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1045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操作实现充电器外壳成形,自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自动接住充电器外壳,自动注入液态塑料,为接料提供缓冲和方便统一收集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器外壳成形装置。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包括有:底座,底座上部一侧连接有支撑架;成形组件,支撑架上设有成形组件;进料组件,成形组件上设有进料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凸模带动成形充电器外壳向上移动,同时带动压板向上移动,与第一连杆配合,使得推杆向下移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达到自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的效果,节省人力,避免使用者受伤。避免使用者受伤。避免使用者受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成形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倡导节能环保的当今时代,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取代传统的燃烧汽油和柴油等来提供驱车动力,新能源汽车是通过电能来驱动汽车运行的,低耗环保,因此为了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需要事先利用充电器外壳为其充电。
[0003]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器外壳制作成形技术,是通过注入液态塑料后,利用凸模和凹模,将塑料按压成形为充电器外壳,然而充电器外壳成形后会粘在凸模上,需要手动剥离,其次充电器外壳掉落后将掉落在地,可能损坏充电器外壳,同时需要手动注入液态塑料,耗费人力,效率低下,充电器外壳掉落时直接砸下,将会损坏也不便收集。
[0004]因此,需要研发一种简单操作实现充电器外壳成形,自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自动接住充电器外壳,自动注入液态塑料,为接料提供缓冲和方便统一收集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器外壳成形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手动剥离成形充电器外壳,充电器外壳直接掉落,容易损坏,并不便收集,手动上料,效率低下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单操作实现充电器外壳成形,自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自动接住充电器外壳,自动注入液态塑料,为接料提供缓冲和方便统一收集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器外壳成形装置。
[0006]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包括有:底座,底座上部一侧连接有支撑架;成形组件,支撑架上设有成形组件;进料组件,成形组件上设有进料组件。
[0007]进一步说明,成形组件包括有:凹模,支撑架中部两侧之间连接有凹模;气缸,支撑架上部两侧均安装有气缸;凸模,气缸活塞杆下侧之间连接有凸模;第一导向杆,凹模上部两侧均对称连接有第一导向杆,第一导向杆与凸模滑动式连接;第一弹簧,凸模与凹模之间两侧均对称连接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套在第一导向杆上。
[0008]进一步说明,进料组件包括有:储料框,凹模一侧连接有储料框;加热管,储料框下部连接有加热管;进料管,储料框下部与凹模一侧之间连接有进料管;活塞套,凹模下部一侧连接活塞套;第一活塞杆,活塞套中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塞杆;压杆,第一活塞杆下侧连接有压杆;第二弹簧,压杆与活塞套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套在第一活塞杆上。
[0009]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脱离组件,脱离组件包括有:第二导向杆,凸模上部两侧均连接有第二导向杆;压板,第二导向杆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压板;第三弹簧,压板与凸模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三弹簧,第三弹簧套在第二导向杆上;推杆,压板下部两侧均连接有推杆,推杆与凸模滑动式连接;第一连杆,支撑架上侧中部对称连接有第一连杆,第一连杆与压板相互配合。
[0010]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接料组件,接料组件包括有:支撑杆,底座上部一侧对称连
接有支撑杆;第三导向杆,支撑杆上部一侧与凹模之间均连接有第三导向杆;第一楔形块,第三导向杆上均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楔形块,第一楔形块与凸模相互配合;第四弹簧,第一楔形块一侧与凹模之间均连接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套在第三导向杆上;支撑板,第一楔形块下部之间连接有支撑板;出料板,支撑板上部连接有出料板。
