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3561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涉及电机油路系统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阻油环的下端面位于镜板径向通孔所在水平面的上方,也位于镜板与推力瓦配合面的上方;在阻油环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螺旋沟槽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下端面;螺旋沟槽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阻油环结构有效抑制了油与静止部件撞击引起的涌动,畅通了油的循环路径,使油的冷却更加充分,阻油环内径侧加工反螺旋沟槽,很好地限制了油向上的涌动,削弱了油飞溅出油面的程度,减少了油雾生成的数量。减少了油雾生成的数量。减少了油雾生成的数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机油路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推力轴承阻油环结构,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推力轴承内循环冷却方式是指推力油冷却器布置在推力轴承油槽内,机组运行时油的循环路径只在油槽内部进行。在发电机停机状态下,推力油槽内充有一定数量的油介质,镜板、推力瓦和推力油冷器完全浸没在油中。在发电机运行状态下,在径向开有通孔的镜板和推力头等部件旋转时类似离心泵,提供迫使油循环流动的动力;油槽内布置有阻油环、挡油板等隔离油路的部件,保证油在油槽内按照期望的路径进行循环,从而使油得到有效的冷却。
[0003]现有的阻油环一般是一薄壁圆筒,位于推力头和镜板的外侧。阻油环内径侧与镜板外径侧之间的间隙为一恒定值,一般在5~30mm范围内;阻油环内径侧与推力头外径侧之间的间隙同样为一恒定值,一般在5~30mm范围内。阻油环上端与油槽盖焊接在一起,阻油环下端低于镜板与推力瓦的配合面,即低于转动部件与静止部件的分界面。当机组运行时,尤其是高转速运行时,一部分油从镜板的径向通孔泵出,这部分油甩出镜板时有着较大的径向和切向速率,通过阻油环与镜板之间的小间隙后,速率不会有大幅度的衰减,此后便猛烈撞击在挡油板上,撞击后其中一些油会沿着阻油环内表面向上溅出,与空气油交融形成大量油雾,使得油槽的油雾密封更加困难、机坑内油雾问题严重。当机组运行时,镜板带动周边的油周向转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一部分油从镜板与推力瓦的分界面甩出,这部分油有着一定的径向和切向速率,在通过阻油环与镜板之间的小间隙后,同样撞击在阻油环上,加剧了油内部的涌动,致使产生更多的油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带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阻油环会产生更会油雾的问题。本技术的阻油环的下端面位于镜板径向通孔所在水平面的上方,自然也位于镜板与推力瓦配合面的上方。由于阻油环下端面高于镜板泵油孔上端,更是高于镜板与瓦的接触面,机组运行时,从镜板径向通孔泵出的油以及从镜板与推力瓦的分界面甩出的油均不会与阻油环发生直接撞击,油在流动路径上受到较小的阻力,便进入冷却器进行热交换。这样,有效抑制了油与静止部件撞击引起的涌动,畅通了油的循环路径,使油的冷却更加充分。
[0005]此外,在阻油环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螺旋沟槽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下端面;螺旋沟槽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机组运行时,油的循环路径上各处油压与阻力不同,油内部存在涌动,尤其是转动部件甩出油的位置油的涌动最为剧烈。油在涌动的作用下会沿着阻油环内表面向上爬,同时这些油带有与转子旋转方
向相同的切向速度;当这些油进入阻油环内侧的反螺旋沟槽后,油向上运动会受到沟槽上沿的阻挡,同时油在反螺旋沟槽中沿切向运动时油会被沟槽限制从而逐渐向下运动。这样,反螺旋沟槽很好地限制了油向上的涌动,削弱了油飞溅出油面的程度,减少了油雾生成的数量。
[0006]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其特征在于:阻油环的下端面位于镜板径向通孔所在水平面的上方,也位于镜板与推力瓦配合面的上方;在阻油环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螺旋沟槽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下端面;螺旋沟槽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
[0008]所述反螺旋沟槽的槽深,最小不小于2mm,最大不大于开槽处阻油环壁厚的一半。
