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线束和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22070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09: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屏蔽线束,所述屏蔽线束包括:芯线、第一屏蔽层、第二屏蔽层、防护套和橡胶防护层。其中,所述芯线包括:第一分支芯线和第二分支芯线,所述第一分支芯线与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在第一交汇处交汇,并构成第三分支芯线。所述第一屏蔽层提供第一层电磁屏蔽防护,所述第二屏蔽层提供所述第二层电磁屏蔽防护。所述第一屏蔽层采用金属箔材料,所述第二屏蔽层采用金属化芳纶材料,这两种材料质量更轻,防护电磁屏蔽的效果更优越。所述防护套用于防护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所述橡胶防护层防护所述第一交汇处。进而提出一种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线束的制备方法。线束的制备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屏蔽线束和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航天电缆
,特别是涉及屏蔽线束和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飞机设备中,由于电子设备密集,这使得飞机内部设备的电磁环境复杂,如果未对连接电子设备的线束进行电磁防护,电子设备辐射的电磁波会影响线束传递数据的效率。同时,线束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尤其是传输大功率、高频信号时,也会辐射出大量电磁波,进而影响其它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
[0003]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因此需要在线束上设计抗电磁波的屏蔽层。目前飞机线束的屏蔽设计主要采用防波套技术,即将金属(通常为镀锡铜编织线)防波套穿在线束的主干和分支处,以达到抵抗外界电磁干扰和防止内部传输信号向外界辐射干扰的目的。
[0004]但是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金属防波套采用外穿方式,首先这使得屏蔽层的覆盖率不高,特别是在分支线的交汇处很难被金属防波套覆盖;其次,金属防波套材料通常为镀锡铜编织线,这又会使得屏蔽线束的质量增加,不利于飞机减重方面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线束的屏蔽层覆盖率不高以及质量重的问题,提供一种全覆盖且质量更轻的屏蔽线束,进而提出一种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
[0006]一种屏蔽线束,所述屏蔽线束包括:
[0007]芯线,所述芯线包括:第一分支芯线和第二分支芯线,所述第一分支芯线与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在第一交汇处交汇,并构成第三分支芯线;
[0008]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分别缠绕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箔;
[0009]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编织在所述第一屏蔽层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屏蔽层分别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化芳纶;
[0010]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屏蔽层;
[0011]橡胶防护层,所述橡胶防护层包覆在所述第一交汇处,并部分地包覆在所述防护套上。
[0012]上述屏蔽线束,通过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能够将所述芯线全部覆盖,其中所述第一屏蔽层采用金属箔材料,所述第二屏蔽层采用金属化芳纶,二者均能够较好地全覆盖地包覆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进而能够避免电磁波对所述芯线的干扰。所述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屏蔽层,一方面所述防护套可以较好地保护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避免因其裸露在外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撞击,刮擦,雨淋,腐蚀等。所述橡胶防护层安装在所述第一交汇处,因此
能够较好地

保护所述线束的分叉部位。同时,橡胶防护层部分地包覆在所述防护套上,这能够进一步地密封所述线束,进而使得线束能够更好地防御水汽等的侵蚀。另外,在屏蔽材料方面,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箔,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化芳纶,这两种材料相比传统的镀锡铜编织线而言,其质量更轻,其更加符合飞机对减重的要求。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套包括:第一防护套、第二防护套和第三防护套,所述第一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一分支芯线上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分支芯线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三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三分支芯线的第二屏蔽层。
[0014]由于所述防护套能够避免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裸露在外面,可以保护内部所述第一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屏蔽层免受潮气、腐蚀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护套为热缩管。所述热缩管具有较好地抗腐蚀等效果。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箔还能够为铝或铜与聚酰亚胺薄膜的复合薄膜。
[0017]当金属箔为铝或铜与聚酰亚胺薄膜的复合薄膜一方面能够提高抵抗电磁波的性能,同时这种复合膜还具有其它较好地物理性能。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还能够为金属化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金属化聚芳酯纤维或碳纤维。
[0019]金属化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金属化聚芳酯纤维或碳纤维这些材料能够较好地覆盖在所述第一屏蔽层上,同时这些材料还具有质量轻等优势。
[0020]一种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应用于上述所述的屏蔽线束中,所述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21]步骤1,将所述第一屏蔽层分别缠绕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
[0022]步骤2,在所述步骤1结束后,将所述第二屏蔽层再分别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所述第二屏蔽层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二分支芯线时超过所述第一交汇处;
[0023]步骤3,在所述步骤2结束后,将所述防护套分别包覆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
[0024]步骤4,在所述步骤3结束后,将所述橡胶防护层包覆在所述第一交汇处,并部分地包覆在所述防护套上。
[00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屏蔽层两次缠绕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1中,所述第一屏蔽层缠绕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时重叠面积率为25%至50%。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二屏蔽层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二分支芯线时超过所述第一交汇处15mm至25mm。
[00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步骤2中,在所述步骤2中,所述第二屏蔽层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时,编织角α为30
°
至60
°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线束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屏蔽线束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3为图2中第二屏蔽层缠绕后的效果图;
[0032]图4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33]10、芯线;110、第一分支芯线;120、第二分支芯线;130、第三分支芯线;20、第二屏蔽层;30、第三屏蔽层;40、防护套;410、第一防护套;420、第二防护套;430、第三防护套;50、橡胶防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5]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屏蔽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线束包括:芯线,所述芯线包括:第一分支芯线和第二分支芯线,所述第一分支芯线与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在第一交汇处交汇,并构成第三分支芯线;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分别缠绕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的外表面,所述第一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箔;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编织在所述第一屏蔽层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屏蔽层分别编织在所述第一分支芯线、所述第二分支芯线和所述第三分支芯线上,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为金属化芳纶;防护套,所述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屏蔽层;橡胶防护层,所述橡胶防护层包覆在所述第一交汇处,并部分地包覆在所述防护套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包括:第一防护套、第二防护套和第三防护套,所述第一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一分支芯线上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二分支芯线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三防护套包覆于所述第三分支芯线的第二屏蔽层。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套为热缩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箔还能够为铝或铜与聚酰亚胺薄膜的复合薄膜。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屏蔽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屏蔽层的材料还能够为金属化聚对苯撑苯并二噁唑纤维、金属化聚芳酯纤维或碳纤维。6.一种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屏蔽线束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线束的制备方法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骅朱忠仁付磊刘昱岐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金信诺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