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印杭位专利>正文

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4116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输送泵、水道、第一供电装置,及位于人造建筑构件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上的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输送泵分别连通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水道呈一定斜度设置在第一蓄水池与第二蓄水池之间,水道内安装有若干微型水轮机,微型水轮机与发电机连接,发电机通过第一供电装置连接至电网。依托人造建筑构件设置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通过输送泵将第一蓄水池的水抽吸至第二蓄水池,高处的水自上而下对水道内的若干微型水轮机依次进行冲刷,留下来的水最后又回到第一蓄水池,水流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的三相交流电,经第一供电装置输送至电网上,无需拦河筑坝,循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力发电
,具体涉及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
技术介绍
水力发电是利用河流、湖泊等位于高处具有势能的水流至低处,将其中所含势能转换成水轮机的动力,再借水轮机为原动力,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水能是我国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可再生清洁能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结构的调整,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改善大气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现有的水力发电系统需要拦河筑坝,投入大、建筑周期长,回报慢,且大规模的集中式水力发电不仅昂贵,并且会破坏环境,扰乱生态系统的平衡。而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普遍存在无连续性的缺点,火力发电对大气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核电存在安全隐患。因此,提供一种环保型的水力发电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改变现有的发电模式。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输送泵、至少一条水道、第一供电装置,以及位于人造建筑构件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上的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所述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所述输送泵分别连通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所述水道呈一定斜度设置在第一蓄水池与第二蓄水池之间,所述水道内安装有若干微型水轮机,所述微型水轮机与发电机连接,所述发电机通过第一供电装置连接至电网。进一步地,所述水道设有多条,所述水力循环发电系统还包括辅助供电设备、第二供电装置,所述水道分别与第一供电装置、第二供电装置对应设置,与第二供电装置对应水道内的发电机与第二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辅助供电设备、第二供电装置分别与输送泵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蓄水池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的底部或下方,所述第二蓄水池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的顶部或中部。进一步地,所述水道为由上至下盘绕在人造建筑构件周侧的螺旋状水道,所述螺旋状水道的上端与第二蓄水池连接;所述水道与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1-90度。进一步地,所述水道为由上至下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上的倾斜水道,所述倾斜水道的上端与第二蓄水池连接;所述水道与所处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α,其中α为1-90度。进一步地,所述水道上设有流量调节阀。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向第一蓄水池补充水的抽水泵,所述第一蓄水池通过抽水泵与附近水源连接。进一步地,与所述第一供电装置对应的水道设有多条形成第一水道组,与所述第二供电装置对应的水道设有多条形成第二水道组,所述第二水道组与第一水道组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道组内的若干水道沿竖向间隔排列或沿水平间隔排列,所述第二水道组内的若干水道沿竖向间隔排列或沿水平间隔排列。进一步地,所述微型水轮机沿水道的延伸方向错位设置或对称设置在水道内壁上。进一步地,所述发电机与对应的第一供电装置、第二供电装置之间设有自动开关。与现有技术比较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通过输送泵将第一蓄水池的水抽吸至第二蓄水池,高处的水自上而下对水道内的若干微型水轮机依次进行冲刷,留下来的水最后又回到第一蓄水池,水流带动发电机转动产生的三相交流电,经第一供电装置输送至电网上。