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75293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8 00: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模型;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馈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双馈设备如双馈抽蓄设备和双馈风电机组等,存在多时间尺度控制环节及电力电子驱动设备的快速控制特性,并且随着双馈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得集群双馈设备与电网之间以及与邻近电力电子驱动设备之间的运行控制相互耦合和影响突出,双馈设备通过变流器与主干系统网架相连,系统电压稳定问题突出,变流器并网系统的振荡问题一般可从小干扰角度进行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基于状态空间的特征根分析方法以及基于频域理论的阻抗分析方法。特征根分析方法依赖变流器及电网的详细模型和参数,难以适应于大规模的双馈设备并网分析。相比而言,阻抗分析方法将变流器和电网看作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再根据两个子系统的阻抗矩阵是否满足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由于阻抗法所用到的阻抗矩阵可以通过测量获得,即通过测量变流器和电网的端口外特性即可定量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采用SVG(静止无功发生器)可以对双馈并网系统进行无功补偿,从而可以为系统提供电压支撑,SVG具有可调节能力强、响应速度快和可靠性高的特点。目前使用的SVG(静止无功发生器)的控制策略主要采用定无功控制或定交流电压控制。但目前尚没有明确的方法针对双馈设备机组和SVG的并网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此外,也没有理论分析和解释SVG对双馈设备并网系统的影响,从而难以评估双馈设备和SVG交互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br>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及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获取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模型;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可选的,所述等效模型为通过小干扰稳定分析中广义阻抗和等效原-对偶复电路的分析方法构建的。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包括: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包括: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实部为正,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实部为负,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包括: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虚部为正,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振荡频率提高;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虚部为负,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振荡频率降低。可选的,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的谐振零点为所述等效模型的特征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装置,该装置包括:等效模型获取单元,用于获取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模型;模型变换单元,用于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影响因子指标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影响分析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中的步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处理器中执行时实现上述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中的步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通过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进而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最后可以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实现了有效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的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的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振荡频率的影响的流程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装置的结构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原-对偶复电路;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仿真验证中变流器与SVG交互系统戴维南等效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计算机设备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专利技术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复电路模态功率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用于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及振荡模态的影响。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获取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模型;/n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n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双馈并网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n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SVG与双馈并网系统交互的等效模型;
将所述等效模型简化为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
根据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得到SVG附加阻抗对双馈并网系统振荡模态的影响因子指标;
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效模型为通过小干扰稳定分析中广义阻抗和等效原-对偶复电路的分析方法构建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包括:
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包括:
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实部为正,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实部为负,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确定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振荡频率的影响,包括:
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虚部为正,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振荡频率提高;
若所述影响因子指标的虚部为负,则确定加入SVG使双馈并网系统的振荡频率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析SVG对双馈并网系统的影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输入单输出等效复电路模型的谐振零点为所述等效模型的特征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欢辛焕海艾力西尔·亚尔买买提李善颖吴涛梁浩李长宇曹天植黄天啸严乙桉辛光明罗婧刘瑛琳郝婧王炳辉陈瑞刘军娜檀政徐鹏史扬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