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0970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动脉置管针包括动脉软针(3)、直钢针(4)、动脉针直管(5)和具有软导丝(2)的动脉针侧软管(1),所述动脉软针(3)与所述动脉针直管(5)连通,所述直钢针(4)设于动脉软针(3)内部且延伸至动脉针直管(5),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与所述动脉软针(3)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动脉针侧软管内设有软导丝,动脉针侧软管与动脉软针连通,在直钢针刺入血管腔见回血后及时将直钢针退出,能够防止直钢针损伤血管壁或刺破血管,在直钢针退出后,将软导丝置于动脉软针中,以引导动脉软针全部置入血管腔内,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
技术介绍
动脉置管是指经体表插入各种导管或监测探头到心腔或血管腔内直接测定血压的方法,动脉置管常见部位为桡动脉和肘正中动脉,和临床常见的无创血压监测相比,有创血压监测可以提供连续、可靠、准确的监测数据。现有动脉置管针主要用于动态监测有创血压并随时采集需要的血样标本,但现有的动脉置管针穿刺效果并不理想,如图1所示,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置于动脉软针3中的直钢针4容易损伤血管壁或刺破血管,但若通过持针柄14将直钢针4在刺入血管腔见回血后拔出,那么将动脉软针3全部准确置入血管腔内又成为了一个问题,那么一种能够使动脉置管直钢针有效减少对血管壁或血管的损伤、动脉软针能够全部准确置入血管腔内的带导丝的动脉置管针的专利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使动脉置管直钢针减少对血管壁或血管的损伤、动脉软针能够全部准确置入血管腔内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包括动脉软针、直钢针、动脉针直管和具有软导丝的动脉针侧软管,所述动脉软针与所述动脉针直管连通,所述直钢针设于动脉软针内部且延伸至动脉针直管,所述动脉针侧软管与所述动脉软针连通。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针刺装置,所述防针刺装置与所述直钢针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蝶形固定翼,所述动脉针侧软管与所述动脉软针的连通处经所述蝶形固定翼固定。具体地,所述蝶形固定翼包括圆形套筒和一体成型两边对称设置的翼片,所述动脉针侧软管与所述动脉软针经所述圆形套筒进行固定。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污染薄膜套,所述动脉针侧软管中的软导丝末端延伸至所述防污染薄膜套,所述防污染薄膜套与所述动脉针侧软管末端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测压管,所述测压管与所述动脉针侧软管末端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第一卡子,所述第一卡子环绕设于动脉针直管外壁上。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第二卡子,所述第二卡子环绕设于动脉针侧软管外壁上。具体地,所述第一卡子(9)设有第一调整孔(91),所述第一卡子(9)经所述第一调整孔(91)套设于所述动脉针直管(5)上;所述第二卡子(10)设有第二调整孔,所述第二卡子(10)经所述第二调整孔套设于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上。具体地,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肝素帽,所述肝素帽设于动脉针直管上,且位于第一卡子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动脉针侧软管内设有软导丝,动脉针侧软管与动脉软针连通,在直钢针刺入血管腔见回血后及时将直钢针退出,能够防止直钢针损伤血管壁或刺破血管,在直钢针退出后,将软导丝置于动脉软针中,以引导动脉软针全部置入血管腔内,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2)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针刺装置,防针刺装置与直钢针固定连接,通过提起防针刺装置退出直钢针,操作简单,且能够防止被刺伤,实现了安全地穿刺。(3)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蝶形固定翼,用于固定动脉针侧软管与动脉软针,有效降低因关节活动导致动脉针侧软管打折的风险,增加了动脉置管的留置时间,延长了动脉置管的使用寿命。(4)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污染薄膜套,可避免置管过程中导丝被污染。(5)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测压管,用于动态监测有创血压。(6)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卡子,用于置管过程中快速封闭管腔,防止血液逆流凝结堵塞导管。(7)本技术动脉置管针还包括肝素帽,可供多次、反复穿刺供采血等操作输液,降低了医疗费用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在这些附图中使用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图1为现有技术中动脉置管针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1的动脉置管针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蝶形固定翼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软导丝进入动脉软针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具有测压管的动脉置管针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第一卡子示意图。图中:动脉针侧软管1、软导丝2、动脉软针3、直钢针4、动脉针直管5、防针刺装置6、蝶形固定翼7、圆形套筒71、翼片72、开口73、防污染薄膜套8、第一卡子9、调整孔91、第二卡子10、肝素帽11、薄膜套旋钮12、测压管13、持针柄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述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属于“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实施例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无法使动脉置管直钢针4减少对血管壁或血管的损伤、动脉软针3能够全部准确置入血管腔内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如图2所示,动脉置管针具体包括动脉软针3、直钢针4、动脉针直管5和具有软导丝2的动脉针侧软管1,动脉软针3与动脉针直管5连通,直钢针4设于动脉软针3内部且延伸至动脉针直管5,动脉针侧软管1与动脉软针3连通。本技术动脉针侧软管1内设有软导丝2,动脉针侧软管1与动脉软针3一体成型连通,在直钢针4刺入血管腔见回血后及时将直钢针4退出,能够防止直钢针4损伤血管壁或刺破血管,在直钢针4退出后,将软导丝2置于动脉软针3中,以引导动脉软针3全部置入血管腔内,提高了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进一步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置管针包括动脉软针(3)、直钢针(4)、动脉针直管(5)和具有软导丝(2)的动脉针侧软管(1),所述动脉软针(3)与所述动脉针直管(5)连通,所述直钢针(4)设于动脉软针(3)内部且延伸至动脉针直管(5),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与所述动脉软针(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置管针包括动脉软针(3)、直钢针(4)、动脉针直管(5)和具有软导丝(2)的动脉针侧软管(1),所述动脉软针(3)与所述动脉针直管(5)连通,所述直钢针(4)设于动脉软针(3)内部且延伸至动脉针直管(5),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与所述动脉软针(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针刺装置(6),所述防针刺装置(6)与所述直钢针(4)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蝶形固定翼(7),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与所述动脉软针(3)的连通处经所述蝶形固定翼(7)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蝶形固定翼(7)包括圆形套筒(71)和一体成型两边对称设置的翼片(72),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与所述动脉软针(3)经所述圆形套筒(71)进行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安全性带导丝的Y型动脉置管针,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脉置管针还包括防污染薄膜套(8),所述动脉针侧软管(1)中的软导丝(2)末端延伸至所述防污染薄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凤琴胡波严小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绵阳四零四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