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3431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齿轮马达,其具有:马达部,其具有沿着马达轴线层叠的多个马达;传递机构,其传递马达的动力;以及框架,其对马达部和传递机构进行支承。框架具有:支承部,其位于马达部的轴向一侧,对传递机构进行支承;以及梁部,其在马达部的侧部从支承部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马达部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梁部侧延伸并固定于梁部的第1连结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齿轮马达
本技术涉及齿轮马达。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精密化,正在进行更薄型且高输出的齿轮马达的开发。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滑动机构的移动电子设备用的齿轮箱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47589号公报通常,为了使马达高输出化,要使马达的径向尺寸大型化。但是,在搭载于薄型的电子设备的马达中,无法使径向尺寸大型化。因此,本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想到了通过沿着轴向层叠多个马达来得到高输出。但是,在该情况下,马达的支承变得不稳定。另外,另一方面在小型的齿轮马达中,如果采用将马达紧固来进行支承的构造,则存在复杂化且组装成本提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技术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稳定地支承马达的齿轮马达。本技术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齿轮马达具有:马达部,其具有沿着马达轴线层叠的多个马达;传递机构,其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以及框架,其对所述马达部和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所述框架具有:支承部,其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对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以及梁部,其在所述马达部的侧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所述马达部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梁部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梁部的第1连结部件。本技术的第二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齿轮马达中,在所述梁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凹部,所述第1连结部件具有插入于所述凹部的插入部。本技术的第三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齿轮马达中,在所述梁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凸部,在所述第1连结部件上设置有供所述凸部插入的缺口部。本技术的第四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梁部具有沿着轴向延伸的被固定面,所述第1连结部件焊接固定于所述被固定部。本技术的第五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马达部具有从多个所述马达彼此之间延伸出并固定于所述梁部的第2连结部件。本技术的第六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特征在于,在第五方式的齿轮马达中,所述第1连结部件和所述第2连结部件呈板状。根据本技术,提供能够抑制制造成本并且稳定地支承马达的齿轮马达。附图说明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剖视图。图3是变形例的齿轮马达的立体图。标号说明1、101:齿轮马达;2:传递机构;10、110:框架;11:第1支承部(支承部);13:固定部;15、115:第1梁部(梁部);15b:凹部;15ba、115ba:侧壁面(被固定面);20、120:马达部;21:马达;28、128:连结部件(第1连结部件);28b:插入部;115b:凸部;115c:面;128c:缺口部;129:第2连结部件;J1:马达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进行说明。另外,本技术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能够在本技术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更。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来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将-Z侧简称为轴向一侧,将+Z侧简称为轴向另一侧。图1是齿轮马达1的立体图。图2是齿轮马达1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1搭载于沿着Y轴方向的尺寸被抑制的薄型的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齿轮马达1具有:马达部20;传递机构2,其传递并输出马达部20的动力;框架10,其对马达部20和传递机构2进行支承;以及盖部件19。传递机构2具有行星齿轮机构32、齿轮系4以及滑动机构5。齿轮系4具有驱动齿轮41、中间齿轮42以及副齿轮43。马达部20、行星齿轮机构32以及驱动齿轮41沿着马达轴线J1配置。中间齿轮42沿着中间轴线J2配置。滑动机构5和副齿轮43沿着滑动轴线J3配置。马达轴线J1、中间轴线J2以及滑动轴线J3沿着Z轴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即,中间轴线J2和滑动轴线J3与马达轴线J1平行。在从轴向观察时,马达轴线J1、中间轴线J2以及滑动轴线J3沿X轴方向呈直线状排列。以下,对齿轮马达1的各部进行详细地说明。<马达部>马达部20沿着马达轴线J1延伸。马达部20整体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柱状。马达部20的轴向的尺寸为直径的两倍以上。马达部20具有沿着轴向层叠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马达21。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1是步进马达。马达21具有:转子21a,其绕马达轴线J1进行旋转;以及定子21b,其从马达轴线J1的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a。多个马达21的转子21a彼此沿轴向相连而构成一个连结转子21c。连结转子21c具有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马达轴21d。另一方面,多个马达21的定子21b彼此沿轴向层叠,通过焊接等结合手段而相互结合。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马达部20具有沿着轴向层叠的多个马达21,因此能够由连结转子21c将多个马达21的动力相加并输出。另外,由于多个马达21沿轴向排列,因此能够增大马达部20的输出并且抑制马达部20在马达轴线J1的径向上大型化,从而能够实现搭载有该齿轮马达1的电子设备的薄型化。如图1所示,马达部20具有位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的连结部件(第1连结部件)28。马达部20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在连结部件28处固定于框架10。另外,马达部20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固定于行星齿轮机构32。连结部件28由金属材料构成。另外,连结部件28呈板状。因此,连结部件28能够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能够廉价地制造。连结部件28具有:圆盘部28a;以及插入部28b,其从圆盘部28a的外缘向马达轴线J1的径向外侧延伸。圆盘部28a为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圆形。圆盘部28a通过焊接等固定手段而固定于位于最靠轴向另一侧的位置的马达21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另一方面,插入部28b通过焊接等固定手段而固定于框架10。关于插入部28b和框架10的工序构造,在后面更详细地进行说明。<行星齿轮机构>如图2所示,行星齿轮机构32与马达部20连接。行星齿轮机构32对从马达部20输出的动力进行减速。行星齿轮机构32具有太阳齿轮33a、三个行星齿轮33b、行星架33c、筒状部35以及驱动轴30。筒状部35呈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筒状部35具有设置于轴向另一侧的开口的盖部35b。在盖部35b上设置有供马达轴21d通过的贯穿插入孔。在筒状部35的内部空间收纳有行星齿轮机构32的其他部件。筒状部35在朝向马达轴线J1的径向内侧的内周面上具有内齿轮。行星齿轮33b与筒状部35的内齿轮啮合。筒状部35的轴向一侧的端部通过第1焊接部8A而固定于框架10。因此,筒状部35相对于框架10不旋转。另外,筒状部35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通过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n该齿轮马达具有:/n马达部,其具有沿着马达轴线层叠的多个马达;/n传递机构,其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以及/n框架,其对所述马达部和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n所述框架具有:/n支承部,其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对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以及/n梁部,其在所述马达部的侧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n所述马达部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梁部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梁部的第1连结部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730 JP 2019-1400391.一种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该齿轮马达具有:
马达部,其具有沿着马达轴线层叠的多个马达;
传递机构,其传递所述马达的动力;以及
框架,其对所述马达部和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
所述框架具有:
支承部,其位于所述马达部的轴向一侧,对所述传递机构进行支承;以及
梁部,其在所述马达部的侧部从所述支承部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
所述马达部具有从轴向另一侧的端部向所述梁部侧延伸并固定于所述梁部的第1连结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马达,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梁部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端面设置有凹部,
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玹珠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