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725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包括燃烧室、进水管、出水管、保温壳体,所述燃烧室安装在保温壳体内,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顶部设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水管、第二换热水管、若干个导热鳍片,所述第一换热水管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换热水管部分或全部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所述第二换热水管一端通过第一换热水管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本发通过将第一换热水管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使热水器流出的水温稳定均衡,避免水温不均的情况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热交换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
技术介绍
热水器因其可随时提供热水,已成家庭的必备设置,普及到千家万户。而热水器以其加热方式分类,主要分为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两种。而燃气热水器主要采用燃气加热,并通过热交换结构对水管内的水加热,达到加热效果。但现有热交换结构过于简单,导致热交换效率较差,存在水温忽冷忽热的情况,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以提高热交换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包括燃烧室、进水管、出水管、保温壳体,所述燃烧室安装在保温壳体内,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顶部设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水管、第二换热水管、若干个导热鳍片,所述第一换热水管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换热水管部分或全部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所述第二换热水管一端通过第一换热水管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水管通过导热鳍片与插于第一换热水管螺旋管状结构中的第二换热水管导热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包括U型管,所述U型管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热水管还包括预热管,所述预热管设于第一换热水管螺旋管状结构上方,所述燃烧腔在预热管处设有逐渐收缩的出气口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保温壳体包括壳体、第一隔热层、真空层、第二隔热层,所述壳体、第一隔热层、真空层、第二隔热层依次相连,所述真空层内设有真空腔,所述真空腔靠近第二隔热层一侧的表面设有固定杆,所述真空腔内设有隔热填料,所述隔热填料通过固定杆与真空层固定相连。更进一步地,所述真空腔靠近第一隔热层一侧的表面设有铝箔层。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隔热层远离真空层的一侧还设有红外线反射层。更进一步地,所述真空层与第二隔热层相接处还设有由若干个杆体组成的隔热支架,所述真空层通过隔热支架与第二隔热层相连。更进一步地,所述杆体为隔热硅胶材质。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均为隔热棉。更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填料为气溶胶板。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将第一换热水管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使第一换热水管中的热水在流出前可与第二换热水管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使热水器流出的水温稳定均衡,避免水温不均的情况发生。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燃烧室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燃烧室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保温壳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真空腔固定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真空层隔热支架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杆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如图1-3所示,包括燃烧室1、进水管2、出水管3、保温壳体4,所述燃烧室1安装在保温壳体4内,所述燃烧室1内设有燃烧腔11,所述燃烧腔11顶部设有换热机构12,所述换热机构12包括第一换热水管121、第二换热水管122、若干个导热鳍片123,所述第一换热水管121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换热水管122部分或全部插于第一换热水管121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所述第二换热水管122一端通过第一换热水管121与出水管3相连,所述第二换热水管122另一端与进水管2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水管121通过导热鳍片123与插于第一换热水管121螺旋管状结构中的第二换热水管122导热相连。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换热水管121的螺旋管状结构为弹簧管状结构,而第二换热水管122至少部分插于第一换热水管121的螺旋管状结构中。第一换热水管121、第二换热水管122、导热鳍片123均采用黄铜材质。在燃烧过程中,热量直接与第一换热水管121的螺旋管状结构接触,进行加热,而第二换热水管122通过导热鳍片123与第一换热水管121进行热交换,确保第二换热水管122、第一换热水管121、之间具有较高的热交换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换热水管设置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使第一换热水管中的热水在流出前可与第二换热水管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从而提高热交换效率,使热水器流出的水温稳定均衡,避免水温不均的情况发生。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利用螺旋管状结构,在有限空间内提高第一换热水管与第二换热水管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率。可选的,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水管122包括U型管1221,所述U型管1221插于第一换热水管121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U型管,提高第二换热水管与第一换热水管的热交换面积,进而提高热交换率,进一步增加水温的稳定性。特别的,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换热水管122还包括预热管1222,所述预热管1222设于第一换热水管121螺旋管状结构上方,所述燃烧腔11在预热管1222处设有逐渐收缩的出气口结构13。其中,如图1-3所示,预热管1222上还设有若干个预热管鳍片1223,且预热管鳍片1223分别为两组,如图3所示,各组预热管鳍片1223的顶部相向倾斜,形成八字状结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预热管,可利用燃烧后的废气对进水管的水进行预热,提高进水水温。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顶部逐渐收缩的出气口结构,增大燃烧废气的排气难度,使燃烧室内压力增大,利用气体在高压状态下放热的特点,配合预热管鳍片,有效促进燃烧后的废气进行热交换,提高热利用率。可选的,如图4-5所示,所述保温壳体4包括壳体41、第一隔热层42、真空层43、第二隔热层44,所述壳体41、第一隔热层42、真空层43、第二隔热层44依次相连,所述真空层43内设有真空腔431,所述真空腔431靠近第二隔热层44一侧的表面设有固定杆432,所述真空腔431内设有隔热填料433,所述隔热填料433通过固定杆432与真空层43固定相连。其中,如图4-5所示,壳体1为金属板,第一隔热层42、第二隔热层44均为隔热棉,隔热填料433为气溶胶板。真空层43为隔热真空板结构。固定杆432为隔热硅胶材质。在使用过程中,第二隔热层44朝向燃烧室1,实现对燃烧室1的保温效果。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真空层,配合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形成多层隔热结构,可有效降低热水器加热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提高隔热效果。同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采用隔热填料,在真空层密闭性下降时,仍能提供良好的隔热性,达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可选的,如图4-5所示,所述真空腔431靠近第一隔热层42一侧的表面设有铝箔层434。其中,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真空腔431内设置铝箔层434,使真空腔内具有红外线反射功能,在真空层破损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包括燃烧室、进水管、出水管、保温壳体,所述燃烧室安装在保温壳体内,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顶部设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水管、第二换热水管、若干个导热鳍片,所述第一换热水管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换热水管部分或全部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所述第二换热水管一端通过第一换热水管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水管通过导热鳍片与插于第一换热水管螺旋管状结构中的第二换热水管导热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包括燃烧室、进水管、出水管、保温壳体,所述燃烧室安装在保温壳体内,所述燃烧室内设有燃烧腔,所述燃烧腔顶部设有换热机构,所述换热机构包括第一换热水管、第二换热水管、若干个导热鳍片,所述第一换热水管为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螺旋管状结构,所述第二换热水管部分或全部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所述第二换热水管一端通过第一换热水管与出水管相连,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另一端与进水管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水管通过导热鳍片与插于第一换热水管螺旋管状结构中的第二换热水管导热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水管包括U型管,所述U型管插于第一换热水管的螺旋管状结构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水管还包括预热管,所述预热管设于第一换热水管螺旋管状结构上方,所述燃烧腔在预热管处设有逐渐收缩的出气口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热水器用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壳体包括壳体、第一隔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宁练竞嘉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市恒乐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