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4414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8: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包括:多个呈方型状的顶管,连接并围合呈方型状,顶管开设有至少两组平行的通孔,位于横向的顶管形成相互平行的两排横向的通孔,位于纵向的顶管形成相互平行的两排纵向的通孔;多个穿束管,呈直线状的穿过对应的两排横向的通孔内以及穿过对应的两排纵向的通孔内,穿束管的端部伸至位于角部的顶管内;以及多个预应力索,呈直线状的穿置于多个穿束管内,预应力索的端部伸出于穿束管。本申请通过预应力索和穿束管将松散的顶管连接成整体,使顶管间协同受力,提高了预应力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力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力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
,特指一种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管幕法在城市密集空间下下穿道路施工地下通道时具有其他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传统的管幕箱涵法仅是作为围护结构,空间利用率低。而且由于管幕作为围护结构,管节间无相互联系,无法形成连续的横向受力结构和竖向受力结构,受力性能差,因此在施工时需要设置大量的临时支撑体系,施工繁琐,制约了管幕在地下空间中的发展。
[0003]因此,亟待需要提供一种受力性能更佳、施工相对简便的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以解决现有的管幕受力性能差、施工相对繁琐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包括:
[0006]埋入土体内的多个呈方型状的顶管,连接并围合呈方型状,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埋入土体内的多个呈方型状的顶管,连接并围合呈方型状,所述顶管开设有至少两组平行的通孔,位于横向的所述顶管形成相互平行的两排横向的通孔,位于纵向的所述顶管形成相互平行的两排纵向的通孔;多个穿束管,呈直线状的穿过对应的两排横向的所述通孔内以及穿过对应的两排纵向的所述通孔内,所述穿束管的端部伸至位于角部的所述顶管内;以及多个预应力索,呈直线状的穿置于对应的所述穿束管内,所述预应力索的端部伸出于所述穿束管并张拉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角部的所述顶管内对应所述穿束管固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开设有供穿置所述穿束管的卡槽孔;所述穿束管的端部穿过所述卡槽孔;所述预应力索的端部伸出于所述卡槽孔;所述预应力结构四角之间的所述顶管内、相邻的所述顶管间以及所述卡槽与对应的所述顶管的内壁围合形成的空间内灌注混凝土形成第一混凝土结构并埋固所述穿束管,通过顶推所述卡槽对所述预应力索进行张拉并通过紧固件将所述预应力索的端部固定,位于角部的所述顶管内灌注混凝土形成第二混凝土结构并锚固所述紧固件以及所述预应力索的端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束管内灌注水泥浆形成水泥浆结构并锚固预应力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处安装有可拆卸的封盖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直线型预应力索的地下管幕组合式预应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管由多个单元管通过螺栓拼接而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雁飞潘伟强侯永茂周立万敏赵玉同徐志玲熊胜杨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