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7009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3:04
本申请涉及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其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上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隔震组件,隔震组件位于第二支撑板上表面对称两侧,隔震组件包括隔震板,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固设有第一压簧,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导柱,导柱位于隔震板对称两侧,导柱底端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导柱顶端贯穿个隔震板,并与隔震板滑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地震时保证建筑物的完整性,减少人员伤亡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防震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地震是一种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地震可能导致建筑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坍塌和人员伤亡,建筑用隔震装置的设置在建筑物的基底或者其他位置,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开来消耗地震的能量,避免或者减少地震时产生的能量向建筑物传输,有效保障建筑物的完整性和人员的安全。现有的可参考公告号为CN208280703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建筑隔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撑板活动安装在第一支撑板的顶侧上,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沿竖直方向开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两侧内壁上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第一滑槽内滑动安装有两个第一滑块,两个安装槽内均活动安装有两个滑动杆,两个滑动杆的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第一滑块相互靠近的一侧,滑动杆相互靠近的一侧延伸至安装槽外并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转动轴,转动轴转动连接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在使用时第一支撑板与地基接触,第二支撑板与建筑物接触,当发生地震时,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沿转动轴转动,达到减震的目的。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以下缺陷: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交叉设置并使用转动轴转动连接,建筑物自身的重量和地震时隔震装置吸收的能量均由转动轴承受,转动轴承受来自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剪切力容易损坏,转动轴损坏后整个建筑隔震装置失去隔震的能力,容易造成建筑物损坏和人员伤亡。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物用隔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位于第二支撑板上方,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隔震组件,隔震组件位于第二支撑板上表面对称两侧,隔震组件包括隔震板,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固设有第一压簧,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导柱,导柱位于隔震板对称两侧,导柱底端与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导柱顶端贯穿个隔震板,并与隔震板滑动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支撑板与建筑物连接,增加了建筑用隔震装置与建筑物的接触面积,第二支撑板的设置增加建筑用隔震装置的接触面积,增加了使用隔震装置的稳定性,隔震板的设置增加了弹簧连接的稳定性,导柱的设置限制了隔震板的移动方向,当发生地震时,地震的能量传输到第二支撑板,再由第二支撑板传送到第一压簧,第一压簧吸收地震产生的波动,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达到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减少人员伤亡的效果。优选的,第二支撑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承载装置,承载装置包括承载箱,承载箱内设置有夹持板,夹持板位于承载箱两对称侧壁,夹持板顶端与承载箱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下方设置有承载柱,承载柱顶端与第一支撑板下表面固定连接,承载柱底端贯穿第二支撑板,且承载柱位于夹持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震级数增大产生的震动第一弹簧不能完全吸收时,承载箱向带动第二支撑板向第一支撑板移动,此时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形成刚性接触,第一支撑板带动承载柱向下移动,承载柱接触夹持板,夹持板减缓承载柱向下移动的速度,起到再次减震的作用,承载装置的设置增加了建筑用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减小了建筑物的震动,达到了保证建筑物的损坏减少人员伤亡的效果。优选的,夹持板与承载箱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弹性组件包括第二压簧,第二压簧位于夹持板底端,第二压簧内套设有套管和套杆,套杆滑动套设在套管内,套管一端与承载箱固定连接,套杆一端与夹持板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承载柱挤压夹持板时,承载柱会给夹持板一个向承载箱侧壁的挤压,第二弹簧的设置能给夹持板一个反向的支撑力,同时能保证夹持板向承载箱侧壁移动,保证减震效果,增加了建筑用隔震的减震效果,同时能在地震停止时将承载柱位置复原,达到了保证建筑物稳定性,减少人员伤亡的效果。