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5886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包括竖向设置的固定板和n个固定螺钉,固定板贯穿有n个安装孔,一半安装孔靠近固定板的上边缘,另一半安装孔靠近固定板的下边缘,所有固定螺钉与所有安装孔一一对应,固定螺钉活动穿设在对应的安装孔内,所有安装孔均倾斜设置,所有固定螺钉的穿出端位于固定板的内侧。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在固定螺钉置入拧紧的过程中,使固定板与上下椎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轴向加压。同时在椎间融合器与椎体接触的上下面产生压应力,点接触使固定板更有效的与椎前弧形表面锲合,避免椎表面血管压迫影响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愈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加压装置,具体涉及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颈椎的创伤、退变等是常见疾病,颈前路手术是临床治疗这些疾病常用的方式。手术通过减压、固定、融合来解除神经压迫,重建颈椎稳定性,颈椎稳定性的重建常需用椎间融合器和颈前路钉板固定,椎间融合器通过上下椎骨性融合提供长期稳定效果,颈前路钉板固定在为颈椎术后提供即刻稳定,防止椎间融合器移位发挥重要作用,并为椎间融合提供稳定的融合窗口期。现有的颈前路钉板固定系统大多由主板和螺钉构成,具有以下缺点:1、缺少椎体间的轴向加压功能,固定后很难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和解剖结构,椎间融合器与椎体接触的上下面缺少压应力,不利于骨融合,同时在人体直立行走时,本身的颈椎载荷容易导致椎间融合器下沉,钉板固定松动、脱落和移位;2、现有钉板固定缺少椎体与固定主板的前后加压功能,颈椎椎体前面并不是光滑的表面,因缺少前后加压功能,固定板两端与上下椎接触不紧密,单靠上下螺钉提供的固定强度较差,融合发生固定松动失败风险;3、现有钉板固定系统中主板两端与椎体接触部分为平面接触,要么与椎体的弧度不一致不能很好接触,要么压迫椎前血管影响骨血供,骨愈合困难,容易发生骨吸收、骨坏死,进而导致手术融合失败。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有助于椎体间的轴向以及前后加压功能,保证钉板与椎体之间的接触稳定有效。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关键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固定板和n个固定螺钉,所述固定板贯穿有n个安装孔,n为正偶数,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上边缘,另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的下边缘,所有所述固定螺钉与所有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固定螺钉活动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固定板的一个侧面为内侧面,所述固定板的另一个侧面为外侧面,所有所述安装孔均倾斜设置,靠近所述固定板上边缘的所述安装孔的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靠近所述固定板下边缘的所述安装孔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所有所述固定螺钉的穿出端位于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采用以上方案的效果:采用轴向加压设计,固定板两端的安装孔倾斜设置,在固定螺钉置入拧紧过程中固定板与上下椎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轴向加压,同时在椎间融合器与椎体接触的上下面产生压应力,促进骨融合。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接触区域、观察区域和下接触区域形成,所有所述安装孔分别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上均设有若干凸点,所有所述凸点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优点是,在固定板前后加压固定时,点接触能更有效的与椎前弧形表面锲合,避免椎表面血管压迫影响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愈合。进一步,可以在接触的凸点表面嫁枝纳米羟基磷灰石或其它生物涂层,固定板除了固定作用外,还赋予生物活性,更有助于促进骨愈合,避免融合手术失败的风险。所述安装孔包括椭圆盲孔,所述椭圆盲孔位于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所述椭圆盲孔的孔底还设有螺钉通孔,所述螺钉通孔穿出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所有所述螺钉通孔均倾斜设置,位于所述上接触区域内的所述螺钉通孔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其下端与对应的所述椭圆盲孔接通;位于所述下接触区域内的所述螺钉通孔上端与对应的所述椭圆盲孔接通,其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的内侧面。所述固定螺钉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钉帽、钉尾、钉柱和钉尖,所述钉帽、所述钉尾、所述钉柱和所述钉尖一体成型;所述钉帽为圆柱状,所述钉帽竖向设置,所述钉帽的下端面中心与所述钉尾固定连接并垂直,所述钉帽的上端面倾斜设置,所述钉帽的侧壁与其下端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钉帽的侧壁与其上端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钉柱的外表面还设有单线螺纹和双线螺纹,所述单线螺纹靠近所述钉尖,所述双线螺纹靠近所述钉尾。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优点是,采用拉力螺钉原理,固定螺钉固定后在固定板与上下椎表面产生前后加压固定力学功能,不仅通过上下固定螺钉提供固定强度,同时依靠固定板与椎体间的骨以及金属界面摩擦力提供更可靠的固定强度,减少固定松动失败风险。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还设有防退阀,所述防退阀靠近所述安装孔;所述固定板的外侧面还设有指示标记。所述固定板的中心还贯穿有观察开口,所述观察开口位于所述观察区域内,所述固定板为弧形板。