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峰专利>正文

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59102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包括旋转撑开部、固定融合部、上移撑开部。通过旋转撑开部旋转,旋转撑开部带动上移撑开部向上撑开,起到手动撑开作用。旋转撑开部前端的横突锁定头与防后脱位锯齿配合,将整个融合器牢固固定在上位颈椎横突的同时防止融合后因外力导致融合器主体前移及横断面旋转位移。该融合器可以手动调节撑开高度,具有操作简单、关节融合率高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
技术介绍
进行下颈椎关节融合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常规的小关节融合技术,手术切开组织,去除小关节软骨,植入骨块,然后使用椎体钉棒固定;二是微创技术,在患部切开微创通道,使用内窥镜辅助去除小关节之间软骨,植入骨块,放入体积不可变的小关节融合器。在临床中,常规的小关节融合手术损伤大、出血多、恢复慢;而微创通道突关节融合技术,会出现融合器滑脱、脊椎不稳定、融合率低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对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该融合器可以手动调节撑开高度,具有操作简单、关节融合率高等优点。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包括旋转撑开部、固定融合部、上移撑开部;所述旋转撑开部包括固定连接的横突锁定头和旋转撑开轴,所述横突锁定头的前端为锥形,所述横突锁定头的后端为圆柱形;所述旋转撑开轴为椭圆柱形,所述横突锁定头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撑开轴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旋转撑开轴后端设置有旋转孔;所述固定融合部的前侧面、后侧面分别设有前侧面圆孔、后侧面圆孔,所述固定融合部的上表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平面,所述下凹平面上开设有纵向旋转槽,所述旋转槽贯穿下凹平面且横截面为半圆形;所述上移撑开部底端开设有与旋转撑开轴配合的纵向固定槽,所述固定槽贯穿上移撑开部底端;所述旋转撑开部贯穿旋转槽且所述横突锁定头通过前侧面圆孔伸出至固定融合部前部,所述上移撑开部置于下凹平面上方。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融合部下表面和所述上移撑开部上表面分别设有若干防后脱位锯齿。进一步的,所述固定融合部下表面和所述上移撑开部上表面分别设有两个植骨槽。进一步的,所述旋转撑开轴后端还套设有旋转盘,所述旋转盘位于后侧面圆孔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通过转动旋转撑开部撑开上移撑开部,从而改变融合器的体积,使得关节间隙增大,实现小通道微创操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无风险、关节融合率高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前面撑开前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前面撑开后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后面撑开后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前面部件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后面部件拆解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底面结构示意图。以上图1-6中:1-旋转撑开部;11-横突锁定头;12-旋转撑开轴;13-旋转孔;14-旋转盘;2-固定融合部;21-下凹平面;22-旋转槽;23-前侧面圆孔;24-后侧面圆孔;3-上移撑开部;31-固定槽;4-防后脱位锯齿;5-植骨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具体包括旋转撑开部1、固定融合部2、上移撑开部3。旋转撑开部1包括固定连接的横突锁定头11和旋转撑开轴12,横突锁定头11的前端为锥形,便于横突锁定头11的固定;横突锁定头11的后端为圆柱形,便于融合器撑开时旋转旋转撑开部1;旋转撑开轴12为椭圆柱形,横突锁定头11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撑开轴1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旋转撑开轴12后端设置有旋转孔13,旋转撑开轴12后端还套设有旋转盘14。固定融合部2的前侧面、后侧面分别设有前侧面圆孔23、后侧面圆孔24,固定融合部2的上表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平面21,下凹平面21上开设有纵向旋转槽22,旋转槽22贯穿下凹平面且横截面为半圆形,固定融合部2的下表面设有若干防后脱位锯齿4和两个植骨槽5。上移撑开部3底端开设有与旋转撑开轴12配合的纵向固定槽31,固定槽31贯穿上移撑开部3底端;上移撑开部3的下表面设有若干防后脱位锯齿4和两个植骨槽5,防后脱位锯齿4的作用是防止融合后因外力导致融合器后移,植骨槽5的作用是辅助上移撑开部3以达到充分撑开的作用。旋转撑开部1贯穿旋转槽22且横突锁定头11通过前侧面圆孔23伸出至固定融合部2前部,旋转盘14位于后侧面圆孔24中,上移撑开部3置于下凹平面21上方。将配套的转动装置插入旋转孔13中旋转,旋转孔13带动旋转撑开部1旋转,旋转撑开部1带动上移撑开部3向上撑开,起到手动撑开作用。当椭圆柱形旋转撑开轴12截面椭圆的长轴由水平位置旋转至竖直位置时,旋转撑开轴12上端牢固卡在上移撑开部3底端的固定槽31中,此时旋转撑开部1撑开至最高点。同时,通过旋转撑开部1的旋转,使得横突锁定头11前端固定于上位横突。横突锁定头11与防后脱位锯齿4配合,将整个融合器牢固固定在上位颈椎横突的同时防止融合后因外力导致融合器主体前移及横断面旋转位移。此融合器手术方式简单,手术切口小,微创与融合相结合,既达到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的要求,又降低了患者因常规手术带来的创伤以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撑开部(1)、固定融合部(2)、上移撑开部(3);/n所述旋转撑开部(1)包括固定连接的横突锁定头(11)和旋转撑开轴(12),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前端为锥形,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后端为圆柱形;所述旋转撑开轴(12)为椭圆柱形,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撑开轴(1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旋转撑开轴(12)后端设置有旋转孔(13);/n所述固定融合部(2)的前侧面、后侧面分别设有前侧面圆孔(23)、后侧面圆孔(24),所述固定融合部(2)的上表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平面(21),所述下凹平面(21)上开设有纵向旋转槽(22),所述旋转槽(22)贯穿下凹平面且横截面为半圆形;/n所述上移撑开部(3)底端开设有与旋转撑开轴(12)配合的纵向固定槽(31),所述固定槽(31)贯穿上移撑开部(3)底端;/n所述旋转撑开部(1)贯穿旋转槽(22)且所述横突锁定头(11)通过前侧面圆孔(23)伸出至固定融合部(2)前部,所述上移撑开部(3)置于下凹平面(21)上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颈椎小关节突自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撑开部(1)、固定融合部(2)、上移撑开部(3);
所述旋转撑开部(1)包括固定连接的横突锁定头(11)和旋转撑开轴(12),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前端为锥形,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后端为圆柱形;所述旋转撑开轴(12)为椭圆柱形,所述横突锁定头(11)的中心线与所述旋转撑开轴(12)的中心线重合,所述旋转撑开轴(12)后端设置有旋转孔(13);
所述固定融合部(2)的前侧面、后侧面分别设有前侧面圆孔(23)、后侧面圆孔(24),所述固定融合部(2)的上表面整体下凹形成下凹平面(21),所述下凹平面(21)上开设有纵向旋转槽(22),所述旋转槽(22)贯穿下凹平面且横截面为半圆形;
所述上移撑开部(3)底端开设有与旋转撑开轴(12)配合的纵向固定槽(3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秋安孙玛骥孙珺郭冲孟强吴继彬袁峰吴东迎
申请(专利权)人:袁峰吴继彬徐州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