优选的,隔震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第三压簧,第三压簧套设在导柱外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发生地震时,第二支撑板向上移动,第三压簧的设置能吸收第二支撑板传动的震动,减少地震产生晃动对建筑物的影响,达到了提高建筑用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优选的,承载柱底端固设有滑块,滑块竖直截面为倒置等腰梯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的设置能增加承载柱与夹持板之间的顺滑性,在发生地震时保证承载柱能顺利的沿夹持板向下滑动,提高了承载装置的使用的稳定性,保证了隔震装置的隔震效果。优选的,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固设有多个磁铁组,磁铁组包括南极和北极,南极和北极分别位第一支撑板下表面和第二支撑板上表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磁铁组的设置增加了第二支撑板向第一支撑板靠近的阻力,增加了建筑用隔震装置能承受的震动,同时能防止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直接接触承载板,有效减少了承载板的损坏。优选的,承载箱内设置有减震垫,减震垫固定连接在承载箱内壁下表面,减震垫位于夹持板之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地震产生的波动大时,承载柱向下移动接触承载箱的底部,减震垫的设置能减缓承载柱接触承载箱时的冲击,同时减震垫的设置保护承载柱,减少承载柱的损伤,达到了提高建筑用隔震装置的实用性和抗震性。优选的,减震垫包括橡胶隔震层和泡沫隔震层,橡胶隔震层位于靠近第二支撑板一侧。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泡沫层能快速吸收较大的波动,橡胶层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能吸收地震产生的波动的同时,当地震结束后还能帮助承载柱恢复原位。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隔震组件的设置能吸收地震时产生的波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坏,同时承载装置的设置增加了建筑用隔震装置的抗震能力,弹性组件的设置增加了隔震装置使用的稳定性;2.第三压簧的设置能吸收地震时产生的震动,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坏,滑块的设置能方便承重柱沿夹持板侧壁向承载箱底部滑动;3.磁铁组的设置避免了隔震板直接与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接触,保护了隔震板,增加了隔震板的使用寿命,减震垫的设置能吸收承重柱接触承载箱时的冲击,达到了保护建筑用隔震装置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未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隔震装置未使用时的部分零件示意图;图3是隔震装置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支撑板;2、第二支撑板;3、隔震组件;31、隔震板;32、第一压簧;33、导柱;331、第三压簧;4、承载装置;41、承载箱;42、夹持板;43、承载柱;431、滑块;5、弹性组件;51、第二压簧;52、套管;53、套杆;6、磁铁组;61、南极;62、北极;7、减震垫;71、橡胶隔震层;72、泡沫隔震层。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参考图1,隔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位于第二支撑板(2)上方,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隔震组件(3),隔震组件(3)位于第二支撑板(2)上表面对称两侧,隔震组件(3)包括隔震板(31),隔震板(3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固设有第一压簧(32),隔震板(3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导柱(33),导柱(33)位于隔震板(31)对称两侧,导柱(33)底端与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导柱(33)顶端贯穿个隔震板(31),并与隔震板(31)滑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板(1)和第二支撑板(2),第一支撑板(1)位于第二支撑板(2)上方,其特征在于: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隔震组件(3),隔震组件(3)位于第二支撑板(2)上表面对称两侧,隔震组件(3)包括隔震板(31),隔震板(3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固设有第一压簧(32),隔震板(31)与第二支撑板(2)之间设置有导柱(33),导柱(33)位于隔震板(31)对称两侧,导柱(33)底端与第二支撑板(2)固定连接,导柱(33)顶端贯穿个隔震板(31),并与隔震板(31)滑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板(2)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承载装置(4),承载装置(4)包括承载箱(41),承载箱(41)内设置有夹持板(42),夹持板(42)位于承载箱(41)两对称侧壁,夹持板(42)顶端与承载箱(41)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板(1)下方设置有承载柱(43),承载柱(43)顶端与第一支撑板(1)下表面固定连接,承载柱(43)底端贯穿第二支撑板(2),且承载柱(43)位于夹持板(4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用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42)与承载箱(41)侧壁之间设置有弹性组件(5),弹性组件(5)包括第二压簧(51),第二压簧(51)位于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源远饶鹏鹏刘宗厚陈庆禄王敏文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省燕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