有益效果:本技术在固定螺钉置入拧紧的过程中,使固定板与上下椎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轴向加压。同时在椎间融合器与椎体接触的上下面产生压应力,点接触使固定板更有效的与椎前弧形表面锲合,避免椎表面血管压迫影响血液循环,有利于骨愈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后视图;图4为固定板1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固定螺钉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到图5所示,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主要包括竖向设置的固定板1和n个固定螺钉2,所述固定板1贯穿有n个安装孔,n为正偶数,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上边缘,另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下边缘,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与所有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固定螺钉2活动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固定板1的一个侧面为内侧面,所述固定板1的另一个侧面为外侧面,所有所述安装孔均倾斜设置,靠近所述固定板1上边缘的所述安装孔的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靠近所述固定板1下边缘的所述安装孔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的穿出端位于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其中: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接触区域、观察区域和下接触区域形成,所有所述安装孔分别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上均设有若干凸点3,所有所述凸点3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所述安装孔包括椭圆盲孔4,所述椭圆盲孔4位于所述固定板1的外侧面,所述椭圆盲孔4的孔底还设有螺钉通孔5,所述螺钉通孔5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所有所述螺钉通孔5均倾斜设置,位于所述上接触区域内的所述螺钉通孔5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其下端与对应的所述椭圆盲孔4接通;位于所述下接触区域内的所述螺钉通孔5上端与对应的所述椭圆盲孔4接通,其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所述固定螺钉2包括依次固定连接的钉帽2a、钉尾2b、钉柱2c和钉尖2d,所述钉帽2a、所述钉尾2b、所述钉柱2c和所述钉尖2d一体成型;所述钉帽2a为圆柱状,所述钉帽2a竖向设置,所述钉帽2a的下端面中心与所述钉尾2b固定连接并垂直,所述钉帽2a的上端面倾斜设置,所述钉帽2a的侧壁与其下端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钉帽2a的侧壁与其上端面之间弧形过渡;所述钉柱2c的外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固定板(1)和n个固定螺钉(2),所述固定板(1)贯穿有n个安装孔,n为正偶数,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上边缘,另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下边缘,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与所有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固定螺钉(2)活动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n所述固定板(1)的一个侧面为内侧面,所述固定板(1)的另一个侧面为外侧面,所有所述安装孔均倾斜设置,靠近所述固定板(1)上边缘的所述安装孔的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靠近所述固定板(1)下边缘的所述安装孔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的穿出端位于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设置的固定板(1)和n个固定螺钉(2),所述固定板(1)贯穿有n个安装孔,n为正偶数,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上边缘,另一半所述安装孔靠近所述固定板(1)的下边缘,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与所有所述安装孔一一对应,所述固定螺钉(2)活动穿设在对应的所述安装孔内;
所述固定板(1)的一个侧面为内侧面,所述固定板(1)的另一个侧面为外侧面,所有所述安装孔均倾斜设置,靠近所述固定板(1)上边缘的所述安装孔的上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靠近所述固定板(1)下边缘的所述安装孔下端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所有所述固定螺钉(2)的穿出端位于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上接触区域、观察区域和下接触区域形成,所有所述安装孔分别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
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上均设有若干凸点(3),所有所述凸点(3)均匀分布在所述上接触区域和所述下接触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包括椭圆盲孔(4),所述椭圆盲孔(4)位于所述固定板(1)的外侧面,所述椭圆盲孔(4)的孔底还设有螺钉通孔(5),所述螺钉通孔(5)穿出所述固定板(1)的内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颈椎前路钉板加压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所述螺钉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邓怡张帅徐双康建平王清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