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1115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其包括椎体、植骨螺钉、驱动部件及过渡部件,椎体内部设有容置空腔,椎体的一端端面上设有多个锥形突起、另一端端面开设一与容置空腔连通的穿出孔,过渡部件与植骨螺钉内置于所述容置空腔,且植骨螺钉的尖端朝向穿出孔设置,驱动部件具有一控制端及一驱动端,其驱动端穿过椎体侧壁并与过渡部件传动连接,过渡部件上端形成一驱动部,驱动部与驱动部件的驱动端相契合,过渡部件下端形成一沿植骨螺钉长度方向布置的滑道,植骨螺钉的螺帽端与滑道滑动连接,且植骨螺钉与过渡部件之间设有被竖直压缩的弹性增压部件,驱动部件通过过渡部件带动植骨螺钉同轴转动,弹性增压部件推动植骨螺钉沿竖直方向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
本技术涉及医疗假体
,特别涉及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
技术介绍
在人类脊柱疾病的治疗中,由于脊柱肿瘤、结核和严重的骨折常引起椎体破坏,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损害而不得不施行椎体切除术。椎体切除后的脊柱需重建其稳定性,人工椎体置换术的出现为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自上个世纪60年代末首次报道椎体肿瘤切除并以假体替代以来,人工椎体作为一类有效的椎体替代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以及一系列的生物力学测试中显示出传统的人工椎体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术后轴向旋转方面的稳定性不够,与上下椎体早期结合强度低易导致植入物移位甚至脱出。为保证中心植骨孔的骨量致使人工椎体上下终板的设计面积缩小,支撑力度不足从而使得人工椎体陷入上下椎体的终板内而最终丧失了理想高度。为了减少上述问题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在植入人工椎体主体的同时附加实施前路或后路的钉板或钉棒固定系统以期提高早期及骨融合期的稳定性。在现有技术中,前路或者后路的钉板或钉棒固定系统通常通过横向螺钉与人工椎体主体连接。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椎体包括椎体、植骨螺钉、驱动部件及过渡部件,所述椎体的内部设有一容置空腔,所述椎体的一端端面上设有多个锥形突起、另一端端面开设一与所述容置空腔连通的穿出孔,所述过渡部件与植骨螺钉内置于所述容置空腔,且所述植骨螺钉的尖端朝向所述穿出孔设置,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一控制端及一驱动端,其驱动端穿过所述椎体侧壁并与所述过渡部件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部件上端形成一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端相契合,所述过渡部件下端形成一沿所述植骨螺钉长度方向布置的滑道,所述植骨螺钉的螺帽端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且所述植骨螺钉与过渡部件之间设有被竖直压缩的弹性增压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椎体包括椎体、植骨螺钉、驱动部件及过渡部件,所述椎体的内部设有一容置空腔,所述椎体的一端端面上设有多个锥形突起、另一端端面开设一与所述容置空腔连通的穿出孔,所述过渡部件与植骨螺钉内置于所述容置空腔,且所述植骨螺钉的尖端朝向所述穿出孔设置,所述驱动部件具有一控制端及一驱动端,其驱动端穿过所述椎体侧壁并与所述过渡部件传动连接,所述过渡部件上端形成一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端相契合,所述过渡部件下端形成一沿所述植骨螺钉长度方向布置的滑道,所述植骨螺钉的螺帽端与所述滑道滑动连接,且所述植骨螺钉与过渡部件之间设有被竖直压缩的弹性增压部件,所述驱动部件通过所述过渡部件带动所述植骨螺钉同轴转动,所述弹性增压部件推动植骨螺钉沿竖直方向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垂直增压植入的人工椎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件的控制端沿椎体中心轴径向设置,其驱动端为一与所述控制端同轴固定设置的第一斜齿轮,所述过渡部件的上端为一与所述第一斜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的中心轴相互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二斜齿轮与所述植骨螺钉同轴设置。


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喜旺原帅康树靖史春宝许奎雪王建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