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2809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连接;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缩率均小于中间层的缩率,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褶皱的长度为3mm以内。织物褶皱处可有组织,图案,颜色的变化;通过组织的变化,织物有仿针织物的外观和良好的立体效果,利用色纱的不同排列以及搭配可得到良好的颜色渐变效果,多变的颜色配合不同的组织可得到不同款式的织物;该织物有良好的手感和透气性,外观新颖,织造褶皱效果一体成型等优点,可用于表带,服饰,鞋材,箱包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
本技术属于织物领域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一种放松、悠闲的心境,寻求一种接近自然、不受传统约束的服饰观念。褶皱有着惊人想象的张力,它改变了时装光洁平整的定式,创造出各类的肌理效果。褶皱的造型产生立体、肌理和动感,使人们产生更丰富的视觉效果联想,褶皱的造型,容易改变人体本身的形态特征,而以新的面貌出现。或张扬,或奔放,或高端,或大气。而现有的褶皱织物大多是单面褶皱针织物,或者利用较长的弧线与氨纶搭配织造形成类似褶皱的效果,褶皱效果一般不能一体成型,需后期车缝完成,具有加工工序多、效率低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褶皱织物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通过氨纶在中间层组织的作用使此织物具有良好一体成型的双面褶皱效果,其能保证织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有仿针织物的外观和凹凸的立体效果,具有随时随地可调节的组织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连接;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缩率均小于中间层的缩率,利用中间层的回缩拉紧使得织物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效果。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优选均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经纱和纬纱优选均为涤纶。所述的中间层优选采用接结经纱编织而成。所述的中间层的接结经纱优选为氨纶。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褶皱的长度优选为3mm以内;更优选为2mm以内。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优选由双针双纬梭织提花机织造。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传统的梭织物的褶皱利用加长的弧线形成,无组织变化、形式单一或者为有组织的单面褶皱,本技术提供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通过先用电脑梭织提花软件把织物版图画好,然后把版图输入双针双纬梭织提花机编织得到,所得的织物通过中间层的回缩拉紧使得织物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效果,且织物褶皱处可有组织,图案,颜色的变化;通过组织的变化,织物有仿针织物的外观和良好的立体效果,利用色纱的不同排列以及搭配可得到良好的颜色渐变效果,多变的颜色配合不同的组织可得到不同款式的织物;该织物有良好的手感和透气性,外观新颖,织造褶皱效果一体成型等优点,可用于表带,服饰,鞋材,箱包等领域。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的效果正视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下机前绷紧状态下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下机后自然状态下的侧视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的纹路组织图:其中,A为氨纶布边组织图;B为氨纶组织图;C为涤纶组织图。附图中:1-正面层;2-反面层;3-中间层;4-经组织点;5-纬组织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一种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如图3所示,包括正面层1和反面层2,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3连接;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缩率均小于中间层3的缩率,利用中间层3的回缩拉紧使得织物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效果。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均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经纱和纬纱均为涤纶。所述的中间层3采用接结经纱编织而成。所述的中间层3的接结经纱为氨纶。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单个褶皱的长度为2mm。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由双针双纬梭织提花机织造。本技术通过接结经纱(氨纶)与不同的正面层1、反面层2配合织造:织造时,在罗拉的拉紧状态下,涤纶织造的正面层1、反面层2与氨纶织造的中间层3的长度接近等长,织物外观处于较平整状态,其侧视图如图2所示;织物下机后,失去罗拉的拉紧作用,自然状态下氨纶织造的中间层3的弹性回缩带动无弹性的涤纶织造的正面层1、反面层2,拉紧形成双面位置交错的一体成型的良好褶皱效果,其侧视图如图3所示,不需后期车缝再形成褶皱效果,且织物褶皱处可有组织,图案,颜色的变化;通过组织的变化,织物有仿针织物的外观和良好的立体效果,利用色纱的不同排列以及搭配可得到良好的颜色渐变效果,多变的颜色配合不同的组织可得到不同款式的织物。该织物的效果正视图如图1所示,具有良好的手感和透气性,外观新颖,织造褶皱效果一体成型,生产工序简便,环保等优点,可用于表带,服饰,鞋材,箱包等领域。上述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的制备步骤如下:(1)根据织物规格要求,算出每个盘头的用纱条数:本技术为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各盘头的用纱条数如下:A:300D黑色涤纶78条;B:300D白色涤纶78条;C:150D白色涤纶42条;D:纬纱150D白色涤纶2条;F:280氨纶43条;(2)按设计组织(织物纹路组织:涤纶用1上1下纹路,氨纶用3上1下纹路,布边氨纶用2上2下纹路,如图4所示)在电脑梭织提花软件画出织物版图(织物版图为图4三种组织组合而成),根据版图写出排纱方式(排纱方式:FFCABAFBABACF(循环39次)BACCFF);(3)根据盘头纱条数进行整经;(4)把整好经的盘头上到对应机器根据排纱方式进行穿纱;(5)把版图输入机器,对机器进行调试,看织出来的纹路效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达到要求后,便可以开始进行织带的织造。实施例2一种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一种24mm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如图3所示,包括正面层1和反面层2,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3连接;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缩率均小于中间层3的缩率,利用中间层3的回缩拉紧使得织物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效果。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均采用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经纱和纬纱均为吸湿排汗纱。所述的吸湿排汗纱为涤纶。所述的中间层3采用接结经纱编织而成。所述的中间层3的接结经纱为氨纶。所述的正面层1和反面层2的单个褶皱的长度为2mm。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由双针双纬梭织提花机织造。本技术通过接结经纱(氨纶)与不同的正面层1、反面层2配合织造:织造时,在罗拉的拉紧状态下,吸湿排汗纱织造的正面层1、反面层2与氨纶织造的中间层3的长度接近等长,织物外观处于较平整状态,其侧视图如图2所示;织物下机后,失去罗拉的拉紧作用,自然状态下氨纶织造的中间层3的弹性回缩带动无弹性的吸湿排汗纱织造的正面层1、反面层2,拉紧形成双面位置交错的一体成型的良好褶皱效果,其侧视图如图3所示,不需后期车缝再形成褶皱效果,且织物褶皱处可有组织,图案,颜色的变化;通过组织的变化,织物有仿针织物的外观和良好的立体效果,利用色纱的不同排列以及搭配可得到良好的颜色渐变效果,多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连接;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正面层和反面层,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通过中间层连接;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呈现位置交错的褶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单个褶皱的长度为3mm以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的单个褶皱的长度为2mm以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褶皱弹性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正面层和反面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诚黄江东郑国烟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百宏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