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技术

技术编号:2828869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纺纱方法为:将毛粗纱与棉粗纱分别牵伸后汇合集聚,然后加捻后卷绕得棉毛混纺纱;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定值,所述棉粗纱和所述毛粗纱的喂入重量比例为60:40~50:50,棉纤维的长度为33~38mm,毛纤维的长度为80~100mm;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纺纱方法得到的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60~80英支,捻度为700~900捻/m;棉毛混纺纱的断裂强度为400~600cN/tex,断裂伸长率为10~15%,条干CV值为8~12%。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纺纱方法纺制棉毛混纺纱,可使用长度远远长于棉纤维的毛纤维,因此所纺纱线的支数比现有技术所纺棉毛混纺纱支数要高,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纱线毛羽等性能指标远优于现有技术所纺的棉毛混纺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
本专利技术属于棉毛混合纺纱
,涉及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具体是一种环锭纺棉毛花式纱的方法及环锭纺棉毛混纺纱。
技术介绍
随着纺纱技术的进步,环锭纺的适纺范围越来越广,环锭纺的原料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不同原料之间混纺产品的开发,更加拓宽了环锭纺纱产品的应用范围。环锭纺纺制混纺纱时,原料的混合方式通常有两种,一种为料混,一种为条混。所谓料混即将不同的原料在配棉时按比例排布,经抓棉机抓棉打手抓取后,由混棉机、梳棉机等机器混合均匀;条混指的是不同原料的纤维混合时,由开清棉及梳棉工序各自制成不同的原料生条,然后在并条工序将不同的原料按比例混合。两种原料的混合方式各有优缺点,料混的方式原料混合较为均匀,条混的方式原料之间的配比比较精确。经条混或料混后的纤维熟条,再由粗纱机制成一定量的粗纱,最后由环锭细纱机牵伸加捻成纱。纺制环锭纺混纺纱时,无论采用以上哪种原料混合纺纱,不同纤维在并条、粗纱、细纱工序的牵伸作用都是由相同的牵伸机构完成的,因此,环锭纺混纺纱时,只能纺制不同原料间长度和细度(尤其是长度)差别不大的纤维,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间的长度差异较大时,由于对牵伸区牵伸隔距及牵伸元器件的要求各不相同,很难成纱。现阶段,棉纤维通常与麻、粘胶、涤纶等天然纤维或棉型化纤混纺,所混纺的纤维长度与棉相接近或差别不大,其此各工序机器牵伸区的设置可兼顾不同纤维的牵伸要求。羊毛纤维由于其纤维长度较长,通常与中长型腈纶等化纤混纺,牵伸区之间的牵伸隔距相较于棉纺大很多。且毛纤维纺纱时,其前纺开清、梳理、并条工序与棉纺纺纱的前纺工序所用机器类型完全不同,因此,现阶段,很难将棉与中长型羊毛纤维混合纺纱。将棉纤维与毛纤维混合制作混纺纱时,一般是将棉纤维与羊绒或比较短的毛纤维混纺,毛纤维的长度通常在35mm以内。棉条的制作与毛条的制作分别通过不同的棉型设备与毛型设备制作完成,并条工序时将两种条子按比例混在一起,因此,棉毛纤维的并条、粗纱、细纱等工序均在一起进行。但由于棉纤维和毛纤维的纤维性能不一致,纺棉时与纺毛时纤维对环境的温湿度以及牵伸元器件的硬度及材质均不相同,所纺混纺纱的质量较难控制,投入到额管理及生产成本较高。因此,研究一种质量可控的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棉毛混纺纱。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将棉粗纱及毛粗纱在细纱工序时分别喂入不同的牵伸机构进行牵伸,然后经集聚罗拉于集聚皮辊集聚后加捻成纱,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棉纤维和毛纤维的混合是在细纱工序完成,因此棉纤维与毛纤维在梳理、并条、粗纱工序都是分开单独进行制作完成的,可最大程度的保证各自纺纱质量的稳定;且棉纤维的牵伸和毛纤维的牵伸分别是由不同的牵伸机构牵伸完成的,因此,可将棉纤维与中长型毛纤维进行混纺,不仅突破了环锭纺只能放相近纤维长度混纺纱的限制,还扩大的棉毛混纺纱的种类。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可广泛应用于针织服装、内衣、婴幼儿服饰等面料领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将毛粗纱与棉粗纱分别牵伸后汇合集聚,然后加捻后卷绕得棉毛混纺纱;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定值,,所述棉粗纱和所述毛粗纱的喂入重量比例为60:40~50:50,棉纤维的长度为33~38mm,毛纤维的长度为80~100mm。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棉粗纱的定量为5~10g/10m,所述毛粗纱的定量为5~10g/10m。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棉粗纱的牵伸由牵伸机构Ⅰ独立牵伸;毛粗纱的牵伸由牵伸机构Ⅱ独立牵伸;所述牵伸机构Ⅰ和所述牵伸机构Ⅱ独立控制。