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7943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包括L形压条以及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折弯部固定连接,折弯部设置在U形压条的第一杆上;其中,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折弯部、U形压条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U形压条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L形压条与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与装饰材料结构层组装,不仅连接效果好,且使室内的装饰更加协调与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端部插接扣条
本技术涉及装饰材料
,尤其涉及一种端部插接扣条。
技术介绍
在室内装修施工中,对于室内墙体墙面与侧墙的接缝处(收口处)需做遮挡处理,保证饰面材料与基墙墙体的结合更加稳固与协调。目前,墙体墙面与侧墙的接缝处通常采用扣条进行遮挡,而传统扣条的结构设计与墙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存在局限性,难以达到与墙体完美结合的预期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端部插接扣条,以解决传统扣条结构设计、饰面材料与墙体基墙之间连接的局限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包括L形压条以及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上;其中,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所述U形压条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度与所述U形压条的U槽深度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宽度与所述U形压条的U槽宽度之比为1:3。其中,所述U形压条的U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凸起。其中,所述L形压条的第二杆与所述折弯部平行,且所述L形压条的第二杆与所述折弯部形成第二凹槽。其中,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度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宽度之比为1:1~1:3。本技术中的端部插接扣条,可以实现以下有益效果:通过L形压条与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与装饰材料结构层组装,不仅连接效果好,且使室内的装饰更加协调与稳定。附图说明>并入到说明书中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且与描述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在这些附图中,类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类似的要素。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给出的端部插接扣条的截面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一个应用实施例中给出的截面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另一个应用实施例中给出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申请所提供的端部插接扣条,包括L形压条以及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折弯部的固定连接,折弯部设置在U形压条的第一杆,其中,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折弯部、U形压条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U形压条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整个端部插接扣条的结构设计更加合理,且与装饰材料结构层的完美结合,打破了传统扣条与墙体之间连接方式的局限性,提升了装饰材料与墙体的完美结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该端部插接扣条。如图1所示,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包括L形压条1以及带有折弯部21的U形压条2。其中,端部插接扣条可以采用铝合金材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L形压条1的第一杆与折弯部21的第一端固定连接,折弯部21的第二端设置在U形压条2的第一杆上。其中,折弯部21与U形压条2可以一体压制而成。其中,L形压条1的第一杆与折弯部21、U形压条2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U形压条2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3。其中,L形压条1与带有折弯部21的U形压条2可以一体压制而成。U形压条2的开口朝下设置,且制成U形结构以提高其受力强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3的槽深度a与U形压条2的U槽深度b可以相同,满足其端部插接扣条的整体受力强度相一致。具体地,第一凹槽3的宽度c与U形压条2的U槽宽度d之比为1:3,使U形压条2为受力主体,而形成第一凹槽3的L形压条1的第一杆为受力辅助体,提升端部插接扣条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U形压条2的U槽的槽底面上设有凸起22。比如,凸起22设置为两个,用于U形压条2与装饰构件连接时的打钉预固定处,即,两个凸起22之间进行打钉。其中,凸起22比如可以为三角形结构,再比如凸起22也可以为半圆形结构,可以实现对其打钉预固定处的限位即可。L形压条1的第二杆与折弯部21平行,且L形压条1的第二杆与折弯部21形成第二凹槽4。其中,第二凹槽4与U形压条2的U槽相邻,与第一凹槽3上下并列设置,且第二凹槽4用于承载装饰构件,包住此处的装饰构件,使此端部插接扣条与装饰材料的连接更加稳固且美观。第一凹槽3的槽深度a与第二凹槽4的槽宽度e之比为1:1~1:3。其中,折弯部21将L形压条1的第一杆分为第一段和第二段,形成第一凹槽3的L形压条1的第一杆为第一段,形成第二凹槽4的L形压条1的第一杆为第二段,第一段与第二段之比可以为1:1~1:3。如图2所示,一个示例性的应用实施例中,与墙面连接处的装饰材料可以选用鲁班万能板5,比如,实际的装饰材料结构层可以是由下至上依次为鲁班万能板5、石膏板6、龙骨7、隔音棉8,而端部插接扣条设置在侧面墙体与装饰材料连接处,即装饰材料的墙体端部。在本实施例中,龙骨7与侧面墙体固定连接,比如,龙骨7与侧面墙体之间具有间距,且龙骨7与侧面墙体之间可以通过螺栓71与侧面墙体固定连接,再比如,龙骨7也可以通过钢钉与侧面墙体固定连接,隔音棉8嵌入在龙骨7内,增加隔音棉8以提升室内整体的隔音效果。其中,鲁班万能板5和石膏板6之间设有预留缝9,预留缝9的宽度比如可以为5mm,端部插接扣条中的U形压条2设置在预留缝9内,U形压条2的底边与石膏板6固定连接,L形压条1的第一杆的第一段与石膏板6固定连接,U形压条2的折弯部21以及U形压条2的开口端部与鲁班万能板5固定连接,即,U形压条2的第一杆和U形压条2的第二杆的长度可以为5mm,且鲁班万能板5的端部嵌入至第二凹槽4内,即,第二凹槽4的槽宽度e可以等于鲁班万能板5的厚度,或者第二凹槽4的槽宽度e可以略微大于鲁班万能板5的厚度,以保证第二凹槽4可以完全包住鲁班万能板4的端部,第二凹槽4扣压装饰材料结构的边角,保证其装饰材料结构的整体性,防止其靠外侧的装饰材料翘边。端部插接扣条的所有角端部均做圆角处理,以保证裸露在外的端部插接扣条的角端部不具有破坏力,且端部插接扣条与装饰材料采取组装的形式进行组合,连接效果好,使墙体与装饰材料完美结合,保证墙体与装饰材料的结合更加稳固与协调。在本实施例中,预留缝9内还可以填充粘结层,以加强鲁班万能板5和石膏板6之间的连接,且在凸起22处还可以打入螺钉221,螺钉221依次穿透U形压条2的底边、石膏板6并与龙骨7固定连接,提升了整个装饰部的稳固性。如图3所示,另一个示例性的应用实施例中,与墙面连接处的装饰材料也可以选用鲁班万能板5,比如,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压条以及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n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上;/n其中,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所述U形压条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部插接扣条,其特征在于,包括L形压条以及带有折弯部的U形压条;
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固定连接,所述折弯部设置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上;
其中,所述L形压条的第一杆与所述折弯部、所述U形压条的第一杆之间形成与所述U形压条开口朝向相反的第一凹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插接扣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深度与所述U形压条的U槽深度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部插接扣条,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明海徐正东赵铮刘占维张迎港苏婧吴福康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材创新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