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撑结构及其在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4103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斜撑结构及其在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第一斜撑组件和第二斜撑组件关于基坑的中轴线对称,对基坑侧壁起到抵挡横向土压力的作用。通过在支护桩上施工冠梁,在传力桩上施工暗梁,斜撑的一端与冠梁连接,另一端与暗梁连接,斜撑可拆卸。当支护桩、传力桩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盆式开挖至坑底标高,开槽施工暗梁及配筋垫层后,直接将斜撑与暗梁和冠梁连接,在基坑开挖至坑底且底板及传力带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斜撑,使斜撑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斜撑的利用率。解决了普通支撑一次性材料浪费问题,相对于普通斜撑,无需另外设置后浇带,结构施工方便,斜撑只在周边设置,开挖方便,加快了土方开挖的进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撑结构及其在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建筑基坑工程
,具体涉及一种斜撑结构及其在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建筑基坑是指为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它是一个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深度进行施工。基坑工程常采用的支撑体系大部分都为水平支撑,但水平支撑往往杆件过于密集,造成基坑内挖土空间较小,造价高且工期较长;后来为了方便出土及减少造价,就出现了斜抛撑工艺,即采用中心盆式开挖放坡至坑底,待中心的底板(带牛腿)施工后,再分段开槽施工斜抛撑,待斜抛撑形成后,再开挖周边留土,但此工艺需另设置后浇带,需与结构设计沟通后浇带的留设位置,结构施工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斜撑结构及其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斜撑采用钢管或型钢无需养护,节约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支撑的养护时间,且通过可拆卸连接结构使得斜撑可以重复利用,解决了普通支撑的一次性材料浪费问题,相对于普通斜抛撑,无需另外设置后浇带,结构施工方便,斜撑只在周边设置,土方开挖方便,加快了土方开挖的进度。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斜撑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包括:第一斜撑组件和第二斜撑组件;所述第一斜撑组件包括:冠梁、暗梁、多个支护桩、多个传力桩和多个斜撑;多个所述支护桩沿基坑的一侧侧壁施工,所述支护桩从地表面向下施工;所述冠梁位于多个所述支护桩的顶部;多个所述传力桩位于所述基坑内,多个所述传力桩间隔排列,所述传力桩桩顶标高位于基坑底部;所述暗梁位于多个所述传力桩的顶部;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冠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暗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用以连接所述支护桩和所述传力桩;所述第一斜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斜撑组件关于基坑的中轴线对称。建筑基坑是指为建筑物(包括构筑物)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所开挖的地面以下空间。它是一个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与地下室的施工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深度进行施工,第一斜撑组件和第二斜撑组件关于基坑的中轴线对称,对基坑侧壁的土起到抵挡横向土压力的作用。通过在支护桩上施工冠梁,在传力桩上施工暗梁,斜撑的一端与冠梁上的连接板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暗梁上的预埋件固定连接,使斜撑能够可拆卸。当支护桩和传力桩施工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周边留土,中心盆式开挖至坑底标高,开槽施工暗梁及配筋垫层并达到设计强度后,直接将斜撑与暗梁的预埋件和冠梁的连接板连接并施加预应力,在周边留土开挖至坑底,施工底板及传力带,待底板及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刻拆除斜撑,使斜撑可以重复利用,提高了斜撑的利用率。解决了普通支撑的一次性材料浪费问题,相对于普通斜撑,无需另外设置后浇带,结构施工方便,斜撑只在周边设置,土方开挖方便,加快了土方开挖的进度。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斜撑结构还包括:连接板和多个螺栓;所述连接板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呈钝角;所述连接板的底面固定在所述冠梁上,所述连接板的侧面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多个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斜撑固定。在冠梁上设置连接板,连接板对冠梁和斜撑起到连接的作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斜撑结构还包括:配筋垫层;所述配筋垫层铺设所述暗梁的表面,所述配筋垫层用于增加受力面积。配筋垫层位于基底的表面,可以使其表面平整便于在上面进行后续绑扎钢筋等施工,也起到了增加基坑底部受力面积的作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斜撑结构还包括:多个预埋件;多个所述预埋件位于所述配筋垫层上,所述预埋件与所述斜撑固定连接,所述斜撑通过所述预埋件固定在所述暗梁上。