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1700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收料箱体和悬挂架,所述的悬挂架对称设置有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顶部开设有入料口,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底部连接有第一下料管,所述的第二下料筒体底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通过第一下料管和第二下料管对搅拌釜进行落料,搅拌后进入搅拌滚筒,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分别控制第一搅拌铰刀、第二搅拌铰刀进行二次搅拌,更为充分的混合成型后进入挤出装置,通过挤出装置下方的切刀座和切刀头对挤出的PVC条进行切粒,全程除了入料外无需人手控制,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更好,无需分步进行及中途移料,安全性更好,大大提升了生产品质和生产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
本技术涉及PVC造粒装置领域,尤其是涉及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
技术介绍
在目前的PVC造粒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手进行调配,用于下料、一次搅拌、二次搅拌、挤出和切料过程中的移料和监控,无法作用全程自动化生产,导致生产下料低下,搅拌不充分而令品质变差,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能更充分搅拌和无需移料的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收料箱体和悬挂架,所述的悬挂架对称设置有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顶部开设有入料口,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底部连接有第一下料管,所述的第二下料筒体底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所述的第一下料管和第二下料管末端共同连接搅拌釜,所述的搅拌釜内部安装有搅拌轮,所述的搅拌釜下方连接有搅拌滚筒,所述的搅拌滚筒内部横向安装有第一搅拌铰刀和第二搅拌铰刀,所述的第一搅拌铰刀通过转动杆与第一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的第二搅拌铰刀通过转动杆与第二驱动电机连接,所述的搅拌滚筒下方连通有挤出装置。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挤出装置包括内置的挤出螺杆,所述的挤出装置末端套接有切粒机构。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切粒机构包括安装于内部的切刀座和位于切刀座内部且等间距安装的切刀头。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内底部安装有振动座,所述的振动座外侧安装有振子马达。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下料管和第二下料管上安装有下料控制阀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第一下料管、第二下料管均与所述的搅拌釜之间形成倾斜夹角30°-6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从入料口投入PVC造粒原料,经过第一下料筒体和第二下料筒体的下料控制阀门的控制,通过第一下料管和第二下料管对搅拌釜进行落料,搅拌后进入搅拌滚筒,启动第一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分别控制第一搅拌铰刀、第二搅拌铰刀进行二次搅拌,更为充分的混合成型后进入挤出装置,通过挤出装置下方的切刀座和切刀头对挤出的PVC条进行切粒,全程除了入料外无需人手控制,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更好,无需分步进行及中途移料,安全性更好,大大提升了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节约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第一下料筒体1、第二下料筒体2、搅拌釜3、悬挂架4、搅拌轮5、入料口7、振子马达8、振动座9、第二下料管10、第一下料管12、下料控制阀门13、第一驱动电机14、第二驱动电机15、转动杆16、第一搅拌铰刀18、第二搅拌铰刀19、搅拌滚筒20、挤出装置21、挤出螺杆22、切刀座23、切刀头25、收料箱体2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优选的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结合所示,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收料箱体26和悬挂架4,所述的悬挂架4对称设置有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顶部开设有入料口7,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底部连接有第一下料管12,所述的第二下料筒体2底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所述的第一下料管12和第二下料管10末端共同连接搅拌釜3,所述的搅拌釜3内部安装有搅拌轮5,所述的搅拌釜3下方连接有搅拌滚筒20,所述的搅拌滚筒20内部横向安装有第一搅拌铰刀18和第二搅拌铰刀19,所述的第一搅拌铰刀18通过转动杆16与第一驱动电机14连接,所述的第二搅拌铰刀19通过转动杆16与第二驱动电机15连接,所述的搅拌滚筒20下方连通有挤出装置21,所述的挤出装置21包括内置的挤出螺杆22,所述的挤出装置21末端套接有切粒机构,所述的切粒机构包括安装于内部的切刀座23和位于切刀座23内部且等间距安装的切刀头25,从入料口7投入PVC造粒原料,经过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的下料控制阀门13的控制,通过第一下料管12和第二下料管10对搅拌釜3进行落料,搅拌后进入搅拌滚筒20,启动第一驱动电机14、第二驱动电机15分别控制第一搅拌铰刀18、第二搅拌铰刀19进行二次搅拌,更为充分的混合成型后进入挤出装置21,通过挤出装置21下方的切刀座23和切刀头25对挤出的PVC条进行切粒,全程除了入料外无需人手控制,实现全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更好,无需分步进行及中途移料,安全性更好,大大提升了生产品质和生产效率,节约成本。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内底部安装有振动座9,所述的振动座9外侧安装有振子马达8,有利于更好的下料,起到疏导作用。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下料管12和第二下料管10上安装有下料控制阀门13,更好的控制下料的启停。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下料管12、第二下料管10均与所述的搅拌釜3之间形成倾斜夹角30°-60°,便于原料滑入搅拌釜3内。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收料箱体(26)和悬挂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挂架(4)对称设置有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顶部开设有入料口(7),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底部连接有第一下料管(12),所述的第二下料筒体(2)底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所述的第一下料管(12)和第二下料管(10)末端共同连接搅拌釜(3),所述的搅拌釜(3)内部安装有搅拌轮(5),所述的搅拌釜(3)下方连接有搅拌滚筒(20),所述的搅拌滚筒(20)内部横向安装有第一搅拌铰刀(18)和第二搅拌铰刀(19),所述的第一搅拌铰刀(18)通过转动杆(16)与第一驱动电机(14)连接,所述的第二搅拌铰刀(19)通过转动杆(16)与第二驱动电机(15)连接,所述的搅拌滚筒(20)下方连通有挤出装置(21)。/n

【技术特征摘要】
1.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统,包括位于底部的收料箱体(26)和悬挂架(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挂架(4)对称设置有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和第二下料筒体(2)顶部开设有入料口(7),所述的第一下料筒体(1)底部连接有第一下料管(12),所述的第二下料筒体(2)底部连接有第二下料管(10),所述的第一下料管(12)和第二下料管(10)末端共同连接搅拌釜(3),所述的搅拌釜(3)内部安装有搅拌轮(5),所述的搅拌釜(3)下方连接有搅拌滚筒(20),所述的搅拌滚筒(20)内部横向安装有第一搅拌铰刀(18)和第二搅拌铰刀(19),所述的第一搅拌铰刀(18)通过转动杆(16)与第一驱动电机(14)连接,所述的第二搅拌铰刀(19)通过转动杆(16)与第二驱动电机(15)连接,所述的搅拌滚筒(20)下方连通有挤出装置(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PVC双芯线胶粒造粒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顺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骋业塑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