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939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包括锂电池,以及用于放置锂电池的底座,锂电池上端部沿电池主体侧壁向外延伸设置有两个把手,两个把手分别设置在电池主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把手底面设有凹槽,凹槽内嵌设有导体,导体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底座包括腔体、接线端子,以及平台;平台朝向把手一侧的壁面上设有槽体,所述槽体用于放置固定导体柱,当导体柱放在槽体内时,所述导体柱上端部置于槽体外,且导体柱上端部与把手的凹槽相对应。凹槽与底座的卡合,使得导体与导体柱形成连接,进而使电路连通,通过底座的接线端子向外部设备供电。当需要更换电池时,仅需通过把手将电池带离底座,凹槽与导体柱断开连接,实现电路的快速断开。电路的快速断开。电路的快速断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锂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随着锂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锂电池被广泛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以及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目前锂电池已逐步向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等领域拓展。当锂电池应用在汽车或者其他大型机械设备为其提供电源时,需要将其安装在汽车内部或者机械设备内部,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电源供给。一般情况下,电池在汽车内部/机械设备内安装或拆卸时,需要依靠辅助工具对其进行拆卸才能完成电池的更换,这使得电池的拆卸或安装的繁琐操作给维护检修工作带来不便。
[0003]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亟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且能快速实现锂电池拆装的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包括锂电池和底座;通过在锂电池柱体上延伸设置有把手,且把手设有带有导体的凹槽,使锂电池置于底座时,凹槽与底座的导体柱卡合,同时底座平台对把手形成支撑。凹槽与底座的卡合,使得导体与导体柱形成连接,进而使电路连通,通过底座的接线端子向外部设备供电。当需要更换电池时,仅需通过把手将电池带离底座,凹槽与导体柱断开连接,实现电路的快速断开,无需借助辅助工具来拆卸电池与外部设备的连接。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包括锂电池,以及用于放置锂电池的底座,所述锂电池上端部沿电池主体侧壁向外延伸设置有两个把手,两个把手分别设置在电池主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为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
[0007]所述把手底面设有沿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凹槽内嵌设有导体;其中,第一把手凹槽内的导体为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电池主体的正极连接;第二把手凹槽内的导体为第二导体,第二导体与电池主体的负极连接;
[0008]所述底座包括用于放置电池的腔体、两个接线端子,以及两个用于搁置把手的平台;所述平台朝向把手一侧的壁面上设有沿表面向下凹陷的槽体,所述槽体用于放置固定导体柱,当导体柱放在槽体内时,所述导体柱上端部置于槽体外,且导体柱上端部与把手的凹槽相对应;当所述锂电池置于底座腔体内时,所述导体柱上端部进入把手凹槽内,导体柱与凹槽卡合连接,以使导体柱与导体形成连接,且所述把手搁置在平台端面上,平台对把手形成支撑;其中,与第一导体形成连接的导体柱为第一导体柱,与第二导体形成连接的导体柱为第二导体柱;
[0009]所述平台侧壁上设有连通至槽体的通道,所述接线端子通过通道与槽体内的导体柱形成连接,其中,与第一导体柱连接的接线端子为正极接线端,与第二导体柱连接的接线端子为负极接线端;所述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向外部设备供电。
[0010]具体的,电池组件包括锂电池和底座,锂电池的把手通过搁置在底座平台上,使把手凹槽内的导体与底座上的导体柱接通,进而使底座上的接线端子带电,为外部设备供电;底座可以放置在汽车后备箱内,或者其他需要充电的机械设备,或者其他需要使用电池的车间;底座上的接线端子作为与外部设备连接的供电端;而在电池主体上设有两个把手,用于用户在使用时通过把手带动电池移动;把手底面设置凹槽,且凹槽内设有导体;当用户通过把手拎动电池放置在底座时,把手的凹槽对准导体柱,使凹槽内的导体与导体柱连接,此时把手搁置在底座平台上得到支撑,且外部设备获电。如果要对电池进行拆卸、更换或检修,无需借助辅助工具去拆卸正负极的接线,仅需拉起把手,带动把手的凹槽与导体柱分离,进而将电池拆卸更换,实现快速地拆卸更换电池。
