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78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属于静载试验领域,T梁静载试验架包括反力架组件、上横梁组件以及下横梁组件,反力架组件的端部与上横梁组件相铰接,上横梁组件通过拉杆组与下横梁组件相连接,试验梁置于下横梁组件与上横梁组件之间,反力架组件包括两个主支架组以及角钢支撑组,两个主支架组之间通过角钢支撑组相互支撑衔接,主支架组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相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T梁静载试验架,采用主支架组以及角钢支撑组构成的反力架组件,配合上横梁组件、下横梁组件以及千斤顶横梁,不破坏梁体结构,且可以更稳固可靠地对梁体施加载荷,保证试验结果更精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
本技术涉及静载试验领域,尤其涉及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
技术介绍
静载试验(StaticLoadTesting),是指在桩梁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竖向上拔力或水平推力,观测桩梁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上拔位移或水平位移,以确定相应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或单桩水平承载力的试验方法。现有的用于预制梁静载试验的静载试验架均为反力式试验架,这种试验架需要在试验梁上开设多余的孔洞才能进行试验,会对待试验梁的结构造成破坏,进而降低试验梁的综合力学性能,且现有的试验架组装不便,结构不够紧凑牢靠。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采用主支架组以及角钢支撑组构成的反力架组件,配合上横梁组件、下横梁组件以及千斤顶横梁,不破坏梁体结构,且可以更稳固可靠地对梁体施加载荷,保证试验结果更精确。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包括反力架组件、上横梁组件以及下横梁组件,反力架组件的端部与上横梁组件相铰接,上横梁组件通过拉杆组与下横梁组件相连接,试验梁置于下横梁组件与上横梁组件之间,反力架组件包括两个主支架组以及角钢支撑组,两个主支架组之间通过角钢支撑组相互支撑衔接,主支架组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相抵。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主支架组包括两个边跨支架以及中跨支架,中跨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一个边跨支架相铰接,边跨支架以及中跨支架分别与角钢支撑组相固接,边跨支架以及中跨支架分别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相抵,边跨支架的一端与上横梁组件相铰接。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边跨支架包括边跨上梁、边跨下梁以及边跨支撑组,边跨上梁通过边跨支撑组与边跨下梁相固定衔接,边跨下梁通过千斤顶横梁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相抵,边跨下梁的一端与上横梁组件相铰接。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中跨支架包括中跨上梁、中跨下梁以及中跨支撑组,中跨上梁通过中跨支撑组与中跨下梁相固定衔接,中跨上梁通过千斤顶横梁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相抵。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上横梁组件包括多个竖向联接板、拉杆上横梁以及铰接轴,铰接轴的一端与一个竖向联接板固定连接,铰接轴的另一端穿过反力架组件的端部与另一个竖向联接板固定连接,多个竖向联接板分别固定在拉杆上横梁上,拉杆上横梁通过拉杆组与下横梁组件相连接。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竖向联接板的一侧固接有加强板。本技术优选地技术方案在于,边跨支架的端部设有边跨铰耳板组,中跨支架的端部设有中跨铰耳板组,边跨铰耳板组与中跨铰耳板组相铰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T梁静载试验架,对试验梁进行静载试验时,首先将试验梁(比如预制混凝土梁)架设于多个下横梁组件上,然后将多个千斤顶横梁放置于试验梁的荷载位置,将主支架组以及角钢支撑组连接为整体作为反力架组件,且安置于多个千斤顶横梁共同形成的传力平台上,多个千斤顶与多个千斤顶横梁一一对应,之后将反力架组件的端部与上横梁组件相铰接,再将上横梁组件使用四组拉杆组锚固定于四个下横梁组件上,再之后将多个千斤顶安置于对应的千斤顶横梁与主支架组之间。开始试验时,千斤顶开始加载,加载载荷由主支架组作用于反力架组件上,反力架组件对千斤顶产生加载反作用力,加载反作用力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作用于试验梁上,从而实现对试验梁加载。通过上述过程,使T梁静载试验架可以不破坏梁体结构,且更稳固可靠地对梁体施加载荷,保证试验结果更精确。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T梁静载试验架的整体结构施工装配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反力架组件的结构主视图;图3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反力架组件的结构俯视图。图中:1、反力架组件;11、主支架组;111、边跨支架;1111、边跨上梁;1112、边跨下梁;1113、边跨支撑组;1114、边跨铰耳板组;112、中跨支架;1121、中跨上梁;1122、中跨下梁;1123、中跨支撑组;1124、中跨铰耳板组;12、角钢支撑组;2、上横梁组件;21、竖向联接板;211、加强板;22、拉杆上横梁;23、铰接轴;3、下横梁组件;4、拉杆组;5、试验梁;6、千斤顶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包括反力架组件1、上横梁组件2以及下横梁组件3,反力架组件1的端部与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上横梁组件2通过拉杆组4与下横梁组件3相连接,试验梁5置于下横梁组件3与上横梁组件2之间。