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牵伸机构Ⅰ的前区罗拉中心距为40~43mm,后区罗拉中心距为48~60mm;所述牵伸机构Ⅱ的前区罗拉中心85~110mm,后区罗拉中心距为70~96mm。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牵伸机构Ⅰ的前中后罗拉的直径为25mm,所述牵伸机构Ⅱ的前中后罗拉的直径为33mm。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汇合集聚是指所述棉粗纱经牵伸后的棉纤维须条和所述毛粗纱经牵伸后的毛纤维须条经由汇聚槽或汇聚喇叭口汇合引导后,由集聚罗拉和集聚皮辊握持输出。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加捻是指经集聚罗拉和集聚皮辊握持住的棉毛纤维须条,由钢丝圈和锭子加捻,所述锭子的转速不变;所述棉毛花式纱的设定捻度不变。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锭子的转速为10000~15000rpm。如上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述毛纤维为羊毛。本专利技术还提供采用如上所述的纺纱方法得到的棉毛混纺纱,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60~80英支,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捻度为700~900捻/m;所述棉毛混纺纱的纱线的断裂强度为400~600cN/tex,断裂伸长率为10~15%,条干CV值为8~12%。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利用本专利技术的纺纱方法纺制棉毛混纺纱,在细纱工序,毛粗纱的牵伸和棉粗纱的牵伸是由不同的牵伸机构分别牵伸的,因此,可针对毛纤维与棉纤维的特点分别对其各自的牵伸区进行设置;且本专利技术的纺纱方法纺制棉毛混纺纱,可使用长度远远长于棉纤维的毛纤维,因此所纺纱线的支数比现有技术所纺棉毛混纺纱支数要高,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纱线毛羽等性能指标远优于现有技术所纺的棉毛混纺纱。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混纺纱,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混纺纱,纺纱时,毛纤维和棉纤维是由不同的细纱机牵伸机构牵伸完成的,可以更大程度保证毛纤维和棉纤维的牵伸质量;(2)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混纺纱,可使用纤维长度远远大于棉纤维的毛纤维,因此纱线的可纺支数更好,断裂强力、拉伸伸长率、纱线毛羽等性能指标远优于现有技术所纺的棉毛混纺纱;(3)本专利技术的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及其混纺纱,解决了行业纺制棉麻混纺纱时的难点,操作性强,减化了纺纱各工序的难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所采用的纺纱牵伸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将毛粗纱与棉粗纱分别牵伸后汇合集聚,然后加捻后卷绕得棉毛混纺纱;汇合集聚是指棉粗纱经牵伸后的棉纤维须条和毛粗纱经牵伸后的毛纤维须条经由汇聚槽汇合引导后,由集聚罗拉和集聚皮辊握持输出;加捻是指经集聚罗拉和集聚皮辊握持住的棉毛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是:将毛粗纱与棉粗纱分别牵伸后汇合集聚,然后加捻后卷绕得棉毛混纺纱;/n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定值,所述棉粗纱和所述毛粗纱的喂入重量比例为60:40~50:50,棉纤维的长度为33~38mm,毛纤维的长度为80~100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是:将毛粗纱与棉粗纱分别牵伸后汇合集聚,然后加捻后卷绕得棉毛混纺纱;
所述棉毛混纺纱的支数为定值,所述棉粗纱和所述毛粗纱的喂入重量比例为60:40~50:50,棉纤维的长度为33~38mm,毛纤维的长度为80~1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棉粗纱的定量为5~10g/10m,所述毛粗纱的定量为5~10g/10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棉粗纱的牵伸由牵伸机构Ⅰ独立牵伸;毛粗纱的牵伸由牵伸机构Ⅱ独立牵伸;所述牵伸机构Ⅰ和所述牵伸机构Ⅱ独立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机构Ⅰ的前区罗拉中心距为40~43mm,后区罗拉中心距为48~60mm;所述牵伸机构Ⅱ的前区罗拉中心85~110mm,后区罗拉中心距为70~96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棉毛混纺纱的纺纱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牵伸机构Ⅰ的前中后罗拉的直径为25mm,所述牵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丽范红卫汤方明王山水沈建根王建根马文平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