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4811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茶叶制作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包括固定架,固定架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电热炒锅,固定架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盒,固定架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调控面板,电热炒锅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外表面嵌套设置有外框架,且外框架与电热炒锅顶部之间相连接。该种制茶用炒茶装置设置有搅动杆和斜板,通过将搅动杆和斜板二者设置在转动杆左右两侧,使得转动杆转动时带动搅动杆和斜板对茶叶进行搅动,使得茶叶在炒制时不仅被翻铲板从底部翻动,同步的被搅动杆和斜板二者从茶叶的中部以及上部进行翻炒,令茶叶在炒茶过程中得到均匀的整体翻炒从而整体受热,既降低了炒茶时间又确保了茶叶炒制的炒茶效果。的炒茶效果。的炒茶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茶叶制作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炒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茶叶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而常绿灌木茶树采摘的茶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制作工序,其中炒茶便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而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令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
[0003]现有的炒茶装置从以前的柴火锅灶人工炒茶逐步的发展到现在的电加热锅灶自动炒茶,而现有的炒茶装置为了模拟以前的人工炒茶工序,一般在锅内设置弧形杆和翻铲板对茶叶进行翻炒,以求达到最好的搅拌效果,但是现有的炒茶设备中的大多设置单一的翻铲板对茶叶进行翻炒,导致了茶叶只能从底部进行翻炒,而上端的茶叶无法被良好的翻炒,大大影响茶叶的整体翻炒,其次现有的炒茶设备在炒茶时,炒茶用的翻铲板大多呈固定倾斜角度贴合在锅壁中,一旦翻铲板与锅壁之间具有缝隙容易令轻薄的茶叶容易夹杂在翻铲板与锅壁之间被摩擦损坏,极大的影响茶叶炒制的完整性。
[0004]因此,需要在现有的炒茶装置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制茶用炒茶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于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提出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电热炒锅,所述固定架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盒,所述固定架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调控面板,所述电热炒锅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外表面嵌套设置有外框架,且外框架与电热炒锅顶部之间相连接,所述转动电机下表面动力输出端嵌入设置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下端嵌入设置有转动杆,且转动杆底端与电热炒锅底端呈贯穿连接,所述转动杆底端贯穿设置有弧形杆,所述弧形杆下表面活动连接有翻铲板,所述弧形杆下表面与翻铲板连接处转动连接有活动轴,且翻铲板与弧形杆之间通过活动轴连接,所述弧形杆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下表面嵌入设置有回收弹簧,且回收弹簧远离连接板一端与翻铲板相连接,所述转动杆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动杆,所述搅动杆中转动连接有斜板,所述搅动杆与斜板连接处开口设置有滑动槽。
[0007]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翻铲板通过活动轴相对弧形杆平面呈0
°-
90
°
夹角范围设置,且翻铲板通过回收弹簧的伸缩与电热炒锅内壁呈紧密贴合。
[0008]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斜板与搅动杆连接处设有转轴相连接,且斜板前后两侧均设有与滑动槽宽度呈配套设置的滑块,并且斜板设有若干个呈等距状分布于搅动杆上方。
[0009]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搅动杆设有六根围绕转动杆呈对称排布,且搅动杆相对转动杆垂直面呈45
°
倾斜设置。
[0010]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翻铲板围绕转动杆左右两侧一边设有三个呈水平交错设置。
[0011]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电热炒锅锅壁中设有加热用的电热丝,且电热丝呈圈状自上而下呈等距排布。
[0012]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控制盒内部设有控制所用的电路板、信号模块和控制开关部件,且调控面板通过导线与控制盒呈信号连接。
