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42381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9: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包括:电池和汇流排,所述电池排列在汇流排上,所述电池同向排列在汇流排上,且电池正极与汇流排不在同一平面方向,所述电池分为数排分布在汇流排上,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每排电池中相邻2个电池之间的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两侧面与对应2个电池侧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为电池极柱,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上与第一导体接触的区域不含绝缘层。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组装时通过外力给予电池径向力,使得第一导体与相邻电池间紧密接触,加强了并联可靠性,降低了接触电阻,避免了焊接或者其他冷连接带来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模组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提升蓄电量,小型的电池单体通常组装成电池包或者电池模组,使得数节电池共同工作。现有的电池模组中,一般采用汇流排进行多排电池的串并联,比如通过汇流排与多个电池底部的负极接触,即可实现电池的并联。由于部分电池模组中的电池单体数量多,使得汇流排与多个电池负极的接触面积和力度差异较大,导致电池负极的接触电阻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不稳定性因素,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故障率高,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实现电池的同向并联,降低接触电阻,提升使用稳定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包括:电池和汇流排,所述电池排列在汇流排上,所述电池同向排列在汇流排上,且电池正极与汇流排不在同一平面方向,所述电池分为数排分布在汇流排上,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每排电池中相邻2个电池之间的第一导体,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为电池极柱,所述第一导体两侧面与对应2个电池侧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池外侧面壳体上与第一导体接触的区域不含绝缘层。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池为圆柱形电池。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相邻两排电池中一一对应的2个电池之间的第二导体。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外圆上与第二导体接触的部分不含绝缘层。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为平面结构、波浪形结构或者R形弯折结构。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直接从汇流排上冲压成型。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焊接在汇流排上。在本技术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汇流排与电池底部采用焊接固定或者导电胶固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指出的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特别设计了第一导体和第二导体,组装时通过外力在电池排末端给予电池排向内部的径向力,进行排间挤压并保持压力,使第一导体和相邻电池间紧密接触,保证了排间所有电池侧面壳体与第一导体的电连接,再加上电池底面与汇流排之间的电连接,提升了并联可靠性,降低了接触电阻,避免热焊焊接或其他冷连接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了电池的同向可靠并联。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部分的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部分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A部分的又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的俯视图;图6是图5中汇流排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汇流排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8是图7中汇流排上排列有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8,本技术实施例包括:如图1所示的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包括:电池2和汇流排1,电池2排列在汇流排1上,电池2同向排列在汇流排1上,且电池2正极与汇流排1不在同一平面方向,也即是说,电池2底部(负极)与汇流排1接触,实现了电池同向的并联。在本实施例中,电池2采用圆柱形电池,电池2分为数排同向分布在汇流排1上,电池2可以进行矩形阵列排布(如图5所示),也可以交错排列以节省空间(如图8所示),形成电池模组。汇流排1与电池2底部采用焊接固定或者导电胶固定,进行同向并联。如图2~图5所示,汇流排1上设置有延伸至每排电池中相邻2个电池之间的第一导体11,第一导体11两侧面与对应2个电池侧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组装时通过外力在电池排末端给予电池排向内部的径向力,进行排间挤压并保持压力,使第一导体11和相邻电池间紧密接触,保证了排间所有电池侧面壳体与第一导体11的电连接。电池2的外侧面壳体为电池极柱(通常为负极),电池2外侧面壳体上与第一导体11接触的区域不含绝缘层,确保导电性能,有利于减少接触电阻。为了进一步提升导电连接稳定性,如图5和图6所示,汇流排1上设置有延伸至相邻两排电池中一一对应的2个电池之间的第二导体12,电池2外圆上与第二导体12接触的部分不含绝缘层,确保导电连接的效率,电池2外圆上其他未与第一导体11及第二导体12接触的部分,也可以不含绝缘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可以采用平面结构(如图2所示)、波浪形结构(如图3所示)或者R形弯折结构(如图4所示),组装固封时,通过外力给予电池2径向力,进行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的挤压,使得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弹性形变,提升了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加强了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分别与电池2侧面的连接,降低了接触电阻,提升了电池的同向并联稳定性。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的加工方式有两种:第一种,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直接从汇流排1上冲压成型,如图6所示,生产便利,结构稳定,但是要设计和制作模具,模具的成本高,适合大批量生产,如图7和8所示,可以不采用第二导体12,单单利用第一导体11进行稳定性的提升,一般情况下也是可以的;第二种,第一导体11和第二导体12焊接在汇流排1上,生产的成本低,但是效率低,稳定性稍差。综上,本技术指出的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实现了电池的同向并联,增加了电池负极与汇流排上第一导体的接触面积及可靠性,减少了接触电阻,提升了电性连接稳定性,方便了电池模组的组装。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包括:电池和汇流排,所述电池排列在汇流排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同向排列在汇流排上,且电池正极与汇流排不在同一平面方向,所述电池分为数排分布在汇流排上,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每排电池中相邻2个电池之间的第一导体,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为电池极柱,所述第一导体两侧面与对应2个电池侧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上与第一导体接触的区域不含绝缘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包括:电池和汇流排,所述电池排列在汇流排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同向排列在汇流排上,且电池正极与汇流排不在同一平面方向,所述电池分为数排分布在汇流排上,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每排电池中相邻2个电池之间的第一导体,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为电池极柱,所述第一导体两侧面与对应2个电池侧面接触以实现电性连接,所述电池的外侧面壳体上与第一导体接触的区域不含绝缘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为圆柱形电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同向并联的模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排上设置有延伸至相邻两排电池中一一对应的2个电池之间的第二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波杨钢刘存良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模度新能源有限公司苏州市模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