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功率密度水冷双向充电机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调车机车的电力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功率密度水冷双向充电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重型混合动力调车机车以动力蓄电池作为主动力源,柴油机辅助充电,是未来混合动力、电
‑
电调车、救援车以及隧道工程车的重要平台。充电机作为为动力蓄电池提供电源的电能变换装置,是混动机车中十分重要的部件,一般安装于蓄电池上方,通过快插电缆连接,用于实现向动力蓄电池充电和由动力蓄电池向整车放电的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存在着如下缺陷:
①
现有水冷充电机的冷却设计仅对功率器件IGBT采用水冷却方案,其他发热部件采用内部循环风自然散热,由于仅对功率器件IGBT采用水冷却的方案,其他发热部件只依靠内部循环风散热,其冷却效果差,在柜体密封、功率密度较大的条件下,内部循环风并不能将主要发热器件的热量散发,长期工作条件下,其他主要散热部件,如电抗器等部件的热量会在密闭的箱体空间内聚集,从而使箱体内部温度较高。充电机装置在长期的高温状态下工作,会影响柜内器件的寿命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功率密度水冷双向充电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柜体(1)和盖板,所述柜体(1)通过不锈钢板A(10)划分为非屏蔽区Ⅰ和屏蔽区Ⅱ,所述非屏蔽区Ⅰ位于柜体(1)的左边部分,所述屏蔽区Ⅱ位于柜体(1)的右边部分,所述非屏蔽区Ⅰ和屏蔽区Ⅱ之间的不锈钢板A(10)上还设置有两个EMI滤波器(9),分别为EMI1和EMI2;所述非屏蔽区Ⅰ通过不锈钢板B(11)划分为充电回路区域和控制区域,所述充电回路区域内设置有预充电回路单元(2),所述控制区域内设置有控制单元(3);所述预充电回路单元(2)包括主接触器、预充电接触器、预充电电阻、熔断器;所述控制单元(3)为TCU装置;所述充电回路区域的左侧柜体板上设有直流电输入口X1与X2、直流电输出口X3与X4以及控制接口(14),所述直流电输出口X3与X4用于连接蓄电池;所述控制区域左侧柜体板上设置有以太网接口(15);所述屏蔽区Ⅱ内设置有集成水冷电抗器单元(4)、集成电容单元(5)、功率模块单元(6)、冷却回路单元(7),所述集成水冷电抗器单元(4)位于集成电容单元(5)和功率模块单元(6)的左侧;所述冷却回路单元(7)包括两路水冷管路,其中一路水冷管路通过水冷基板对功率模块单元(6)实施散热,另外一路水冷管路通过内置水冷管路对集成式电抗器单元(4)实施散热;所述冷却回路单元(7)的右侧柜体板上还设置有入水口(12)和出水口(13);所述集成水冷电抗器单元(4)集成了输入直流电抗器DCL1与输出直流滤波电抗器DCL2,所述内置水冷管路贴近环绕在集成电抗器单元(4)的铁心位置;所述输入直流电抗器DCL1与输出直流滤波电抗器DCL2及内置水冷管路均封装于金属箱体内,所述金属箱体密封、且外部预留有电气接口及水冷管路接口;所述电气接口及水冷管路接口的布置采用水电分离、高低压分离的方式;所述集成电容单元(5)为环氧树脂浇筑为一体的干式无壳电容器,所述集成电容单元(5)内集成了两个输入侧电容DFC1、DFC2以及输出侧电容DFC3,输入侧电容DFC1、DFC2串联,所述集成电容单元(5)外部也预留有电气接口;所述功率模块单元(6)集成了功率元件IGBT1、IGBT2、 IGBT3、IGBT4、RD1、RD2、RD3、且各个元件对应与集成水冷电抗器单元(4)以及集成电容单元(5)中的各个元件对应分别连接;所述集成水冷电抗器单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超,尚前博,胡明庆,李竹可,朱云鹏,李晓莉,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