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806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内的外管柱和与外管柱配合使用的内管柱,外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引鞋、插入密封、深井安全阀、液控滑套、湿接头工作筒、悬挂器工作筒、外管和套管挂,内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湿接头、伸缩节、机组、油管、悬挂器和打捞头,湿接头工作筒与湿接头的对接平面上设有两个电缆插座,湿接头工作筒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电缆插座分别连接的动力电缆,湿接头外壁上设有与电缆插座插接用的插头,湿接头工作筒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引导销钉,湿接头外壁下端设有多个插槽,两个引导销钉插接在其中两个插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以延长钢丝投捞电泵不动管柱检泵的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
本技术涉及油气井人工举升的生产管柱的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
技术介绍
现有钢丝投捞电泵工艺主要包括外管柱和内管柱两大结构。外管柱主要由大直径油管或套管、封隔器、深井安全阀、动力电缆及湿接头插头等组成;内管柱主要由湿接头、机组、悬挂器及打捞头等组成。施工时,先将外管柱下到井内,座封封隔器并安装好井口大通径采油树,然后通过钢丝绳把内管柱投到井下,实现湿接头对接和悬挂,钢丝绳送入工具和内管脱手并提出井筒即可。钢丝投捞电泵工艺,实现了不动管柱检泵,当内管机组故障时,只需用钢丝绳把内管柱捞出,更换新机组后,再用钢丝绳投内管到井内就可以完成检泵工作,可以实现不需要修井机配合起下管柱就可以实现检泵施工,节约施工时间和成本。但是当外管柱动力电缆出现故障时,就不得不动管柱施工,提出外管柱进行修复,也就不能很好体现钢丝投捞电泵工艺的不动管柱检泵的优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内的外管柱和与外管柱配合使用的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引鞋、插入密封、深井安全阀、液控滑套、湿接头工作筒、悬挂器工作筒、外管和套管挂,所述内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湿接头、伸缩节、机组、油管、悬挂器和打捞头,工作时内管柱插入外管柱内且内管柱的湿接头与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对接,所述湿接头工作筒与湿接头的对接平面上设有两个电缆插座,所述湿接头工作筒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电缆插座分别连接的动力电缆,所述湿接头外壁上设有与电缆插座插接用的插头,所述湿接头工作筒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引导销钉,所述湿接头外壁下端设有多个插槽,两个引导销钉插接在其中两个插槽内。所述湿接头工作筒与湿接头的对接平面上的两个电缆插座之间的夹角为60°。两个引导销钉之间的夹角为60°。所述插槽的数量为三个。所述插槽为人字形结构。所述湿接头工作筒与外管偏心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可以实现在外管柱上的一条动力电缆故障后,启用备用电缆,延长钢丝投捞电泵不动管柱检泵的周期,可以成倍地延长钢丝投捞工艺寿命,提升工艺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外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内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处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内管柱的湿接头处的示意图;图中:1-引鞋;2-插入密封;3-深井安全阀;4-液控滑套;5-湿接头工作筒;6-悬挂器工作筒;7-外管;8-套管挂;9-动力电缆;10-生产套管;11-湿接头;12-伸缩节;13-机组;14-油管;15-悬挂器;16-打捞头;17-电缆插座;18-插头;19-引导销钉;20-插槽;以下将结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叙述。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10内的外管柱和与外管柱配合使用的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引鞋1、插入密封2、深井安全阀3、液控滑套4、湿接头工作筒5、悬挂器工作筒6、外管7和套管挂8,所述内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湿接头11、伸缩节12、机组13、油管14、悬挂器15和打捞头16,工作时内管柱插入外管柱内且内管柱的湿接头11与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5对接,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与湿接头11的对接平面上设有两个电缆插座17,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电缆插座17分别连接的动力电缆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上设有与电缆插座17插接用的插头18,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引导销钉1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下端设有多个插槽20,两个引导销钉19插接在其中两个插槽20内。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与湿接头11的对接平面上的两个电缆插座17之间的夹角为60°。两个引导销钉19之间的夹角为60°。所述插槽20的数量为三个。所述插槽20为人字形结构。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与外管7偏心设置。本技术使用时,首先在生产套管10内下入一个顶部封隔器并根据电泵下深确定座封位置,然后下入外管柱,座好大通径采油树(其主通径不小于外管7用套管内径);再用钢丝(绳)下入内管柱,钢丝(绳)打捞工具连接在内管柱的打捞头16处。投放到位后,内管柱的湿接头11外壁上的插头18和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5上的其中一个电缆插座17完成对接,两个引导销钉19插接在两个对应的插槽20内,地面测电泵系统的绝缘和直阻,合格后,可以进行钢丝(绳)打捞工具和内管柱的打捞头16的脱手动作,提出钢丝(绳),做完启泵相关准备工作,就可以启泵运行了。当井内内管柱故障,包括内管柱的湿接头11和机组13故障,就可以用钢丝(绳)捞出内管柱,进行维修;如果是外管柱上的湿接头工作筒5或其中一条动力电缆9故障,就启用另一套备用的动力电缆系统。启用备用的动力电缆系统,需要把内管柱的湿接头11提起,将两个引导销钉19换到另两个对应的插槽20内,此时内管柱的湿接头11外壁上的插头18和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5上的另外一个电缆插座17完成对接,从而使用备用动力电缆系统恢复整个系统的正常工作。本技术可以实现在外管柱上的一条动力电缆9故障后,启用备用的另外一条动力电缆9,延长钢丝投捞电泵不动管柱检泵的周期,可以成倍地延长钢丝投捞工艺寿命,提升工艺可靠性。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10)内的外管柱和与外管柱配合使用的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引鞋(1)、插入密封(2)、深井安全阀(3)、液控滑套(4)、湿接头工作筒(5)、悬挂器工作筒(6)、外管(7)和套管挂(8),所述内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湿接头(11)、伸缩节(12)、机组(13)、油管(14)、悬挂器(15)和打捞头(16),工作时内管柱插入外管柱内且内管柱的湿接头(11)与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5)对接,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与湿接头(11)的对接平面上设有两个电缆插座(17),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电缆插座(17)分别连接的动力电缆(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上设有与电缆插座(17)插接用的插头(18),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引导销钉(1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下端设有多个插槽(20),两个引导销钉(19)插接在其中两个插槽(2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双电缆结构的钢丝投捞电泵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生产套管(10)内的外管柱和与外管柱配合使用的内管柱,所述外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引鞋(1)、插入密封(2)、深井安全阀(3)、液控滑套(4)、湿接头工作筒(5)、悬挂器工作筒(6)、外管(7)和套管挂(8),所述内管柱包括从下到上依次连接的湿接头(11)、伸缩节(12)、机组(13)、油管(14)、悬挂器(15)和打捞头(16),工作时内管柱插入外管柱内且内管柱的湿接头(11)与外管柱的湿接头工作筒(5)对接,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与湿接头(11)的对接平面上设有两个电缆插座(17),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外壁上设有与两个电缆插座(17)分别连接的动力电缆(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上设有与电缆插座(17)插接用的插头(18),所述湿接头工作筒(5)的内侧壁上设有两个引导销钉(19),所述湿接头(11)外壁下端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甄宝生秦利民刘磊娄超周荣利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远海采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