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3677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包括电芯本体、TCO元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分别与电芯本体内部的正、负极片电连接;TCO元件电连接地串接于第一极耳与所述电芯本体其中一个极片之间,并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端部;所述电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的缓冲减震机构,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所述TCO元件位于所述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电芯本体端部的TCO元件外围设置缓冲减震机构,作为消能的媒介,增加了产品的耐冲击能力,确保TCO元件在不同方向被施加外部应力时,不至于被损坏。不至于被损坏。不至于被损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安全
,具体涉及一种电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高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和较长循环寿命,在其商业化之后成为了最高效的能量存储装置。锂离子电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并且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电动汽车(EVs)、混合动力汽车(HEVs)和智能电网中。
[0003]但是,锂离子电池具有特殊的电化学体系,安全性能是制约锂离子电池应用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外接保护装置,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锂离子电池在滥用时的安全问题。通常在电池正极极耳上焊接TCO元件(THERMAL

CUTOFF,称为热熔断器、热切断器或温度保险丝等)作为保护装置。当电池被非常规使用时,如过充电,电池主体发热,热量传导到TCO元件,当温度高于TCO元件的断开温度时,TCO元件就会动作,切断充电电路,使电池不能继续充电,保证电池处于安全状态。
[0004]然而,现有技术是将电芯的TCO元件通过使用胶带粘住,当被施加外部应力时或发生碰撞、摔落时,TCO元件容易损坏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能够有效防止TCO元件的损坏。本技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包括电芯本体、TCO元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分别与电芯本体内部的正、负极片电连接;TCO元件电连接地串接于第一极耳与所述电芯本体其中一个极片之间,并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的缓冲减震机构,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所述TCO元件位于所述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之间。
[0007]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芯还包括极耳连接片,一端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一个极片电连接,另一端布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所述TCO元件具有第一电连接端、第二电连接端及温度感测部,第一电连接端与所述极耳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电连接,第二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温度感测部用于感测所述电芯本体的温度。
[0008]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极耳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一极耳的根部位于所述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之间。
[0009]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减震机构由软性材料制成。
[0010]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直条片状的第一缓冲减震片和第二缓冲减震片,第一缓冲减震片和第二缓冲减震片固定装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且两者横向布置、彼此对称地设置于所述TCO元件的下方和上方。
[0011]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减震机构为下缓冲减震片、上缓冲减震片、左缓冲减震片和右缓冲减震片构成的全包围结构。
[0012]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下缓冲减震片和上缓冲减震片为直条片状,所述左缓冲减震片和右缓冲减震片为弧形状片。
[0013]作为具体的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下缓冲减震半包片和上缓冲减震半包片,下缓冲减震半包片和上缓冲减震半包片各自的两端相对地形成有包边,且各个包边为弧形状片。
[0014]本技术通过在电芯本体端部的TCO元件外围设置缓冲减震机构,作为消能的媒介,增加了产品的耐冲击能力,确保TCO元件在不同方向被施加外部应力时,不至于被损坏。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便捷的特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芯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缓冲减震机构的主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三缓冲减震机构的主视图。
[0018]附图标号说明:1

电芯本体;2

第一缓冲减震片;3

第二缓冲减震片;4

TCO元件;5

第一极耳;6

第二极耳;7

极耳连接片;201

下缓冲减震片;202

上缓冲减震片;203

左缓冲减震片;204

右缓冲减震片;301

下缓冲减震半包片;302

上缓冲减震半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为了便于说明,本申请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定义,这些方位的定义仅仅为了便于清楚地描述装置的构造,并不用于对装置在生产、使用、销售等过程中实际方位的限制。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各实施例之间或各实施例的特征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0020]实施例一
[0021]参见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芯包括电芯本体1、第一缓冲减震片2、第二缓冲减震片3、TCO元件4、第一极耳5、第二极耳6、极耳连接片7。第一极耳5、第二极耳6设置于电芯本体1上并伸出电芯本体1的端部,第一极耳5、第二极耳6与电芯本体1内部的正、负极片分别电连接。
[0022]其中,TCO元件4电连接地串接于第一极耳5与其中一个极片之间。具体地,TCO元件4具有第一电连接端、第二电连接端及温度感测部;极耳连接片7一端与电芯本体1的所述一个极片电连接,另一端布置于电芯本体1的端部;TCO元件4布置于电芯本体1的端部,TCO元件4的第一电连接端与极耳连接片7的所述另一端电连接,TCO元件4的第二电连接端与第一极耳5电连接,TCO元件4的温度感测部用于感测电芯本体1的温度。
[0023]可以理解的是,TCO元件4也可以是电连接地串接于第二极耳6与另一个极片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电连接可以为焊接连接,也可以是其他固定或接触方式而实现的可进行电传导的连接。
[0024]第一缓冲减震片2和第二缓冲减震片3装配于电芯本体1的端部,且两者横向布置、彼此对称地设置于TCO元件4的下方和上方。第一缓冲减震片2和第二缓冲减震片3构成一个对TCO元件4进行保护的缓冲减震机构。第一缓冲减震片2和第二缓冲减震片3为软性材料
层,不限材质种类,只要能形成缓冲减震功能之材质即可。当TCO元件4受到压迫或撞击时,缓冲减震机构作为消能的媒介,以达到缓冲减震之效果。
[0025]本实施例中,缓冲减震机构的具体组装方式为:在电芯本体1的端部上先粘贴第一缓冲减震片2,将TCO元件4放置于该第一缓冲减震片2之上,再将第二缓冲减震片3放置于TCO之上并与电芯本体1的端部粘贴。粘贴只是一种固定方式,可为选择其他的机械固定来固定两个缓冲减震片。
[0026]本实施例中,极耳连接片7以及第一极耳5的根部也位于第一缓冲减震片2和第二缓冲减震片3之间,也就是说,第一缓冲减震片2和第二缓冲减震片3构成的缓冲减震机构在保护TCO元件4的同时,也对极耳连接片7以及第一极耳5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0027]实施例二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缓冲减震机构的电芯,包括电芯本体、TCO元件、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分别与电芯本体内部的正、负极片电连接;TCO元件电连接地串接于第一极耳与所述电芯本体其中一个极片之间,并位于所述电芯本体的端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的缓冲减震机构,所述缓冲减震机构包括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所述TCO元件位于所述至少两块缓冲减震片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极耳连接片,一端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一个极片电连接,另一端布置于所述电芯本体的所述端部;所述TCO元件具有第一电连接端、第二电连接端及温度感测部,第一电连接端与所述极耳连接片的所述另一端电连接,第二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一极耳电连接,温度感测部用于感测所述电芯本体的温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连接片以及所述第一极耳的根部位于所述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振江李国泰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