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8982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在该爬升施工方法中,在爬升装置安装就位后,包括如下工序:柱体、墙体部位整体/分区爬升施工,爬升至短跨度的第一横梁底部位并浇筑混凝土;在柱体和/或墙体上安装附墙支撑件;将第一底模板吊装就位,标高调整后予以锁死;进行柱体、墙体及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工作;爬升装置整体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长跨度通道平台布置成与长跨度的第二横梁的梁底持平;安装附墙支撑件;安装第二底模板,将第二模板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锁死;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封闭柱体、墙体、梁的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所述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每层均循环执行上述工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业建筑施工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对于高层建筑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例如在工业建筑领域,为了能够安装大型高层工业设备,往往需要高层高,大跨度。目前的施工方法中存在施工周期长,费用高等诸多问题。例如,在建设水泥厂的工程中,作为水泥项目核心工艺车间之一,水泥预热器受工艺限制属于超高层建筑,同时兼具层高较大高、跨度大的特点,例如有些预热器的高度可以高达150,每层的层高可以是10至20米,并且为了便于安装大型设备,各个横梁的跨度非常大,可以是5至15米的跨度。在目前的施工中,预热器的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仍停留在传统的以搭设脚手架作为承重支撑的老旧施工工艺上,其存在施工周期长、费用高、质量及安全风险大等诸多问题。而当前较为先进的高层/超高层施工工艺如爬模、滑模或者其他高效施工工艺受水泥预热器结构特点限制均对其有诸多不适用性。在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中,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或者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在所述爬升施工方法中,在将爬升装置组装和安装就位之后,所述爬升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柱体、墙体部位整体/分区爬升施工,爬升至短跨度的第一横梁的底部位并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横梁两端跨接在竖直的柱体和/或墙体之间;在所述柱体和/或墙体上安装附墙支撑件;将第一横梁的第一底模板吊装就位,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予以锁死;进行柱体、墙体及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工作;爬升装置整体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长跨度通道平台布置成与长跨度的第二横梁的梁底持平;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第二底模板,将第二模板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锁死;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封闭柱体、墙体、梁的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在所述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每层均循环执行上述工序。优选地,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一种用于构建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该高层建筑物具有50至150米的整体高度、10至20米的分层层高,每层包括多个5至8米的第一横梁和至少一个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跨接在竖直构件之间,所述第二横梁的横向跨度大于所述第一横梁的横向跨度,该爬升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安装、组装和布置用于靠近竖向的待建柱体的第一爬升装置、布置在待建的所述高层建筑物外侧的第二爬升装置和布置在待建的所述高层建筑内侧的第三爬升装置;B.实施对于待建柱体、墙体的整体和/或分区的爬升施工,爬升至上一层待建的第一横梁和/或第二横梁的梁底并对对应的柱体和墙体浇筑混凝土;C.在所爬升的高度位置处、在各爬升装置之间横向安装附墙支撑件,用于承担待建第一横梁和/或第二横梁的荷载;D.将用于构建第一横梁的第一底模板吊装到位,利用千斤顶调整标高后锁定;E.进行用于构建柱体、墙体及所在层的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施工;F.第一爬升装置、第二爬升装置和第三爬升装置整体和/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与所述第一横梁对应的第一通道平台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横梁的梁底大致等高;G.在各爬升装置之间横向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H.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第二底模板,利用千斤顶将第二底模板调整标高后锁定;I.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J.封闭柱体、墙体和各横梁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后在每层执行B至J的循环工序,直至封顶。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爬升施工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用于第一横梁的附墙支撑件为可拆卸式分体支撑件,采用如下方式对第一底模板进行拆除和后续施工:爬升装置爬升两个第一横梁的纵向模板的高度,爬升期间使得已经浇筑的混凝土预估强度超过75%;在爬升装置的横向平台T1设置向上凸起的靠架K1;将顶靠第一底模板的千斤顶解锁并且降低千斤顶的高度;将第一底模板BM1解锁并且用起重装置将第一底模板吊升至所述靠架K1的外侧;将用于第一横梁的可拆卸分体支撑件MS1拆卸后,置放至所述靠架K1的内侧;持续进行竖向构件的爬升工作,爬升至下一个待建梁的底部位并浇筑混凝土。优选地,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为可拆卸式分体支撑件MS2,所述可拆卸分体支撑件的负载部安装有侧向延伸的滑轨;在所述可拆卸式分体支撑件上布置有千斤顶,利用千斤顶向上支撑模板桁架BH2,将所述模板桁架BH2布置成横跨相邻两个竖向构件之间,第二底模板BM2布置在所述模板桁架上,所述模板桁架上设置有横向延伸的折叠式操作平台;采用如下方式对第二底模板进行拆除和后续施工:利用位于第二横梁的梁底的支撑平台的底侧通道进行操作,收起梁侧的折叠式操作平台;降低千斤顶并将所述第二底模板BM2解锁,将所述第二底模板、模板桁架BH2和折叠式操作平台整体吊装至上一层;对可拆卸式分体支撑件拆除,并且将其与滑轨一起吊装至上一层;将第二底模板、模板桁架、折叠式操作平台、可拆卸式分体支撑件和滑轨安装就位调平后锁死。