[0009]所述反螺旋沟槽的槽宽为5mm~20mm。
[0010]反螺旋沟槽槽宽与反螺旋沟槽节距的比值为0.3~0.7。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带来的有益的技术效果表现在:
[0012]1、在阻油环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螺旋沟槽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下端面;螺旋沟槽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机组运行时,油的循环路径上各处油压与阻力不同,油内部存在涌动,尤其是转动部件甩出油的位置油的涌动最为剧烈。油在涌动的作用下会沿着阻油环内表面向上爬,同时这些油带有与转子旋转方向相同的切向速度;当这些油进入阻油环内侧的反螺旋沟槽后,油向上运动会受到沟槽上沿的阻挡,同时油在反螺旋沟槽中沿切向运动时油会被沟槽限制从而逐渐向下运动。这样,反螺旋沟槽很好地限制了油向上的涌动,削弱了油飞溅出油面的程度,减少了油雾生成的数量。
[0013]2、本申请提案的阻油环的下端面位于镜板径向通孔所在水平面的上方,自然也位于镜板与推力瓦配合面的上方。由于阻油环下端面高于镜板泵油孔上端,更是高于镜板与瓦的接触面,机组运行时,从镜板径向通孔泵出的油以及从镜板与推力瓦的分界面甩出的油均不会与阻油环发生直接撞击,油在流动路径上受到较小的阻力,便进入冷却器进行热交换。这样,有效抑制了油与静止部件撞击引起的涌动,畅通了油的循环路径,使油的冷却更加充分。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阻油环剖面图;
[0015]图2为本技术阻油环反螺旋沟槽正视图;
[0016]附图标记:1、阻油环,2、旋转部件与静止部件分界面3、静止油面,4、镜板,5、推力瓦,6、径向通孔,7、反螺旋沟槽,8、推力油冷却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详细的阐述。
[0018]实施例1
[0019]作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2,本实施例公开了:
[0020]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阻油环1的下端面位于镜板4径向通孔6所在
水平面的上方,也位于镜板4与推力瓦5配合面的上方;在阻油环1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7,反螺旋沟槽7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3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1下端面;反螺旋沟槽7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本实施例的阻油环1的下端面位于镜板4径向通孔6所在水平面的上方,自然也位于镜板4与推力瓦5配合面的上方。由于阻油环1下端面高于镜板泵径向通孔6上端,更是高于镜板4与推力瓦5的接触面,机组运行时,从镜板4径向通孔6泵出的油以及从镜板与推力瓦的分界面(即旋转部件与静止部件分界面2)甩出的油均不会与阻油环1发生直接撞击,油在流动路径上受到较小的阻力,便进入推力油冷却器8进行热交换。这样,有效抑制了油与静止部件撞击引起的涌动,畅通了油的循环路径,使油的冷却更加充分。此外,在阻油环1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7,反螺旋沟槽7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3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1下端面;反螺旋沟槽7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机组运行时,油的循环路径上各处油压与阻力不同,油内部存在涌动,尤其是转动部件甩出油的位置油的涌动最为剧烈。油在涌动的作用下会沿着阻油环内表面向上爬,同时这些油带有与转子旋转方向相同的切向速度;当这些油进入阻油环内侧的反螺旋沟槽后,油向上运动会受到沟槽上沿的阻挡,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反螺旋沟槽的阻油环结构,其特征在于:阻油环(1)的下端面位于镜板(4)径向通孔(6)所在水平面的上方,也位于镜板(4)与推力瓦(5)配合面的上方;在阻油环(1)内径侧加工有反螺旋沟槽(7),反螺旋沟槽(7)起始点位于静止油面(3)以上,终止点位于阻油环(1)下端面;反螺旋沟槽(7)的旋向与发电机转子旋转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反螺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昕朱琳琳施明星
申请(专利权)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