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5679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包括固定器主体、气囊与固定环,所述固定器主体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绑带与第三绑带,所述固定器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绑带与第四绑带,所述固定器主体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气囊设置于通孔内部,所述固定环设置于气囊内部,所述固定器主体的上方设置有气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设有第一绑带、第二绑带、第三绑带、第四绑带、环扣、卡扣、卡槽、气泵、气管、气囊、固定环、第一限位环与第二限位环,能够对肠梗阻导管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在置入操作完成后,施术人员不慎牵引拉拽,导致肠梗阻导管回退,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涉及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
技术介绍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统称肠梗阻。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发生肠梗阻的原因有肠道扭转、肠道肿瘤以及肠道的血管闭塞,导致其蠕动功能障碍而发生。对于肠梗阻患者必须及时对肠梗阻部位进行减压和引流,降低梗阻部位的压力,现有技术中,常通过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对该症状进行治疗,肠梗阻导管可以随肠蠕动到达梗阻平面以上,可以将梗阻平面以上的肠内容全部吸出,改善患者腹痛腹胀的症状,缓解肠壁水肿。现有的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肠梗阻导管一般为300cm,在置入操作完成后,施术人员不慎牵引拉拽,导致肠梗阻导管回退,需再次置入,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的问题。为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包括固定器主体(1)、电池(9)、气囊(13)与固定环(1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绑带(2)与第三绑带(4),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绑带(3)与第四绑带(5),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气囊(13)设置于通孔内部,所述固定环(14)设置于气囊(13)内部,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气泵(8),所述气泵(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气管(11),所述气管(11)的中部设置有阀门(12),所述气管(11)的底端延伸至通孔的内部与气囊(13)固定连接,所述气管(11)与气囊(13)的内部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包括固定器主体(1)、电池(9)、气囊(13)与固定环(14),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顶部设置有第一绑带(2)与第三绑带(4),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绑带(3)与第四绑带(5),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气囊(13)设置于通孔内部,所述固定环(14)设置于气囊(13)内部,所述固定器主体(1)的上方设置有气泵(8),所述气泵(8)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气管(11),所述气管(11)的中部设置有阀门(12),所述气管(11)的底端延伸至通孔的内部与气囊(13)固定连接,所述气管(11)与气囊(13)的内部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绑带(2)、第三绑带(4)的一端均通过强力胶与固定器主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绑带(3)、第四绑带(5)的一端均通过强力胶与固定器主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经肛置入肠梗阻导管用固定器,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瑛
申请(专利权)人:赣州市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