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03504 阅读:9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堵管支架,所述堵管支架外壁安装有环形的外气囊,堵管支架内壁安装有环形的内气囊;所述堵管支架上还安装有两个分别连通外气囊和内气囊的充气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外气囊鼓气,使外气囊与气管切开套管内壁压紧贴合,从而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更牢固;通过逐渐对内气囊鼓气,调节管腔内径大小,使气管的开度逐渐变化,使患者能逐渐适应堵管过程,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重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
技术介绍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常见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急救手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咽喉部阻塞、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意识障碍、咳嗽反射消失、呼吸肌麻痹、外伤、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待病因解除后,经试堵管,确定可适应正常生理气道,方可拔管。部分重症脑卒中和重症肌无力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气管切开时间较长,使气管切开后,气管直接与体外空气连通,使呼吸无效腔减少、呼吸阻力较小,若患者已适应气管切开时的阻力较小的非生理气道,则不能较快完成堵管。此时,则需要一种可方便使用的拔管前呼吸功能康复训练装置,但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缺乏投入使用的与之匹配的堵管装置,医护人员通常使用自制堵管装置,如木塞、棉签、手套、敷料、真空管帽、莫菲式滴管、注射器活塞等封堵方法进行堵管,而针对气管切开,且呼吸功能差的病人,目前没有针对性的呼吸功能训练装置。而自制堵管装置目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制作不方便,且制作出的堵管装置尺寸存在差异,如现有自制的针帽裹胶带进行堵管,使用时,胶带的缠绕费时、费力;二、制作后的堵管装置很难达到无菌要求、易污染,如现有自制的木塞进行堵管,不仅不易消毒、灭菌,且长时间使用后痰液容易粘附;三、自制的堵管装置主要依靠其自身口径与套管口径匹配,通过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固定,但此种固定效果差,不易适应不同管径的气管插管套管使用,且在安装时容易引起患者不适,如专利CN208448358U,其依靠口径匹配原理,若保证气密性、不易脱落,则不易安装;四、自制的堵管装置不能简单方便的实现半堵管,而常见的能实现半堵管原理的堵管装置均为拨片结构,在使用时,堵管装置上的零件易损脱落,患者存在误吸风险,如专利CN201631858U,扇形面板长时间使用,易出现脱落;五、自制的堵管装置气密性差,如专利CN208003225U,堵管装置上端为百叶结构,闭合后易漏气,不能很好的评估全堵管情况;六、自制的堵管装置结构固定,因此不能适应不同管径的气管切开套管,如CN203017535U,需设计不同型号的堵管装置,使临床使用极其不便。由此,现亟需一种清洁、不易污染、操作简便、安全性强和可渐进性堵管的堵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解决了临床中气管切开病人的堵管需求,能帮助气管切开病人更好的康复,使患者能从气切口通气到经口鼻呼吸的功能重建,同时,本技术在安装后更加牢固和清洁,操作简便,安装时更加方便,安全性强。为实现本技术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包括堵管支架,所述堵管支架外壁安装有环形的外气囊,堵管支架内壁安装有环形的内气囊;所述堵管支架上还安装有两个分别连通外气囊和内气囊的充气管。进一步的,所述堵管支架呈套管状。进一步的,所述堵管支架的一端具有外翻的帽檐。进一步的,所述堵管支架与帽檐呈一体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堵管支架为硬质结构。进一步的,所述外气囊至少为一个,且多个外气囊沿堵管支架的轴线方向间隔排布。进一步的,所述充气管上安装有气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结构小而轻巧,插装在气管切开套管上后方便患者活动,且安装方便,使安装过程不会引起患者不适感。2、通过外气囊鼓气,使外气囊与气管切开套管内壁压紧贴合,从而使本技术安装更牢固;通过逐渐对内气囊鼓气,调节管腔内径大小,使气管的开度逐渐变化,使患者能逐渐适应堵管过程,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重建。3、由于通过外气囊鼓气实现与气管固定,使本技术可安装在不同内径的气管切开套管上,从而适用于不同规格的气管切开套管,适用范围更广。4、本技术在使用时,可采用普通注射器向充气管内充气或抽气,以此使内气囊、外气囊充气或放气,使用方便,方便用于封管和拔管前呼吸功能康复训练。5、由于内气囊和外气囊表面光滑,使本技术在使用时痰液不易附着,方便清洁,使细菌等微生物不易生长。6、通过将帽檐与堵管支架设置成一体结构,防止因小零件脱落掉入气道而产生危险,使安全性更高。附图说明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表示的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根据本技术的附图,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获得其他的附图,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管切开渐进性堵管装置的安装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管切开渐进性堵管装置的工作流程图。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1、堵管支架,2、外气囊,3、内气囊,4、充气管,5、帽檐,6、气阀,7、气管切开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图2所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包括堵管支架1,所述堵管支架1外壁安装有环形的外气囊2,堵管支架1内壁安装有环形的内气囊3;所述堵管支架1上还安装有两个分别连通外气囊2和内气囊3的充气管4。所述堵管支架1的外径小于气管切开套管7内径,使堵管支架1能顺利的插设在气管切开套管7内;所述外气囊2固定贴附在堵管支架1的外表面上,外气囊2为圆环状,使外气囊2在充气鼓起后,堵管支架1与气管切开套管7形成环形密封结构,不仅能防止堵管支架1脱落,且有效防止因堵管支架1外表面与气管切开套管7之间存在间隙而导致堵管失败。所述内气囊3固定贴附在堵管支架1的内表面上,且内气囊3为圆环状;当内气囊3在完全充气鼓起后,内气囊3能完全对堵管支架1内部进行封堵。两个所述充气管4分别固定在堵管支架1内表面或堵管支架1的外表面上,且两个充气管4分别与外气囊2和内气囊3连通,使外气囊2或内气囊3需要充气鼓起时,可通过对应的充气管4对外气囊2或内气囊3进行充气。为了防止充气管4缠绕,可将充气管4的中部并排固定设置。通过外气囊2与内气囊3的配合,当外气囊2在充气鼓起后,外气囊2与气管切开套管7内壁压紧,不仅使堵管支架1与气管切开套管7固定,且使堵管支架1外壁与气管切开套管7内壁之间形成密封结构;通过对外气囊2充气,使外气囊2逐渐鼓起,贴紧并固定于气管切开套管7内壁。通过对内气囊3充气量的不同,使其膨胀程度不同,从而达到不同大小的通气内径。所述堵管支架1呈套管状,使堵管支架1通过外气囊2固定安装在气管切开套管7上后,不仅使内气囊3未完全充气鼓起时,气管切开套管7能通过堵管支架1保持与外界连通,且保证外气囊2在完全鼓起后,堵管支架1外表面与气管切开套管7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结构,防止患者在需要完全堵管时因堵管支架1外表面与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堵管支架(1),所述堵管支架(1)外壁安装有环形的外气囊(2),堵管支架(1)内壁安装有环形的内气囊(3);所述堵管支架(1)上还安装有两个分别连通外气囊(2)和内气囊(3)的充气管(4)。/n

【技术特征摘要】
1.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堵管支架(1),所述堵管支架(1)外壁安装有环形的外气囊(2),堵管支架(1)内壁安装有环形的内气囊(3);所述堵管支架(1)上还安装有两个分别连通外气囊(2)和内气囊(3)的充气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管支架(1)呈套管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切开后呼吸功能康复用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管支架(1)的一端具有外翻的帽檐(5)。


4.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海杰郝峻巍张曦月刘亮梁艳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