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在防治普通大蓟马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783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5: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对普通大蓟马防治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其中,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该布氏白僵菌与苦参碱的联合使用对普通大蓟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潜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在防治普通大蓟马中的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防治
具体涉及普通大蓟马防治的生物防治,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对普通大蓟马防治的协同作用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布氏白僵菌隶属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丛梗孢目(Moniliales),丛孢梗科(moniliaceae),白僵菌属(Beaveriaspp),是重要的生防菌种,作为活体生物农药,具有不同于现有化学杀虫剂的作用机理、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可以作为某些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的昆虫的防治替代品。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usitatus(Bagrall)又称豆大蓟马、豆花蓟马,是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亚族Thripina(Stephens)Priesner大蓟马属Megalurothrips昆虫(韩运发.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五十五册:缨翅目[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9-59.)。普通大蓟马的寄主有28种,分属9科,其中16种为豆科植物,可危害豇豆、菜豆、棒豆、花生、木豆、红豆、扁豆、菜薹、丝瓜、萝卜、茄子、烟草、脐橙和芒果(AliakbarpourH,RawiCSM.Thespeciescompositionofthrips(insecta:thysanoptera)inhabitingmangoorchardsinpulaupinang,malaysia.[J].TropicalLifeSciencesResearch,2012,23(1):45.;范咏梅,童晓立,高良举,etal.普通大蓟马在海南豇豆上的空间分布型[J].环境昆虫学报,2013,35(6):737-743.)。普通大蓟马可为害豇豆整个生育期,主要通过成虫和若虫锉吸植物表皮从而影响豇豆的正常生理活动,进而导致苗期叶片起皱卷曲,生长点发育受阻,花器腐烂、凋落以及造成豇豆果荚“黑头和黑尾”现象,严重影响豇豆品质与产量(唐良德,韩云,吴建辉,etal.豆大蓟马室内对不同颜色及光波的趋性反应[J].植物保护,2015(6):169-172.)。蓟马个体小,善隐藏,繁殖力强,适生范围广等生活习性,防效不理想。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蓟马的防治以化学农药为主,但长期大量频繁以及不合理的用药,导致蓟马对有机磷、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等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而日益增强的抗药性和农药残留,使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大量天敌遭到杀伤、人畜健康受到威胁,甚至削弱了生态系统中自然控制因素对普通大蓟马的控制作用,致其连年爆发。采用农药复配技术或混合施用技术是克服或延缓抗药性的一个重要方法。采用农药复配技术或混合施用技术是克服或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有以多种杀虫剂轮流使用、混合使用防治普通大蓟马的方法,但该防治方法存在着化学药剂使用量较高、农药残留量较大、病害易产生交互抗药性、防治效果较差等问题,而且由于复配剂中复配组分存在着较严格的相互制约,因此,在防治普通大蓟马时如何做到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防治,是当前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是研制农药复配剂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普通大蓟马防治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高效、无污染、无残留的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的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联用的杀虫药。本专利技术通过对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复配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所述杀虫药复配后能够表现出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防治效果,并可明显减低化学农药单剂的使用剂量、减少环境污染,有效解决现有农药易产生抗性、药效不明显等问题。本专利技术基于多株虫生真菌(包括白僵菌,绿僵菌,玫烟色棒束孢)对普通大蓟马具有一定生物防治效果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寻求更好的防治效果,经过大量探究和探索实验发现,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菌株SB010联用能够产生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对蓟马类害虫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最终完成本专利技术的。因此,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一种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联用的杀虫药,即该杀虫药以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为主要活性成分。相应地,本专利技术提供由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联用的杀虫药在防治蓟马类害虫方面的应用,尤其是在防治普通大蓟马中的应用。其中,布氏白僵菌菌株SB010在本申请人提出的专利申请该菌株,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其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59(已另外提出专利申请201810596222.2,其中提供了保藏信息)。该菌株SB010,最初在土壤中分离而来,为中国本土菌株,能很好地适应本地的自然环境。优选地,上述杀虫药中,所述布氏白僵菌为布氏白僵菌孢子,可以是悬浮液,也可以是孢子粉。更优选地,所述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的用量比按照如下标准进行:布氏白僵菌的终浓度为1×104~1×108分生孢子/mL,优选为1×105~1×108分生孢子/mL,苦参碱的终浓度为0.125~1.0mg/mL,优选为0.25~1.0mg/mL;更优选为布氏白僵菌和苦参碱的比例为1×104~1×108分生孢子/mL:0.25~0.75mg/mL,更优选为布氏白僵菌和苦参碱的比例为1×105~1×108分生孢子/mL:0.25~0.75mg/mL,进一步优选为布氏白僵菌和苦参碱的比例为1×105~1×108分生孢子/mL:0.45~0.55mg/mL。最优选,所述布氏白僵菌和苦参碱的比例为1×106分生孢子/mL:0.5mg/mL。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杀虫剂中的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产生了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长期的侵染生物学研究和室内生物测定,该布氏白僵菌与苦参碱的联合使用对普通大蓟马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在蓟马类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潜力。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杀虫药防治效果好,因而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兼具低毒、抗药性低的特点,适应了有机食品生产的需求,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有利于延缓蓟马类害虫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以下实施例为本专利技术较佳的实施方式,但并不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做任何形式的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中简单参数的替换不能一一在实施例中赘述,但并不因此限制本专利技术,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应被视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范围内。除非特别说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试剂、方法和设备为本
常规试剂、方法和设备。除非特别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用试剂和材料均为市购。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实施例1高毒力菌株的筛选1供试昆虫普通大蓟马种群采自广州市朱村豇豆田,在实验室饲养多代,饲养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65%,光周期L∶D=12∶12。2供试菌株此处列出6株供筛选的菌株:SB009:布氏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GDMCC),GDMCCNO:60588(见于此前已公开的专利申请201910223909.6)。SB010:布氏白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含有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作为有效成分联用的杀虫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含有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作为有效成分联用的杀虫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杀虫药,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氏白僵菌是布氏白僵菌菌株SB010,其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59。


3.苦参碱和布氏白僵菌联用在防治蓟马类害虫方面的应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蓟马类害虫是普通大蓟马。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氏白僵菌是布氏白僵菌菌株SB010,其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59。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氏白僵菌为布氏白僵菌以分生孢子的形式使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生孢子以悬浮液或孢子粉的形式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建辉田庆恒肖卡特·阿里陈月银王兴民邱宝利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