预埋件的一端与暗梁连接,另一端与斜撑连接,可在暗梁和斜撑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斜撑结构的斜撑的材质为型钢或钢管。钢管或型钢结构自重轻,造价低,塑性和柔韧性好,结构稳定性高,且便于机械加工、结构连接和安装。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用于施工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撑结构,包括以下步骤:S10、先施工各所述支护桩,从地表面向下施工,且各所述支护桩之间间隔设置;S20、距离所述支护桩的预设位置处,施工所述传力桩,从地面向下施工,桩顶标高位于坑底;S30、所述支护桩养护至设计的强度后,进入步骤S40;S40、将所述暗梁在所述传力桩的上方施工,所述预埋件固定在所述暗梁的上方;S50、所述暗梁养护至设计强度后,进入步骤S60;S60、所述冠梁在所述支护桩的顶部施工,所述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冠梁的上方,在周边留土,所述斜撑开槽施工,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冠梁上的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暗梁上的预埋件固定连接;S70、斜撑施工完毕并施加预应力后,周边留土开挖至坑底,施工底板及传力带,待底板及传力带达到设计强度后,将所述斜撑分别从所述冠梁的所述连接板和所述暗梁的所述预埋件上拆除下来,回收。按照以上步骤加快了基坑的开挖进度,以及地下结构的建设,节省了建筑工程的时间和经费,且使斜撑能够重复利用,相对于普通斜抛撑,无需另外设置后浇带,结构施工方便,斜撑只在周边设置,土方开挖方便,加快了土方开挖的进度。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S3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301、盆式开挖至坑底标高,直至周边留土;S302、基坑中心开挖区域施工配筋垫层。先施工传力桩,再盆式开挖,开槽施工暗梁,设置配筋垫层,也增加受力面积。在一种可行的方案中,该基坑中组合支撑的施工方法中所述步骤S90具体包括以下步骤:S901、在基坑的所述支护桩之间施工地下室及顶板;S902、在所述支护桩和所述地下室外墙之间回填土方。将地下结构建造好后,在支护桩和地下结构之间回填土方,及时回填土方减少了基坑的不确定性因素。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基坑俯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斜撑搭建状态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斜撑拆除后完工图。图中标号:1、第一斜撑组件;11、冠梁;12、暗梁;13、支护桩;14、传力桩;15、斜撑;2、第二斜撑组件;3、连接板;4、配筋垫层;5、预埋件;6、周边留土;7、垫层;8、底板;9、底板传力带;10、地下室外墙;101、顶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撑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斜撑组件和第二斜撑组件;/n所述第一斜撑组件包括:冠梁、暗梁、多个支护桩、多个传力桩和多个斜撑;/n多个所述支护桩沿基坑的一侧侧壁施工,所述支护桩从地表面向下施工;/n所述冠梁位于多个所述支护桩的顶部;/n多个所述传力桩位于所述基坑内,多个所述传力桩间隔排列,所述传力桩桩顶标高位于基坑底部;/n所述暗梁位于多个所述传力桩的顶部;/n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冠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暗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用以连接所述支护桩和所述传力桩;/n所述第一斜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斜撑组件关于基坑的中轴线对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撑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斜撑组件和第二斜撑组件;
所述第一斜撑组件包括:冠梁、暗梁、多个支护桩、多个传力桩和多个斜撑;
多个所述支护桩沿基坑的一侧侧壁施工,所述支护桩从地表面向下施工;
所述冠梁位于多个所述支护桩的顶部;
多个所述传力桩位于所述基坑内,多个所述传力桩间隔排列,所述传力桩桩顶标高位于基坑底部;
所述暗梁位于多个所述传力桩的顶部;
所述斜撑的一端与所述冠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的另一端与所述暗梁固定连接,所述斜撑用以连接所述支护桩和所述传力桩;
所述第一斜撑组件与所述第二斜撑组件关于基坑的中轴线对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板和多个螺栓;
所述连接板包括:底面和侧面,所述底面和所述侧面呈钝角;
所述连接板的底面固定在所述冠梁上,所述连接板的侧面设有两个通孔,所述多个螺栓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斜撑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配筋垫层;
所述配筋垫层铺设所述暗梁的表面,所述配筋垫层用于增加受力面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预埋件;
多个所述预埋件位于所述配筋垫层上,所述预埋件与所述斜撑固定连接,所述斜撑通过所述预埋件固定在所述暗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撑的材质为型钢或钢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娟胡宝山王建军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智平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