无需拦河筑坝,可循环利用水能进行发电,不受外界影响可连续性运作;通过设置多条安装微型水轮机的水道,使得发电量可达到几千KW至几十万KW以上;依托人造建筑构件设置第一蓄水池和第二蓄水池,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使用面积,地理位置要求低,在小溪、河流旁即可实现集约化建设,投资小,建设周期短,回报快,无污染、无粉尘,安全环保;可根据区域用电多少,快速标准化复制,无需建立跨区高压输送网;维修简便,即使有个别微型水轮机损坏,也不会影响整个发电系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的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电机与第一供电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电机与第二供电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型水轮机、发电机安装在水道上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水车式水轮机、发电机安装在水道上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水车式水轮机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如下:1、输送泵,2、水道,3、第一供电装置,4、人造建筑构件,5、第一蓄水池,6、第二蓄水池,7、微型水轮机,71、水轮机轴,72、叶片,8、发电机,9、电网,10、辅助供电设备,11、第二供电装置,12、流量调节阀,13、抽水泵,14、附近水源,15、自动开关,16、排水阀,17、泄水孔,18、连接管,19、母线,20、电力变压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从而对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作出更清楚地限定,下面就本专利技术的某些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仅是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某些具体实施方式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其中对于相关结构的具体的直接的描述仅是为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各具体特征并不当然、直接地限定本专利技术的实施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构思的指导下所作的常规选择和替换,均应视为在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内。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输送泵1、至少一条水道2、第一供电装置3,以及位于人造建筑构件4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上的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输送泵1分别连通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水道2呈一定斜度设置在第一蓄水池5与第二蓄水池6之间,水道2内安装有若干微型水轮机7,微型水轮机7与发电机8连接,发电机8通过第一供电装置3连接至电网9。其中,发电机8设置在水道2外壁上。具体的,人造建筑构件4为建筑物或支撑架或支撑桩等,当为建筑物时,优选为高度介于20m-25m之间、长度大于50m、宽度6m-8m的长方形建筑物,例如工厂、仓库、停车场、办公楼等场所。第一蓄水池5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4的底部或下方,第二蓄水池6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4的顶部或中部。以保证水流达到发电需求的流速。第一蓄水池5也可靠近人造建筑构件4底部或下方设置,通过在水道2的下端设置延伸管将水引导至第一蓄水池5内。具体的,输送泵1靠近第一蓄水池5设置,输送泵1的进水管插入第一蓄水池5的中下部,输送泵1的出水管沿着人造建筑构件4向上插入第二蓄水池6的中上部。其中,为方便水道2的安装,第二蓄水池6的宽度可大于人造建筑构件4的宽度,蓄水池突出的部分通过设置在地面的金属支撑桩进行固定支撑,或者通过连接管18将水从第二蓄水池6引出,连接管18穿过人造建筑构件4的侧壁与水道2连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输送泵(1)、至少一条水道(2)、第一供电装置(3),以及位于人造建筑构件(4)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上的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所述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所述输送泵(1)分别连通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所述水道(2)呈一定斜度设置在第一蓄水池(5)与第二蓄水池(6)之间,所述水道(2)内安装有若干微型水轮机(7),所述微型水轮机(7)与发电机(8)连接,所述发电机(8)通过第一供电装置(3)连接至电网(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输送泵(1)、至少一条水道(2)、第一供电装置(3),以及位于人造建筑构件(4)第一高度和第二高度上的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所述第一高度低于第二高度,所述输送泵(1)分别连通第一蓄水池(5)和第二蓄水池(6),所述水道(2)呈一定斜度设置在第一蓄水池(5)与第二蓄水池(6)之间,所述水道(2)内安装有若干微型水轮机(7),所述微型水轮机(7)与发电机(8)连接,所述发电机(8)通过第一供电装置(3)连接至电网(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2)设有多条,所述水力循环发电系统还包括辅助供电设备(10)、第二供电装置(11),所述水道(2)分别与第一供电装置(3)、第二供电装置(11)对应设置,与第二供电装置(11)对应水道(2)内的发电机(8)与第二供电装置(11)电连接,所述辅助供电设备(10)、第二供电装置(11)分别与输送泵(1)电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蓄水池(5)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4)的底部或下方,所述第二蓄水池(6)设置在人造建筑构件(4)的顶部或中部。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力循环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道(2)为由上至下盘绕在人造建筑构件(4)周侧的螺旋状水道,所述螺旋状水道的上端与第二蓄水池(6)连接;所述水道(2)与所处水平面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印杭位印科深
申请(专利权)人:印杭位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