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圆织机门环以及圆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3490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上端固定设置有上安装板;所述护套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下安装板。一种圆织机门环,包括上门环和下门环;所述上门环和下门环之间形成门环开口,所述门环开口的距离为L1;所述上门环开设上台阶口,所述下门环开设下台阶口,所述上台阶口和下台阶口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2>L1。一种圆织机,包括编织开交机构,所述经线开口的距离为L3;上述的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以及上述的圆织机门环;所述护套本体的长度为L2。避免经线在进入圆织机的过程中,经线因卡入护套与门环之间的装配间隙而出现断裂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圆织机门环以及圆织机
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圆织机门环以及圆织机。
技术介绍
为提升圆织机的产能,需要尽可能提高梭子在圆织机内的移动速度,因此,现有的圆织机中,在上门环和下门环之间通过设置一圈的滚轮组件用来与梭船进行配合,参见在先专利(CN2763309Y-塑料圆织机船梭与轨道圈的组合装置)。由于在上下门环之间设置了滚轮,会带来新的问题,即在圆织机的经线在从上下门环之间进入圆织机的时候,经线由编织开交机构带动做上下开口动作,经线会容易缠绕到滚轮上,为克服经线缠绕到滚轮上的问题,目前想到的技术手段是在上下门环之间增设了护套,通过护套来遮挡滚轮,从而防止经线被卷入到滚轮中,通过设置护套确实可以解决经线被缠绕到滚轮的问题,但是同时也带来的新的问题,上、下门环之间形成门环开口,护套上下两端直接与门环开口形成台阶口配合,即护套在与上下门环之间是存在装配间隙的;参见在先专利:(CN207313823U-塑料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及塑料圆织机),经线从相邻两个护套以及上下门环之间进入圆织机的时候,经线会沿着护套轴向做上下运动,容易造成线经线进入护套与门环之间的装配间隙中,从而导致经线出现断丝的现象,目前为解决经线断丝的问题,所想到的技术手段是在护套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挡筋,即在先专利(CN207313823U-塑料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及塑料圆织机)中介绍的,通过设置挡筋以防止经线进入护套与门环之间的装配间隙,设置挡筋虽然能从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经线进入间隙,但是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经线卡入装配间隙的问题,经线仍然有可能避开挡筋而进入装配间隙,从而造成经线断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圆织机门环以及圆织机,解决经线卡入圆织机中护套与门环之间装配间隙中致使经线断裂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第一方面,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朝向滚轮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门圈滚轮的凹腔;所述护套本体上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上门环抵接配合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上安装台阶口;所述护套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下门环抵接配合的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下安装台阶口。进一步的,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均开设用于穿设螺栓的穿孔。第二方面,一种圆织机门环,包括上门环和下门环;所述上门环和下门环之间形成门环开口,所述门环开口的距离为L1;所述上门环开设上台阶口,所述下门环开设下台阶口,所述上台阶口和下台阶口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2>L1。第三方面,一种圆织机,包括编织开交机构,适于带动进入圆织机的经线做上下开口运动,所述经线开口的距离为L3;上述的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以及上述的圆织机门环;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的护套本体固定设置在所述圆织机门环的上台阶口和下台阶口之间;所述护套本体的长度为L2;所述L2>L3。进一步的,上螺钉穿过上安装板的穿孔与上门环相螺接,适于将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与上门环固定连接;下螺钉穿过下安装板的穿孔与下门环相螺接,适于将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与下门环固定连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圆织机门环以及圆织机,避免经线在进入圆织机的过程中,经线因卡入护套与门环之间的装配间隙而出现断裂的情况。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和图2是护套的示意图;图3是圆织机门环的示意图;图4是门环与护套之间的配合结构图;图5是圆织机示意图(未带护套);图6是圆织机示意图;其中,2、护套,20、护套本体,22、上安装板,23、下安装板,31、上门环,32、下门环,4、门环开口,51、上台阶口,52、下台阶口,6、梭船,7、编织开交机构,8、滚轮组件。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包括护套本体20,所述护套本体20朝向滚轮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门圈滚轮的凹腔;该凹腔形状适于包裹滚轮,防止凹腔内的滚轮与经线接触。所述护套本体20上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上门环31抵接配合的上安装板22,所述上安装板22与护套本体20之间形成上安装台阶口;所述护套本体20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下门环32抵接配合的下安装板23,所述下安装板23与护套本体20之间形成下安装台阶口。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安装板22和下安装板23上均开设用于穿设螺栓的穿孔。通过螺钉穿过上下两个安装板便可以将护套2固定设置在圆织机上。本实施例的护套2,上下两端不带挡筋,加工制造更加方便。本实施例的护套2可以通过上安装台阶口、下安装台阶口直接与门环上的上台阶口51和下台阶口52进行配合安装。实施例二如图3图4所示,一种圆织机门环,包括上门环31和下门环32;所述上门环31和下门环32之间形成门环开口4,所述门环开口4的距离为L1;所述上门环31开设上台阶口51,所述下门环32开设下台阶口52,所述上台阶口51和下台阶口52之间的距离为L2,所述L2>L1。在门环上增加了台阶口,使装配在上下两个门环之间的护套2所形成的上下两个装配间隙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加,避免因经线卡入装配间隙而出现经线断裂的问题。实施例三如图5图6所示,一种圆织机,包括编织开交机构7、上述的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2以及上述的圆织机门环。编织开交机构7属于圆织机中的常规件,用于带动进入圆织机的经线做上下开口运动,所述经线开口的距离为L3;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2的护套本体20固定设置在所述圆织机门环的上台阶口51和下台阶口52之间;所述护套本体20的长度为L2;护套本体20正好匹配在上下两个台阶口之间,所述L2>L3。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上螺钉穿过上安装板22的穿孔与上门环31相螺接,适于将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2与上门环31固定连接;下螺钉穿过下安装板23的穿孔与下门环32相螺接,适于将所述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2与下门环32固定连接。上下两个门环之间设置滚轮组件,每个滚轮组件都位于对应的护套的凹腔内,在两个门环之间设置梭船6,梭船6带着纬线在上下两个门环之间做圆周运动,本实施例中,对于滚轮组件8和梭船6的安装方式和运动方式未做相应,具体工作原理可以直接参照
技术介绍
中所提及的在先专利。本实施例的圆织机中,对护套2和门环同时进行改进,首先,在门环上开设了上下两个台阶口用来安装护套2,相应的,护套2也做了相应的改进,即增加了护套2的长度,使护套本体20的长度与上下两个台阶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朝向滚轮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门圈滚轮的凹腔;其特征是,/n所述护套本体上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上门环抵接配合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上安装台阶口;/n所述护套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下门环抵接配合的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下安装台阶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包括护套本体,所述护套本体朝向滚轮的一侧设有用于容纳门圈滚轮的凹腔;其特征是,
所述护套本体上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上门环抵接配合的上安装板,所述上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上安装台阶口;
所述护套本体下端固定设置有用于与下门环抵接配合的下安装板,所述下安装板与护套本体之间形成下安装台阶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圆织机门圈滚轮护套,其特征是,所述上安装板和下安装板上均开设用于穿设螺栓的穿孔。


3.一种圆织机门环,其特征是,包括上门环和下门环;
所述上门环和下门环之间形成门环开口,所述门环开口的距离为L1;
所述上门环开设上台阶口,所述下门环开设下台阶口,所述上台阶口和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益民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武进永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