[0011]以上的,所述接线端子包括连接端和杆体;所述杆体进入通道内与导体柱接触连接;连接端置于底座外部,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0012]具体的,接线端子包括连接端和杆体,连接端放在底座外部,作为外部设备的接线口,而杆体部分在通道内与导体柱接通,使电池的电流由导体柱传导至杆体,进而传导至连接端,给外部设备提供电源。
[0013]以上的,所述把手还设有过线槽,所述凹槽内开设有连通至过线槽的小孔,其中,导体一端通过小孔插入过线槽内,并通过导线与电池主体的正极/负极连接,导体另一端置于凹槽内。
[0014]具体的,通过在把手内设置过线槽,使得连接电池正极/负极的导线能够通过过线槽,进而与凹槽内的导体连接。导体一端穿过小孔进入过线槽,可以与导线连接,另一端置于凹槽内用于与导体柱连接。导体将小孔插入封闭,保证了导线在过线槽内与导体连接,使导线不会进入凹槽,避免发生短路,保证使用的安全性。
[0015]以上的,所述导体柱包括柱体和壳体,其中,壳体包覆在柱体周侧,壳体与主体之间保留有活动空间;柱体底部设有弹簧,柱体上端部裸露在壳体外;当凹槽内的导体与导体柱形成连接时,导体柱的柱体受压力向下压缩弹簧,使柱体在壳体内伸缩运动。
[0016]具体的,导体柱设有柱体和壳体,柱体在壳体内部,且柱体上端部裸露在壳体外。通过在柱体底部设置弹簧,可以使得柱体在受压情况下压住弹簧,在弹簧的弹力下复位,进而在壳体内实现伸缩运动。该结构的设计,可以保证导体柱可以适应不同深度的凹槽,当凹槽的深度较小时,可以压住导体柱的柱体向下运动,保证把手可以顺利地搁置在平台上得到支撑;当凹槽的深度较大时,则导体柱的柱体向下运动的幅度变小,类似于伸缩杆。导体柱的结构设计,增强了底座使用的灵活性,可以与具有不同深度的凹槽配合,增强了实用性。
[0017]优选的,壳体的开口直径小于壳体的直径,壳体开口包覆柱体且与柱体接触连接;所述壳体与接线端子连接。
[0018]具体的,壳体开口包覆柱体,可以使导体柱整体的美观性变强。而壳体与柱体接触连接,可以保证电流从柱体接收后传导至壳体,并输出给接线端子。
[0019]优选的,所述柱体的长度大于壳体的长度。
[0020]具体的,当柱体被最大限度的下压后,弹簧受最大限制的压缩,需要保证柱体上端部仍存在可以与凹槽接触连接的部分,因此,柱体的长度最好大于壳体的长度。
[0021]以上的,所述把手宽度大于平台宽度,当所述把手搁置在平台上时,把手侧壁相对平台边缘向外凸出,形成手持部。
[0022]具体的,把手宽度大于平台宽度的设置,可以保证把手具有可以让用户施力或握住的手持部,方便用户从底座上拎起电池。
[0023]优选的,所述手持部设置为向上延伸翘起。
[0024]具体的,向上延伸翘起的手持部,其结构设计更符合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方便用户更好地提起电池。
[0025]优选的,所述手持部底面设有沿表面向内凹陷的指纹槽。
[0026]具体的,指纹槽的设计,当用户握住手持部时,指纹槽可以与用户手指凸起的部分配合,使用户更好地施力。
[00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更换的锂电池组件,包括锂电池,以及用于放置锂电池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锂电池上端部沿电池主体侧壁向外延伸设置有两个把手,两个把手分别设置在电池主体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分别为第一把手与第二把手;所述把手底面设有沿表面向内凹陷的凹槽,凹槽内嵌设有导体;其中,第一把手凹槽内的导体为第一导体,所述第一导体与电池主体的正极连接;第二把手凹槽内的导体为第二导体,第二导体与电池主体的负极连接;所述底座包括用于放置电池的腔体、两个接线端子,以及两个用于搁置把手的平台;所述平台朝向把手一侧的壁面上设有沿表面向下凹陷的槽体,所述槽体用于放置固定导体柱,当导体柱放在槽体内时,所述导体柱上端部置于槽体外,且导体柱上端部与把手的凹槽相对应;当所述锂电池置于底座腔体内时,所述导体柱上端部进入把手凹槽内,导体柱与凹槽卡合连接,以使导体柱与导体形成连接,且所述把手搁置在平台端面上,平台对把手形成支撑;其中,与第一导体形成连接的导体柱为第一导体柱,与第二导体形成连接的导体柱为第二导体柱;所述平台侧壁上设有连通至槽体的通道,所述接线端子通过通道与槽体内的导体柱形成连接,其中,与第一导体柱连接的接线端子为正极接线端,与第二导体柱连接的接线端子为负极接线端;所述正极接线端、负极接线端用于与外部设备连接,向外部设备供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子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裕锋文军兵廖飞旺谢炽辉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耀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