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管加工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
技术介绍
复合钢管含碳量高、耐冲击、热膨胀率低、耐压、耐高温,安装成熟、规格齐全;已有不少厂家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广泛应用于油田、化工、电力等工业领域,其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带来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也更加明显。现有的钢管复合设备是采用磨头对内层钢管施加扩张力,使内层钢管和外层钢管复合在一起。现有的钢管复合设备,全程无信号反馈,采用恒定的磨头转速和进给速度完成整个钢管的复合。由于内层钢管和外层钢管不可避免的出现钢管内径、直线度等尺寸不规则等问题,内层钢管和外层钢管在不同位置的结合度不同,有的地方接触紧密,所产生的应力较大,如果磨头采用恒定的旋转速度及进给速度,会造成钢管损伤,影响复合钢管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采用恒定的旋转速度及进给速度复合钢管,会造成钢管损伤,影响复合钢管的质量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设备、支撑架(1)、滚针(2)、滚针径向调节机构、压力传感器及控制设备;/n多个所述滚针(2)呈圆周套设于圆柱状的所述支撑架(1)上,且所述滚针(2)均匀分布;所述滚针(2)相对于所述支撑架(1)具有径向活动量;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内侧,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与所述滚针(2)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上,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电性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滚针径向调节系统的径向压力;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支撑架(1)连接,所述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架(1)轴向进给以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设备、支撑架(1)、滚针(2)、滚针径向调节机构、压力传感器及控制设备;
多个所述滚针(2)呈圆周套设于圆柱状的所述支撑架(1)上,且所述滚针(2)均匀分布;所述滚针(2)相对于所述支撑架(1)具有径向活动量;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支撑架(1)内侧,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与所述滚针(2)抵接;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上,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所述控制设备电性连接,所述压力传感器用于探测所述滚针径向调节系统的径向压力;所述驱动设备与所述支撑架(1)连接,所述驱动设备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架(1)轴向进给以及径向旋转;所述控制设备与所述驱动设备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反馈内衬不锈钢管复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滚针径向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锥芯(31)、第二锥芯(32)、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一连接套(51)、第二连接套(52)、油缸(8)、第一支撑轴(71)、第二支撑轴(72)、第一弹簧(61)及第二弹簧(62);
所述第一支撑轴(71)的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架(1)的一侧并与所述油缸(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轴(72)的一端穿过所述支撑架(1)的另一侧并与所述油缸(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71)和第二支撑轴(72)的轴线重合;
所述第一连接套(51)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轴(71)外侧,所述第一轴承(41)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轴(71)的外侧;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侧设置有所述第一锥芯(31),所述第一锥芯(31)的内侧与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侧抵接,所述第一锥芯(31)的外侧与所述滚针(2)的外侧抵接,所述滚针(2)外侧设置为中间高、两端低的楔形形状,所述第一锥芯(31)的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进,李中华,杨长江,李姜毅,郑求元,许前,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利民管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