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及茶叶叶打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5728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2: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及茶叶叶打机,包括转动轴,通过动力源驱动;至少一个叶打单元,与转动轴相连,所述叶打单元与转动轴之间围成半封闭圆周状的叶打导向通道,用于茶叶的输送。通过该茶叶叶打装置能够将茶叶叶梗中的水分拍散到叶面上,同时能够实现进给,能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提高干燥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及茶叶叶打机
本技术涉及一种绿茶的制作方法,尤其是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及茶叶叶打机。
技术介绍
绿茶是中国的主要茶类之一,是指采取茶树的新叶或芽,未经发酵,经杀青、整形、烘干等工艺而制作的饮品。其制成品的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较多的保存了鲜茶叶的绿色格调。常饮绿茶能防癌,降脂和减肥,对吸烟者也可减轻其受到的尼古丁伤害。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保留了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也较多。绿茶中的这些天然营养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具有特殊效果,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绿茶是将采摘来的鲜叶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清汤绿叶是绿茶品质的共同特点。绿茶的优势在于: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了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茶叶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茶叶堆积在一起,并且茶叶叶梗中水含量较高,不对其进行处理降低含水量的效率较低。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448114,公开了一件专利名称为一种茶叶叶打机的技术专利,该茶叶叶打机包括机架、驱动部件和热源,机架内设置有叶打槽,叶打槽设置有绕轴转动的炒手装置,该炒手装置分多组沿轴向设置的工作部件。茶叶进入茶叶叶打机后,打开热源,用炒手装置对茶叶翻炒实现对茶叶的干燥。这种茶叶叶打机,耙齿与炒手臂之间成一定角度保证茶叶在叶打机内运动并能够散开,但不能保证茶叶大部分进给到下一个工作部件上,同时该茶叶叶打机只是使茶叶散开,直接用热源对茶叶进行加热,叶梗中的水分仍然较难除去,无法高效地降低茶叶水含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及茶叶叶打机,该茶叶叶打装置叶打单元与转动轴之间围成半封闭圆周状的叶打导向通道,用于茶叶的输送,并且叶打结构打出茶叶叶梗中的水分,保证茶叶能够高效均匀的烘干。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包括:转动轴,通过动力源驱动;至少一个叶打单元,与转动轴相连,所述叶打单元与转动轴之间围成半封闭圆周状的叶打导向通道,用于茶叶的输送。优选的,所述叶打单元包括:承接结构,用于与转动轴相连;叶打结构,与转动轴相连,并与转动轴呈角度设置;所述叶打导向通道由承接结构与叶打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优选的,所述承接结构包括用于支撑茶叶的承接手和用于与承接手连接的承接臂,所述承接臂的一端与转动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承接手相连,承接手与承接臂之间呈弯折设置,所述承接手本体和/或承接臂的设置方向与转动轴的径向呈基本平行设置。优选的,所述承接手包括承接件一和承接件二,所述承接件一一端与承接臂连接,另一端与承接件二连接,承接件一与承接件二呈弯曲设置。优选的,所述叶打结构包括用于搅拌茶叶的叶打手和用于与叶打手连接的叶打臂,所述叶打臂的一端与转动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打手相连。优选的,所述叶打手与叶打臂形成的支撑面与转动轴的轴向呈角度设置,通过动力源驱动叶打手产生沿进给方向的驱动力,所述驱动力用于驱动茶叶沿叶打导向通道的进给方向输送。一种茶叶叶打机,包括:茶叶叶打装置,用于对茶叶进行叶打和输送;支撑箱体,所述支撑箱体内部设置有腔室一,腔室一上设置有开口部,所述茶叶叶打装置设置在腔室一中;门体结构,与所述支撑箱体相连,用于开启和/或闭合所述的开口部;冷却结构,设置在支撑箱体内部,与所述支撑箱体相连,用于为支撑箱体内输送冷却介质。优选的,所述支撑箱体上设置有进料组件和出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位于按进给方向设置的第一组叶打结构上方,所述出料组件位于按进给方向设置的最后一组叶打结构下方。优选的,所述出料组件包括传送件和出料口,所述传送件设置在支撑箱体底部,所述出料口设置在传送件上方。优选的,茶叶叶打机还包括散热结构,所述散热结构设置在支撑箱体的上方,被设置成网状开口结构,用于腔体一内蒸汽的散发。本技术取得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茶叶叶打装置,设置有承接结构和叶打结构,用于将茶叶叶梗中的水分拍散到叶面上,解决了现有的茶叶叶打机将茶叶散开后直接进行干燥,没有对茶叶叶梗中的水分进行专门的处理,降低水含量的效率较低的问题;(2)本技术的茶叶叶打装置,设置的叶打结构的叶打手所在的平面与转动轴的轴向之间呈一定角度,在拍散茶叶的叶梗水分的同时能够利用倾斜的角度向前进给,进行下次叶打处理,解决了现有茶叶叶打机无进给功能,只能在单个圆周内叶打的问题;(3)设置有本技术茶叶叶打装置的茶叶叶打机,包括冷却结构,能够将茶叶中蒸汽进行液化,避免仅作长时间干燥处理,影响茶叶品质,便于拍散茶叶叶梗中的水分,同时能够通过叶打机将液化到叶面上的水珠拍掉,解决了现有叶打机对茶叶仅作简单干燥,无法兼顾茶叶品质的问题。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机实施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一种茶叶叶打机实施例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转动轴,通过动力源驱动;/n至少一个叶打单元,与转动轴相连,所述叶打单元与转动轴之间围成半封闭圆周状的叶打导向通道,用于茶叶的输送。/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动轴,通过动力源驱动;
至少一个叶打单元,与转动轴相连,所述叶打单元与转动轴之间围成半封闭圆周状的叶打导向通道,用于茶叶的输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打单元包括:
承接结构,用于与转动轴相连;
叶打结构,与转动轴相连,并与转动轴呈角度设置;
所述叶打导向通道由承接结构与叶打结构之间围成的空间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结构包括用于支撑茶叶的承接手和用于与承接手连接的承接臂,所述承接臂的一端与转动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承接手相连,承接手与承接臂之间呈弯折设置,所述承接手本体和/或承接臂的设置方向与转动轴的径向呈基本平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手包括承接件一和承接件二,所述承接件一一端与承接臂连接,另一端与承接件二连接,承接件一与承接件二呈弯曲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茶叶叶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打结构包括用于搅拌茶叶的叶打手和用于与叶打手连接的叶打臂,所述叶打臂的一端与转动轴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叶打手相连。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少华袁智洋潘丽英陈小红章飞华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临安东方茶业应用技术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