[0013]有益效果:
[0014]1、该种制茶用炒茶装置设置有搅动杆和斜板,通过将搅动杆和斜板二者设置在转动杆左右两侧,使得转动杆转动时带动搅动杆和斜板对茶叶进行搅动,使得茶叶在炒制时不仅被翻铲板从底部翻动,同步的被搅动杆和斜板二者从茶叶的中部以及上部进行翻炒,令茶叶在炒茶过程中得到均匀的整体翻炒从而整体受热,既降低了炒茶时间又确保了茶叶炒制的炒茶效果。
[0015]2、设置有回收弹簧,翻铲板通过回收弹簧实现在弧形杆下方的靠近连接板方向复位,进而在翻铲板设置在电热炒锅内壁时,翻铲板可利用回收弹簧收缩回拉实现与电热炒锅内壁的紧密贴合状态保持,从而有效的防止翻铲板与电热炒锅内壁之间出现缝隙被茶叶卡入而破碎,提高了茶叶炒制时的完整性。
[0016]3、设置有斜板,用手扳动斜板通过转轴以及滑动槽实现在搅动杆中的倾斜角度调整,使得斜板具备更加完善的角度对茶叶进行翻炒。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弧形杆与翻铲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搅动杆与斜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1-4中:1-固定架;2-电热炒锅;3-控制盒;4-转动电机;401-外框架;402-传动轴;403-转动杆;404-弧形杆;4041-活动轴;4042-连接板;4043-回收弹簧;405-翻铲板;406-搅动杆;4061-滑动槽;4062-斜板;5-调控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请参阅图1-4,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包括固定架1、电热炒
锅2、控制盒3、转动电机4、外框架401、传动轴402、转动杆403、弧形杆404、活动轴4041、连接板4042、回收弹簧4043、翻铲板405、搅动杆406、滑动槽4061、斜板4062和调控面板5,固定架1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电热炒锅2,固定架1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盒3,固定架1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调控面板5,电热炒锅2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4,转动电机4外表面嵌套设置有外框架401,且外框架401与电热炒锅2顶部之间相连接,转动电机4下表面动力输出端嵌入设置有传动轴402,传动轴402下端嵌入设置有转动杆403,且转动杆403底端与电热炒锅2底端呈贯穿连接,转动杆403底端贯穿设置有弧形杆404,弧形杆404下表面活动连接有翻铲板405,弧形杆404下表面与翻铲板405连接处转动连接有活动轴4041,且翻铲板405与弧形杆404之间通过活动轴4041连接,弧形杆404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042,连接板4042下表面嵌入设置有回收弹簧4043,且回收弹簧4043远离连接板4042一端与翻铲板405相连接,转动杆403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动杆406,搅动杆406中转动连接有斜板4062,搅动杆406与斜板4062连接处开口设置有滑动槽4061。
[0024]本实施例中,翻铲板405通过活动轴4041相对弧形杆404平面呈0
°-
90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制茶用炒茶装置,包括固定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1)内部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电热炒锅(2),所述固定架(1)左侧固定连接有控制盒(3),所述固定架(1)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有调控面板(5),所述电热炒锅(2)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4),所述转动电机(4)外表面嵌套设置有外框架(401),且外框架(401)与电热炒锅(2)顶部之间相连接,所述转动电机(4)下表面动力输出端嵌入设置有传动轴(402),所述传动轴(402)下端嵌入设置有转动杆(403),且转动杆(403)底端与电热炒锅(2)底端呈贯穿连接,所述转动杆(403)底端贯穿设置有弧形杆(404),所述弧形杆(404)下表面活动连接有翻铲板(405),所述弧形杆(404)下表面与翻铲板(405)连接处转动连接有活动轴(4041),且翻铲板(405)与弧形杆(404)之间通过活动轴(4041)连接,所述弧形杆(404)左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板(4042),所述连接板(4042)下表面嵌入设置有回收弹簧(4043),且回收弹簧(4043)远离连接板(4042)一端与翻铲板(405)相连接,所述转动杆(403)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搅动杆(406),所述搅动杆(406)中转动连接有斜板(4062),所述搅动杆(406)与斜板(4062)连接处开口设置有滑动槽(4061)。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观萍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河红茶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