在一个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爬升施工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在步骤B中,每次爬升均实施对于柱体、墙体的钢筋绑扎、各爬升装置的爬升、模板封闭、混凝土浇筑的循环工作;在除首层外其他层的施工中,其他层高的爬升期间需实施用于第一横梁的底模板的拆除工作。优选地,所述高层建筑物具有立方体式的混凝土结构体,所述高层建筑物的外围为钢筋混泥土结构,内部为钢结构。本公开内容中的用于诸如水泥厂预热器等超高建筑的专用爬升施工施工,攻克了当前结构施工工艺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具备施工周期短、效率高、质量好、安全性能大幅度提升等诸多优势。应当理解,前述大体的描述和后续详尽的描述均为示例性说明和解释,并不应当用作对本公开内容所要求保护内容的限制。附图说明参考随附的附图,本公开内容更多的目的、功能和优点将通过本公开内容实施方式的如下描述得以阐明,其中:图1至图2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爬升施工工序a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爬升施工方法中的工序b示意图,图4至图6示出了本公开内容的爬升施工方法中的工序b1至b3的示意图;图7为爬升施工工序c图8为爬升施工工序d、e的示意图;图9为爬升施工工序g、h、i的示意图;图10为爬升施工工序h1的示意图;图11为爬升施工工序f的示意图;以及图12为爬升施工工序j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参考示范性实施例,本公开内容的目的和功能以及用于实现这些目的和功能的方法将得以阐明。然而,本公开内容并不受限于以下所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来对其加以实现。说明书的实质仅仅是帮助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综合理解本公开内容的具体细节。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公开内容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爬升施工方法中,在将爬升装置组装和安装就位之后,所述爬升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n柱体、墙体部位整体/分区爬升施工,爬升至短跨度的第一横梁的底部位并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横梁两端跨接在竖直的柱体和/或墙体之间;/n在所述柱体和/或墙体上安装附墙支撑件;/n将用于第一横梁的第一底模板吊装就位,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予以锁死;/n进行柱体、墙体及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工作;/n爬升装置整体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长跨度通道平台布置成与长跨度的第二横梁的梁底持平;/n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n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第二底模板,将第二模板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锁死;/n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n封闭柱体、墙体、梁的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n在所述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每层均循环执行上述工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构建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爬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爬升施工方法中,在将爬升装置组装和安装就位之后,所述爬升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柱体、墙体部位整体/分区爬升施工,爬升至短跨度的第一横梁的底部位并浇筑混凝土,所述第一横梁两端跨接在竖直的柱体和/或墙体之间;
在所述柱体和/或墙体上安装附墙支撑件;
将用于第一横梁的第一底模板吊装就位,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予以锁死;
进行柱体、墙体及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工作;
爬升装置整体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长跨度通道平台布置成与长跨度的第二横梁的梁底持平;
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
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第二底模板,将第二模板利用纵向高度可调支撑装置标高调整后锁死;
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
封闭柱体、墙体、梁的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
在所述大跨度高层建筑物的每层均循环执行上述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爬升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大跨度高层建筑物具有50至150米的整体高度、10至20米的分层层高,每层设置有跨接在竖直构件之间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该爬升施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A.安装、组装和布置用于靠近竖向的待建柱体的第一爬升装置、布置在待建的所述高层建筑物外侧的第二爬升装置和布置在待建的所述高层建筑内侧的第三爬升装置;
B.实施对于待建柱体、墙体的整体和/或分区的爬升施工,爬升至上一层待建的第一横梁和/或第二横梁的梁底并对对应的柱体和墙体浇筑混凝土;
C.在所爬升的高度位置处、在各爬升装置之间横向安装附墙支撑件,用于承担待建第一横梁和/或第二横梁的荷载;
D.将用于构建第一横梁的第一底模板吊装到位,利用千斤顶调整标高后锁定;
E.进行用于构建柱体、墙体及所在层的第一横梁的钢筋绑扎施工;
F.第一爬升装置、第二爬升装置和第三爬升装置整体和/或分区域爬升一步,将与所述第一横梁对应的第一通道平台设置为与所述第一横梁的梁底大致等高;
G.在各爬升装置之间横向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附墙支撑件;
H.安装用于第二横梁的第二底模板,利用千斤顶将第二底模板调整标高后锁定;
I.绑扎用于第二横梁的钢筋;
J.封闭柱体、墙体和各横梁的模板,进行混凝土浇筑;
之后在每层执行B至J的循环工序,直至封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小永杨楠顾进军张铁钢仪登伟王晖李明马爱国王彬陶瑛
申请(专利权)人:中材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