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混料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6126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立柱上,第二转动座连接于立柱上,立柱上设置齿条,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齿条相啮合,由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由电机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在链条的传动下带动从动轮和驱动轴转动,通过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调节连接第二混料筒的从动轴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保证分段连接从动轴和驱动轴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混料筒的转动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V型混料设备
本技术涉及混料加工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V型混料设备。
技术介绍
在药物生产制备过程中,需要将多种药物组分进行混合生产,通常采用混料设备通过混料桶的旋转,以实现对容纳在混料桶内的药物进行混合。但现有混料设备其旋转稳定性较差,当长时间工作之后会导致的旋转轴心发生偏移,由此将影响混合效率,并在旋转过程中产生较大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以提高混料筒在转动过程中的稳定性,保证混料桶的转动轴线稳定处于平齐状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其中: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驱动轮;所述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一转动座和所述第二转动座相对布设,所述第二转动座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立柱上设置齿条,所述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由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座内,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混料筒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转动座内,所述从动轴的端与所述第二混料筒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通过所述链条相连接,由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并在所述链条的传动下带动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轴转动;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顶部分别设置入料口,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底部相通,且在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底部设置排料口,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轴线呈“V”型布设。进一步地,所述入料口上设置端盖。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底部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动座和所述第二转动座内分别设置轴承。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台与所述立柱之间设置加强筋。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立柱上,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相对布设,第二转动座连接于立柱上,立柱上设置齿条,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齿条相啮合,由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驱动轴穿设于第一转动座内,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从动轮,驱动轴的另一端与第一混料筒固定连接;从动轴穿设于第二转动座内,从动轴的端与第二混料筒固定连接;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相连接,由电机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在链条的传动下带动从动轮和驱动轴转动,通过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调节连接第二混料筒的从动轴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保证分段连接从动轴和驱动轴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混料筒的转动稳定性,防止因从动轴和驱动轴之间发生偏移而导致运动平稳较差且产生较大回转噪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V型混料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V型混料设备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包括立柱11、支撑台12、电机21、链条22、驱动轮(图中未示出)、从动轮32、驱动轴41、从动轴42、第一转动座51、第二转动座52、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支撑台12固定设置在立柱11上,电机21固定设置在支撑台12上,电机21的输出端设置驱动轮,支撑台12与立柱11之间设置加强筋。驱动轴41穿设于第一转动座51内,驱动轴41的一端固定连接从动轮32,驱动轴41的另一端与第一混料筒61固定连接。从动轴42穿设于第二转动座52内,从动轴42的端与第二混料筒62固定连接。为降低驱动轴41和从动轴42在第一转动座51和第二转动座52内的转动摩擦,第一转动座51和第二转动座52内分别设置轴承。驱动轮与从动轮32之间通过链条22相连接,由电机21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在链条22的传动下带动从动轮32和驱动轴4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混料筒61以及与第一混料筒61在底端相连接的第二混料筒62所转动,其中,第二混料筒62是在从动轴42的支撑下所转动,进而实现对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中容纳的物料进行混合。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的顶部分别设置入料口63,入料口63上设置端盖,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的底部相通,且在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的底部设置排料口64,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的轴线呈“V”型布设,其中,第一混料筒61和第二混料筒62的底部相连接。第一转动座51固定设置在立柱11上,第一转动座51和第二转动座52相对布设,第二转动座52连接于立柱11上,立柱11上设置齿条54,齿条54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转动座52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53,升降电机53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55,驱动齿轮55与齿条54相啮合,由升降电机53驱动第二转动座52沿竖直方向移动,通过升降电机53驱动第二转动座52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调节连接第二混料筒62的从动轴42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保证分段连接从动轴42和驱动轴41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混料筒的转动稳定性,防止因从动轴42和驱动轴41之间发生偏移而导致运动平稳较差且产生较大回转噪音。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V型混料设备,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立柱上,第一转动座和第二转动座相对布设,第二转动座连接于立柱上,立柱上设置齿条,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驱动齿轮与齿条相啮合,由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驱动轴穿设于第一转动座内,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从动轮,驱动轴的另一端与第一混料筒固定连接;从动轴穿设于第二转动座内,从动轴的端与第二混料筒固定连接;驱动轮与从动轮之间通过链条相连接,由电机驱动驱动轮转动并在链条的传动下带动从动轮和驱动轴转动,通过升降电机驱动第二转动座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调节连接第二混料筒的从动轴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以保证分段连接从动轴和驱动轴保持在同一轴线上,保证混料筒的转动稳定性,防止因从动轴和驱动轴之间发生偏移而导致运动平稳较差且产生较大回转噪音。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V型混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其中:/n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驱动轮;/n所述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一转动座和所述第二转动座相对布设,所述第二转动座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立柱上设置齿条,所述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由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n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座内,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混料筒固定连接;/n所述从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转动座内,所述从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混料筒固定连接;/n所述驱动轮与所述从动轮之间通过所述链条相连接,由所述电机驱动所述驱动轮转动并在所述链条的传动下带动所述从动轮和所述驱动轴转动;/n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顶部分别设置入料口,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底部相通,且在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底部设置排料口,所述第一混料筒和所述第二混料筒的轴线呈“V”型布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V型混料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支撑台、电机、链条、驱动轮、从动轮、驱动轴、从动轴、第一转动座、第二转动座、第一混料筒和第二混料筒,其中:
所述支撑台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台上,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所述驱动轮;
所述第一转动座固定设置在所述立柱上,所述第一转动座和所述第二转动座相对布设,所述第二转动座连接于所述立柱上,所述立柱上设置齿条,所述齿条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转动座的底部设置升降电机,所述升降电机的输出端设置驱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齿条相啮合,由所述升降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座沿竖直方向移动;
所述驱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座内,所述驱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混料筒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转动座内,所述从动轴的端部与所述第二混料筒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学磊刘易通辛任升胡海洋章安源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信诺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