下横梁组件3用以承载试验梁5的底部,上横梁组件2通过拉杆组4与下横梁组件3相连接,使试验梁5的顶部与上横梁组件2相抵,反力架组件1上设有千斤顶,千斤顶支顶反力架组件1,可对试验梁5施加反向作用力,以便对试验梁5进行逐级施压。为了使T梁静载试验架可以更稳固可靠地对梁体施加载荷,保证试验结果更精确。进一步地,反力架组件1包括两个主支架组11以及角钢支撑组12,两个主支架组11之间通过角钢支撑组12相互支撑衔接,主支架组11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6与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对试验梁5进行静载试验时,首先将试验梁5(比如预制混凝土梁)架设于多个下横梁组件3上,然后将多个千斤顶横梁6放置于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将主支架组11以及角钢支撑组12连接为整体作为反力架组件1,且安置于多个千斤顶横梁6共同形成的传力平台上,多个千斤顶与多个千斤顶横梁6一一对应,之后将反力架组件1的端部与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再将上横梁组件2使用四组拉杆组4锚固定于四个下横梁组件3上,再之后将多个千斤顶安置于对应的千斤顶横梁6与主支架组11之间。开始试验时,千斤顶开始加载,加载载荷由主支架组11作用于反力架组件1上,反力架组件1对千斤顶产生加载反作用力,加载反作用力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6作用于试验梁5上,从而实现对试验梁5加载。通过上述过程,使T梁静载试验架可以不破坏梁体结构,且更稳固可靠地对梁体施加载荷,保证试验结果更精确。优选地,主支架组11包括两个边跨支架111以及中跨支架112,中跨支架11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边跨支架111相铰接,边跨支架111以及中跨支架112分别与角钢支撑组12相固接,边跨支架111以及中跨支架112分别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6与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边跨支架111的一端与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边跨支架111与中跨支架112相铰接构成主支架组11,通过上述多个支架相互拼接构成,方便支架进行搬运施工。优选地,边跨支架111包括边跨上梁1111、边跨下梁1112以及边跨支撑组1113,边跨上梁1111通过边跨支撑组1113与边跨下梁1112相固定衔接,边跨下梁1112通过千斤顶横梁6与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边跨下梁1112的一端与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边跨上梁1111、边跨下梁1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包括反力架组件(1)、上横梁组件(2)以及下横梁组件(3),所述反力架组件(1)的端部与所述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所述上横梁组件(2)通过拉杆组(4)与所述下横梁组件(3)相连接,试验梁(5)置于所述下横梁组件(3)与所述上横梁组件(2)之间,其特征在于:/n所述反力架组件(1)包括两个主支架组(11)以及角钢支撑组(12);/n两个所述主支架组(11)之间通过所述角钢支撑组(12)相互支撑衔接;/n所述主支架组(11)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6)与所述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T梁静载试验架,包括反力架组件(1)、上横梁组件(2)以及下横梁组件(3),所述反力架组件(1)的端部与所述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所述上横梁组件(2)通过拉杆组(4)与所述下横梁组件(3)相连接,试验梁(5)置于所述下横梁组件(3)与所述上横梁组件(2)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力架组件(1)包括两个主支架组(11)以及角钢支撑组(12);
两个所述主支架组(11)之间通过所述角钢支撑组(12)相互支撑衔接;
所述主支架组(11)通过多个千斤顶横梁(6)与所述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T梁静载试验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支架组(11)包括两个边跨支架(111)以及中跨支架(112);
所述中跨支架(112)的两端分别与一个所述边跨支架(111)相铰接,所述边跨支架(111)以及所述中跨支架(112)分别与所述角钢支撑组(12)相固接,所述边跨支架(111)以及所述中跨支架(112)分别通过多个所述千斤顶横梁(6)与所述试验梁(5)的荷载位置相抵,所述边跨支架(111)的一端与所述上横梁组件(2)相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T梁静载试验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边跨支架(111)包括边跨上梁(1111)、边跨下梁(1112)以及边跨支撑组(1113);
所述边跨上梁(1111)通过所述边跨支撑组(1113)与所述边跨下梁(1112)相固定衔接,所述边跨下梁(1112)通过所述千斤顶横梁(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秋森罗炳成邱显微杨玉玲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广铁钢结构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