[0011]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定时按压组件,定时按压组件包括有:第四导向杆,凸模两侧均滑动式连接有第四导向杆;第二连杆,第四导向杆一侧均连接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压杆相互配合;第五弹簧,第二连杆与凸模之间均连接有第五弹簧,第五弹簧套在第四导向杆上;第二楔形块,凹模两侧均连接有第二楔形块;凸块,第二连杆上部一侧均连接有凸块,凸块与第二楔形块相互配合。
[0012]进一步说明,还包括有收集组件,收集组件设置在底座上部一侧。
[0013]进一步说明,收集组件包括有:收集框,底座上部一侧连接有收集框;放置板,收集框内部滑动式连接有放置板;第六弹簧,放置板与收集框内部下侧之间对称连接有第六弹簧;推块,放置板一侧中间连接有推块。
[0014]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凸模带动成形充电器外壳向上移动,同时带动压板向上移动,与第一连杆配合,使得推杆向下移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达到自动推动充电器外壳脱离凸模的效果,节省人力,避免使用者受伤。
[0015]2、本专利技术通过凸模向下移动,推动出料板向左移动,凸模带动成形充电器外壳向上移动,出料板复位向右移动,接住脱落的充电器外壳,达到方便接住成形充电器外壳的效果。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凸模带动第二连杆向下移动,推动压杆向下移动,活塞套内吸入液态塑料,第二连杆将带动凸块向下移动,配合第二楔形块,推动第二连杆向后移动远离压杆,压杆复位,液态塑料推出至凹模凹陷处,达到自动注入液态塑料的效果,提高充电器外壳成形效率。
[0017]4、本专利技术通过充电器外壳掉落至放置板上,压缩第六弹簧,充电器外壳积累至一定量后,推动放置板向上移动,取下充电器外壳,达到为接料提供缓冲并方便统一充电器外壳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专利技术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6]附图中的标记:1:底座,2:支撑架,3:成形组件,31:凹模,32:气缸,33:第一导向杆,34:凸模,35:第一弹簧,4:进料组件,41:储料框,42:加热管,43:进料管,44:活塞套,45:第一活塞杆,46:压杆,47:第二弹簧,5:脱离组件,51:第二导向杆,52:压板,53:推杆,54:第
三弹簧,55:第一连杆,6:接料组件,61:支撑杆,62:第三导向杆,63:第一楔形块,64:支撑板,65:出料板,66:第四弹簧,7:定时按压组件,71:第四导向杆,72:第二连杆,73:第五弹簧,74:第二楔形块,75:凸块,8:收集组件,81:收集框,82:第六弹簧,83:放置板,84:推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现在将参照附图在下文中更全面地描述本专利技术,在附图中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当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然而,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所阐述的实施方式;而是为了透彻性和完整性而提供这些实施方式,并且这些实施方式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充分地传达给技术人员。
[0028]实施例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有底座1、支撑架2、成形组件3和进料组件4,底座1上部后侧连接有支撑架2,支撑架2上设有成形组件3,成形组件3上设有进料组件4。
[0029]成形组件3包括有凹模31、气缸32、第一导向杆33、凸模34和第一弹簧35,支撑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有:底座(1),底座(1)上部一侧连接有支撑架(2);成形组件(3),支撑架(2)上设有成形组件(3);进料组件(4),成形组件(3)上设有进料组件(4)。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其特征是,成形组件(3)包括有:凹模(31),支撑架(2)中部两侧之间连接有凹模(31);气缸(32),支撑架(2)上部两侧均安装有气缸(32);凸模(34),气缸(32)活塞杆下侧之间连接有凸模(34);第一导向杆(33),凹模(31)上部两侧均对称连接有第一导向杆(33),第一导向杆(33)与凸模(34)滑动式连接;第一弹簧(35),凸模(34)与凹模(31)之间两侧均对称连接有第一弹簧(35),第一弹簧(35)套在第一导向杆(33)上。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其特征是,进料组件(4)包括有:储料框(41),凹模(31)一侧连接有储料框(41);加热管(42),储料框(41)下部连接有加热管(42);进料管(43),储料框(41)下部与凹模(31)一侧之间连接有进料管(43);活塞套(44),凹模(31)下部一侧连接活塞套(44);第一活塞杆(45),活塞套(44)中部滑动式连接有第一活塞杆(45);压杆(46),第一活塞杆(45)下侧连接有压杆(46);第二弹簧(47),压杆(46)与活塞套(44)之间连接有第二弹簧(47),第二弹簧(47)套在第一活塞杆(45)上。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器成形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有脱离组件(5),脱离组件(5)包括有:第二导向杆(51),凸模(34)上部两侧均连接有第二导向杆(51);压板(52),第二导向杆(51)之间滑动式连接有压板(52);第三弹簧(54),压板(52)与凸模(34)之间连接有两根第三弹簧(54),第三弹簧(54)套在第二导向杆(51)上;推杆(53),压板(52)下部两侧均连接有推杆(53),推杆(53)与凸模(34)滑动式连接;第一连杆(55),支撑架(2)上侧中部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方徐晓宇邱志卓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