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芯和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2344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卷芯和电池,所述卷芯由第一隔膜、第一极片、第二隔膜、第二极片叠加卷绕形成,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第一极片与第二极片极性相反;第一隔膜位于卷芯的最内层,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均具有第一夹持段、平直段和第一贴合段;平直段与第一夹持段相连,位于第一夹持段之后且位于第一极片之前;第一贴合段为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的末端;第一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在第一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这样,在卷芯的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平直段处的基膜与卷针贴合,减小电池隔膜与卷针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抽芯现象,从而提高电池的良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良率。从而提高电池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卷芯和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卷芯和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锂电池是广泛使用的二次电池,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等构成,其中,隔膜是重要的组成成分,隔膜的主要作用是使电池的正、负极分隔开,防止两极接触而导致电池短路。
[0003]卷芯是电池未进行卷绕的半成品,在对卷芯进行卷绕的过程中,可能存在这样一种情况,电池隔膜与卷针之间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将卷芯从卷针上拔出时,卷针会将卷芯内圈带出,产生抽芯现象,容易导致卷绕工艺的良率不高,进而导致电池的良品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芯和电池,解决电池的良品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卷芯,所述卷芯由第一隔膜、第一极片、第二隔膜、第二极片叠加卷绕形成,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极性相反;
[0006]所述第一隔膜位于卷芯的最内层,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均具有第一夹持段、平直段和第一贴合段;
[0007]所述平直段与所述第一夹持段相连,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段之后且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之前;
[0008]所述第一贴合段为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的末端;
[0009]所述第一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
[0010]可选地,所述第二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一夹持段和所述第二隔膜的第一夹持段未涂覆涂层。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一贴合段和所述第二隔膜的第一贴合段未涂覆涂层。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夹持段和所述平直段的长度为卷针周长的正整数倍。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还具有第二贴合段,所述第二贴合段为所述第一隔膜在卷绕过程中与卷针贴合的部分;
[0015]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二贴合段未涂覆涂层。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和第二隔膜还包括涂覆段,所述第一隔膜的涂覆段为所述第一隔膜与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接触部分,所述第二隔膜的涂覆段为所述第二隔膜与所述第一极片或所述第二极片接触部分。
[0017]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的涂覆段和所述第二隔膜的涂覆段涂覆有涂层,所述涂层为陶瓷层或胶层。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的涂覆段的长度与第一极片最长料区的长度相同,所述第
二隔膜的涂覆段的长度与第二极片最长料区的长度相同。
[0019]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池,所述电池包括上述的卷芯。
[0020]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1]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这样,在卷芯的卷绕过程中,第一隔膜平直段处的基膜与卷针贴合,减小电池隔膜与卷针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抽芯现象,从而提高电池的良率。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卷芯的结构图。
[0024]附图标号说明:
[0025]第一夹持段a;平直段b;第二夹持段c;第一贴合段Q;卷针A;第一隔膜B1;第二隔膜B2;第一极片C;第二极片D;第二贴合段P。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卷芯的结构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卷芯由第一隔膜B1、第一极片C、第二隔膜B2、第二极片D叠加卷绕形成,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位于第一极片C和第二极片D之间,第一极片C与第二极片D极性相反;第一隔膜B1位于卷芯的最内层,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均具有第一夹持段a、平直段b和第一贴合段Q;平直段b与第一夹持段a相连,位于第一夹持段a之后且位于第一极片C之前;第一贴合段Q为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的末端;第一隔膜B1的平直段b未涂覆涂层。
[0028]如图1所示,第一隔膜B1位于卷芯的最内层,第一隔膜B1又称内层隔膜,如图1中的粗虚线表示内层隔膜;第二隔膜B2又称外层隔膜,如图1中的细虚线表示外层隔膜。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极片C称为负极片,如图1中的粗实线表示第一极片C;可以将第二极片D称为正极片,如图1中的细实线表示第二极片D。
[0029]如图所示,在制备卷芯时,卷针A夹住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的头部,带动隔膜转动,第一隔膜B1与卷针A相接触,第二隔膜B2叠放在第一隔膜B1外侧,不直接与卷针A接触。卷绕时卷针A会夹住两层隔膜的头部,将隔膜被卷针A夹住的部分定义为第一夹持段a。第一隔膜B1的第一夹持段a和第二隔膜B2的第一夹持段a叠在一起;将卷绕时隔膜第一次弯折前的部分定义为平直段b,平直段b位于第一夹持段a之后,第一隔膜B1的平直段b和第二隔膜B2的平直段b叠在一起。如图所示,第一隔膜B1的第二夹持段c与第二隔膜B2的第二夹持段c位于平直段b之后,第一隔膜B1的第二夹持段c和第二隔膜B2的第二夹持段c叠在一起。
[0030]卷针A带动隔膜转动半周后,负极压轮(未图示)压紧第一极片C,第一极片C由隔膜
带入,第一极片C位于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之间;又转动半周后,正极压轮压紧第一极片C,第一极片C顺着隔膜进入,由此第一极片C和第二极片D之间被隔膜隔开,卷绕前体动作完成,正、负极压轮收回,第一极片C和第二极片D随着隔膜转动,卷绕成卷芯,形成一层隔膜、一层负极片、一层隔膜、一层正极片的卷绕结构。
[0031]此外,也可以采用另一种卷绕工艺,卷针A夹住隔膜的夹持段转动半周后,同时入正极片和负极片,形成一层隔膜、一层正极片、一层隔膜、一层负极片的卷绕结构。
[0032]本实施例中,第一隔膜B1和第二隔膜B2,可以是由聚丙烯、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聚乙烯的复合物中的至少一种材料组成的基膜。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隔膜B1的平直段b未涂覆涂层,使得基膜与卷针A贴合,减小电池隔膜与卷针A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抽芯现象,从而提高电池的良率。
[0033]可选地,所述第二隔膜B2的平直段b未涂覆涂层。
[0034]本实施例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在第二隔膜B2的平直段b未涂覆涂层,这样,使得第二隔膜B2的平直段b的基材和与卷针A贴合,在卷绕过程中减小电池隔膜与卷针A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抽芯现象。
[0035]可选地,所述第一隔膜B1的第一夹持段a和所述第二隔膜B2的第一夹持段a未涂覆涂层。
[0036]本实施例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在第一隔膜B1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芯由第一隔膜、第一极片、第二隔膜、第二极片叠加卷绕形成,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所述第一极片与所述第二极片极性相反;所述第一隔膜位于卷芯的最内层,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均具有第一夹持段、平直段和第一贴合段;所述平直段与所述第一夹持段相连,位于所述第一夹持段之后且位于所述第一极片之前;所述第一贴合段为所述第一隔膜和所述第二隔膜的末端;所述第一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膜的平直段未涂覆涂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一夹持段和所述第二隔膜的第一夹持段未涂覆涂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膜的第一贴合段和所述第二隔膜的第一贴合段未涂覆涂层。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段和所述平直段的长度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李智慧李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冠宇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