜂毒素可选自生物提取纯化或合成的蜂毒素多肽。
[0020]在一种实施方式,所述蜂毒素可抑制炎性细胞内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细胞一氧化氮和活性氧释放水平,进而实现抗炎作用。
[002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阳离子脂质膜至少包含一种阳离子脂质。
[002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阳离子脂质膜由至少一种阳离子脂质和辅助脂质制备而成。
[0023]可选的,所述阳离子脂质可以为:
[0024]DOTMA氯化三甲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
[0025]DOTAP溴化三甲基

2,3

二油酰氧基丙基铵;
[0026]DOSPA三氟乙酸二甲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
‑2‑
(2

精胺甲酰氨基)乙基铵;
[0027]DTAB溴化三甲基十二烷基铵;
[0028]TTAB溴化三甲基十四烷基铵;
[0029]CTAB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铵;
[0030]DDAB溴化二甲基双十八烷基铵;
[0031]DORI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二油酰氧基丙基铵;
[0032]DORIE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
[0033]DORIE

HP溴化二甲基
‑3‑
羟丙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
[0034]DORIE

HB溴化二甲基
‑4‑
羟丁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
[0035]DORIE

HPc溴化二甲基
‑5‑
羟戊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
[0036]DPRIE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双十六烷氧基丙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炎性细胞靶向蜂毒素脂质体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制剂含有蜂毒素脂质体,所述蜂毒素脂质体至少包括:蜂毒素、阴离子聚合物、阳离子脂质膜和脂质

聚乙二醇

炎性细胞靶向分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蜂毒素和阴离子聚合物结合形成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所述阳离子脂质膜可形成脂质双分子膜,所述蜂毒素脂质体包括外层结构和内核结构,所述外层结构包括脂质双分子膜及双分子膜上修饰的脂质

聚乙二醇

炎性细胞靶向分子,所述内核结构包括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炎性细胞靶向分子选自叶酸和甘露糖中的一种或多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制剂还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任一项或多项:a.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为含净电荷为负的聚合物分子;b.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为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分离获得的聚合物分子;c.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为聚谷氨酸、聚天冬氨酸、透明质酸、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中的一种或多种;d.所述蜂毒素为蜂毒中提取或化学合成的蜂毒素及其修饰产物;e.所述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中所述阴离子聚合物与所述蜂毒素的质量比为0.3:1~2:1;f.所述蜂毒素脂质体中阳离子脂质膜与所述蜂毒素

阴离子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1~1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脂质膜至少包含一种阳离子脂质。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纳米制剂,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脂质选自氯化三甲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溴化三甲基

2,3

二油酰氧基丙基铵、三氟乙酸二甲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
‑2‑
(2

精胺甲酰氨基)乙基铵、溴化三甲基十二烷基铵、溴化三甲基十四烷基铵、溴化三甲基十六烷基铵、溴化二甲基双十八烷基铵、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二油酰氧基丙基铵、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溴化二甲基
‑3‑
羟丙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溴化二甲基
‑4‑
羟丁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溴化二甲基
‑5‑
羟戊基

2,3

二油烯氧基丙基铵、溴化二甲基
‑2‑
羟乙基

2,3

双十六烷氧基丙基铵、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金良郑元羊柳欣王安琪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