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器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管壳式换热器一般会在壳程内设置折流板来对换热管进行支撑加固,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一般采用弓形折流板,是管壳式换热器中对换热管起支撑作用的部件,现有的支撑折流板容易产生流动死角,传热面积无法被充分利用,因而出现壳程传热系数低、易结垢、流体阻力大的问题;并且当流体横向流过管束时,还可能使管子产生诱导振动,破坏管子及其与管板连接的可靠性;此外,现有管壳式换热器为提高管程的换热效果,一般采用内插入物强化传热管,如管内插入纽带、螺旋片、螺旋线圈等换热管,在增大管内传热系数的同时,管内流动阻力也增大,需要提供更多的动力;不适用于低雷诺数或高粘度流体的换热;容易结垢,传热效率在使用过程中随时间而逐渐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壳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0005]一种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形的壳体(100)、前封头(200)、后封头(300)、换热管(400)、管束支撑物、前管板(500)、后管板(600)、管程入口(210)、管程出口(310)、壳程入口(110)、壳程出口(120)和拉杆,所述壳体(100)的两端与前管板(500)和后管板(600)及前封头(200)和后封头(300)分别固定连接,所述管程入口(210)设置于前封头(200)远离壳体(100)的一端,所述管程出口(310)设置于后封头(300)远离壳体(100)的一端,所述壳程入口(110)设置于壳体(100)靠近后封头(300)一端的底部,所述壳程出口(120)设置于壳体(100)靠近前封头(200)一端的顶部,所述换热管(400)和管束支撑物设置于壳体(100)内,所述换热管(400)的轴线与所述壳体(100)的轴线平行,所述换热管(400)的两端分别与前管板(500)、后管板(600)连接,所述换热管(400)包括管体(410)和内插球件,所述内插球件包括沿管体(410)轴线呈等间距排列设置于管体(410)内的金属球体(420)、连接于每相邻两个金属球体(420)之间的金属杆(430),所述金属杆(430)与所述管体(410)同轴设置,所述金属球体(420)的球心设置于金属杆(430)的轴线上,所述金属球体(420)的直径小于管体(410)的内径,所述金属球体(420)与所述管体(410)相对固定设置,所述换热管(400)的数量为多条,所述管束支撑物是将一块整圆形板中间部分挖去一个圆,挖去圆的面积与剩下的圆环的面积相等,剩下的圆环为折流板A(700),所述折流板A(700)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德斌,陈沁阳,陈欣然,梁颖欣,朱远航,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