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3624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池输出极片A、电池输出极片B、充电电池T,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需要区分充电电池的正负极,充电时电池正负极可以任意的与电池输出极片进行连接,方便用户使用,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短路、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且不损坏电池。且不损坏电池。且不损坏电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万能充电器、矿机电池充电器都必须要求电池的正极对应充电器的正极,电池的负极对应充电器的负极,因此大多数的充电器都要求电池的正极对应充电器的正极,否则容易出现短路、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且容易损坏电池。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产品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池输出极片A、电池输出极片B、充电电池T,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1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2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D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为电池输出极片A,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为电池输出极片B,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连接充电电池T的一端,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连接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输入的是直流电源,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输入的是地信号GND。
[0006]作为优选,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都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都为N沟道场效应管。
[0007]作为优选,所述充电电池T的一端为正极,所述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为负极。
[0008]作为优选,充电电池T的一端为负极,所述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为正极。
[0009]作为优选,所述直流电源的电压为3

36V。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不需要区分充电电池T的正负极,充电时电池正负极可以任意的与电池输出极片进行连接,方便用户使用,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短路、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且不损坏电池。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实施例1的电路原理图;
[0012]图2为实施例2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0014]实施例1:
[0015]如图1所示,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池输出极片A、电池输出极片B、充电电池T,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1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2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D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为电池输出极片A,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为电池输出极片B,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连接充电电池T的一端,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连接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输入的是直流电源,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输入的是地信号GND。
[0016]如图1所示,所述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都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都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充电电池T的一端为正极,所述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为负极,直流电源的电压为3

36V。
[0017]工作原理:
[0018]如图1所示,电池输出极片A为正极,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为负极;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通过所述电阻R3打开场效应管Q3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1关闭场效应管Q1;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通过所述电阻R2打开场效应管Q2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4关闭场效应管Q4,那么电源输入正极通过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对充电电池T进行充电。
[0019]本技术不需要区分充电电池T的正负极,充电时电池正负极可以任意的与电池输出极片进行连接,方便用户使用,且安全性高,不会出现短路、爆炸、燃烧等安全事故,且不损坏电池。
[0020]实施例2:
[0021]如图2所示,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包括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池输出极片A、电池输出极片B、充电电池T,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1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2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D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为电池输出极片A,所述场效应管Q3的D极为电池输出极片B,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连接充电电池T的一端,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连接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输入的是直流电源,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输入的是地信号GND。
[0022]如图2所示,所述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都为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都为N沟道场效应管,所述充电电池T的一端为负极,所述充电电池T的另一端为正极,直流电源的电压为3

36V。
[0023]工作原理:
[0024]如图2所示,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接入充电电池T的负极,那么对应的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将接入充电电池T的正极,此时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为负极,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为正极;所述电池输出极片A通过所述电阻R3关闭场效应管Q3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1打开场效应管Q1;所述电池输出极片B通过所述电阻R2关闭场效应管Q2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4打开场效应管Q4;那么直流电源通过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4对充电电池T进行充电。
[0025]本技术不需要区分充电电池T的正负极,充电时电池正负极可以任意的与电池输出极片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区分充电电池T正负极的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3、场效应管Q4、电源输入正极、电源输入负极、电池输出极片A、电池输出极片B、充电电池T,所述电源输入正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G极通过电阻R1连接电阻R3的一端,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3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3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电源输入负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1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3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1的D极连接场效应管Q2的D极,所述场效应管Q4的S极连接地信号GND,所述场效应管Q2的G极通过电阻R2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4的G极,所述场效应管Q2的S极连接场效应管Q4的D极,所述电阻R3的一端为电池输出极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子文李勤崔云哲程世刚王龙芹
申请(专利权)人: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