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镜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94360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光学镜头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五透镜、具有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以及像面,所述光学镜头还满足以下条件:0.95<f/ENPD<1.05;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N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七组透镜的合理设置,使得所述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与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比值在0.95到1.05之间,有利于增大镜头的通光口径,从而增大通光量,实现大光圈成像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镜头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系统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光学镜头。
技术介绍
目前安防镜头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扩大,陆续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保证良好的监控性能,镜头必须达到较高的分辨率,保证监控画面的清晰程度。现有安防产品大都难以保证很高的清晰程度,或者是以牺牲较多的通光量来实现一定的解像能力,增大了软件部分对画面亮度处理的难度,导致镜头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无法清晰成像,使用效果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通光量低、画面清晰度差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光学镜头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像面,其中,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95<f/ENPD<1.05;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N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双凸透镜。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7<f1/f<-1.4,且-2.4<f2/f<-2.1,且4.8<f3/f<5.1,且1.55<f4/f<1.85,且2.1<f5/f<2.5,且-1.5<f6/f<-1.2,且1.45<f7/f<1.75;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有效焦距。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0<R4/R5<1.15;其中,R4为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面的曲率半径,R5为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Sag12-Sag13|<0.1;其中,Sag12为所述第六透镜的像侧面光线最高点与镜片中心在光轴上的距离,Sag13为所述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光线最高点与镜片中心在光轴上的距离。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5<TH/f<2.0;其中,TH为所述像面的直径,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光阑,所述光阑设置于所述第三透镜和所述第四透镜之间。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33<T1/T2<0.43;其中,T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面到所述光阑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T2为所述光阑到所述像面在所述光轴上的距离。可选地,所述第一透镜为球面玻璃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以及所述第七透镜均为非球面塑胶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非球面玻璃透镜。可选地,所述光学镜头还包括红外滤光片,所述红外滤光片设置于所述第七透镜与所述像面之间。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学镜头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正光焦度第三透镜、正光焦度的第四透镜、正光焦度第五透镜、负光焦度的第六透镜、正光焦度的第七透镜以及像面,携带被摄物体信息的光线能够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透镜、所述第二透镜、所述第三透镜、所述第四透镜、所述第五透镜、所述第六透镜、所述第七透镜并最终成像于所述像面上,通过七组透镜的合理设置,使得所述光学镜头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与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比值在0.95到1.05之间,有利于增大所述光学镜头的通光口径,从而增大通光量,提升画面清晰度,实现大光圈成像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光学镜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光学镜头在常温下高频段的MTF曲线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光学镜头在常温下低频段的MTF曲线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第一透镜6第六透镜2第二透镜7第七透镜3第三透镜8光阑4第四透镜9红外滤光片5第五透镜10像面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还有就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目前安防镜头的发展和应用正在逐步扩大,陆续应用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下。为保证良好的监控性能,镜头必须达到较高的分辨率,保证监控画面的清晰程度。现有安防产品大都难以保证很高的清晰程度,或者是以牺牲较多的通光量来实现一定的解像能力,增大了软件部分对画面亮度处理的难度,导致镜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光学镜头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像面,其中,/n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n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n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n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n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n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n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n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95<f/ENPD<1.05;/n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N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具有沿光轴方向呈相对设置的物侧和像侧,所述光学镜头包括自所述物侧至所述像侧依次设置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第七透镜以及像面,其中,
所述第一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二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三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四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五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六透镜具有负光焦度;
所述第七透镜具有正光焦度;
其中,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0.95<f/ENPD<1.05;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ENPD为所述光学镜头的入瞳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二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三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四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五透镜为双凸透镜、所述第六透镜为双凹透镜、所述第七透镜为双凸透镜。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镜头满足以下条件:-1.7<f1/f<-1.4,且-2.4<f2/f<-2.1,且4.8<f3/f<5.1,且1.55<f4/f<1.85,且2.1<f5/f<2.5,且-1.5<f6/f<-1.2,且1.45<f7/f<1.75;
其中,f为所述光学镜头的有效焦距,f1为所述第一透镜的有效焦距,f2为所述第二镜的有效焦距,f3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f4为所述第四透镜的有效焦距,f5为所述第五透镜的有效焦距,f6为所述第六透镜的有效焦距,f7为所述第七透镜的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鲍康倩肖明志钟旭森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