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萌专利>正文

一种废水净化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9154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水净化塔,包括预处理罐和脱碳增氧塔两个部分;其中,所述预处理罐包括预处理进水口和其内部的生化球,且通过泵和输水管道与脱碳增氧塔相连接;所述脱碳增氧塔包括引风机、风筒、喷淋脱碳模块、微生物处理模块和百叶窗,所述引风机安装在脱碳增氧塔的顶部的风筒上,风筒下方设置有喷淋脱碳模块和微生物处理模块,所述百叶窗设置在脱碳增氧塔底部的两侧;所述脱碳增氧塔底部设有蓄水盘,所述蓄水盘的一侧设有排水口,蓄水盘的底部设有排污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集脱碳、增氧和微生物反应等技术于一体,保证了水质的净化效果。保证了水质的净化效果。保证了水质的净化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废水净化塔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废水净化塔。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土地资源,淡水资源,可利用无污染的农业资源越来越少,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关注。鱼菜共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实现水产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是未来可持续循环型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更是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最有效的方法。因此,水体的净化成为鱼菜共生系统安全运行的关键所在。
[0003]在高密度养鱼的工厂化鱼菜共生系统中,由于养鱼密度的增加,未被食用的饵料、鱼类的排泄物也逐渐积累,并且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有机物发生分解反应,造成水体中的氨氮及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严重污染了水质,直接威胁着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当前鱼菜共生系统中用的能够降低水体氨氮、二氧化碳含量的设备,如专利号为ZL201410655816.8的《二氧化碳脱气塔结构》、专利号为ZL201820547944.4的《一种生物有机废气滴滤塔》、专利号为ZL201320241137.7的《景观鱼池过滤设备》、专利号为ZL201822011953.4的《一种生物过滤器》等,虽然能够起到脱除二氧化碳,降低氨氮的作用,但这些设备的集成程度低,功能单一,在系统实际运用中占地面积大,不利于鱼菜共生大棚内部空间的有效利用,同时又增加了投资成本。因此,结合实际需求设计一种既能降低水体氨氮、脱除二氧化碳,又能起到增氧作用,适用于鱼菜共生系统的高效的废水净化装置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水净化塔,具有脱碳增氧、生化净水等功能优势。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废水净化塔,包括预处理罐和脱碳增氧塔两个部分;其中,所述预处理罐包括预处理进水口和其内部的生化球,且通过泵和输水管道与脱碳增氧塔相连接;所述脱碳增氧塔包括引风机、风筒、喷淋脱碳模块、微生物处理模块和百叶窗,所述引风机安装在脱碳增氧塔的顶部的风筒上,风筒下方设置有喷淋脱碳模块和微生物处理模块,所述百叶窗设置在脱碳增氧塔底部的两侧;所述脱碳增氧塔底部设有蓄水盘,所述蓄水盘的一侧设有排水口,蓄水盘的底部设有排污口。
[0006]进一步,所述生化球包括土壤杆菌、肠球菌和乳酸杆菌,用于将废水中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
[0007]进一步,所述喷淋脱碳模块包括安装在塔体内的喷头和喷头下方的脱碳蜂窝填料,所述喷头与输水管道相连,呈阵列状排布在脱碳蜂窝填料上方。
[0008]进一步,所述喷淋脱碳模块和微生物处理模块之间设有网架。
[0009]进一步,所述微生物处理模块悬挂在网架下方,由好氧和兼氧微生物进行培菌后的辫带式生物填料组成。
[0010]进一步,所述好氧和兼氧微生物包括硝化细菌、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用于将废水中含有的氨氮代谢为硝酸盐,同时分解残饵、粪便中其他微生物不易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多聚糖以及碳水化合物。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将脱碳、增氧、生化等功能集于一体,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水体净化效果明显。
[0013]2、本技术中脱碳增氧塔的塔体采用纤维增强复合塑料制成,并在耐腐蚀、耐候胶衣层的表面进行防霉、防水无害化处理,避免了净化塔在长期高湿环境下运行过程中塔体内壁长藻的弊端,同时处理后的水体中不含毒素,不会对养鱼、种菜产生危害。
[0014]3、本技术改变了生物填料长期浸泡在水中的传统生化模式。将生物填料悬挂于空气中,在废水滴流经过时,加大了填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了载氧量,有助于促进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提高了生化效果。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一种废水净化塔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一种废水净化塔网架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

预处理罐、2

预处理进水口、3

生化球、4

泵、5

输水管道、6

脱碳增氧塔、7

引风机、8

风筒、9

喷头、10

脱碳蜂窝填料、11

网架、12

辫带式生物绳填料、13

百叶、14

空气、15

蓄水盘、16

多孔悬浮生化球、17

排水口、18

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19]如图1所示,一种废水净化塔包括预处理罐2和脱碳增氧塔6两个部分;其中,预处理罐1上设有预处理进水口2,内部设置有生化球3,该生化球3上附着有土壤杆菌、肠球菌、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当废水从预处理进水口2流入预处理罐1内,在生化球上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废水中的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分解,以及将不易被分解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减轻了后续的微生物生化处理的负担。处理后的废水在泵4的抽吸作用下,经输水管道5送至脱碳增氧塔6中。
[0020]本技术中的脱碳增氧塔6内从上到下依次分布有引风机7、风筒8、喷淋脱碳模块、微生物处理模块和塔体下方的百叶窗13;其中,所述喷淋脱碳模块由喷头9和脱碳蜂窝填料10组成;喷头9呈阵列排布在脱碳增氧塔6内横向的输水管道5上,从预处理罐2中流出的废水由喷头9均匀喷淋在脱碳蜂窝填料10上,并结成一层薄薄的水膜,水膜在张力的作用下增大了废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引风机7的抽吸作用下,空气14由百叶窗13进入塔内,并由下而上流动,强大的抽吸力使得水膜被空气切割而破裂,水膜中携带的二氧化碳逸出,并从塔体顶部的风筒8排出;由于空气14在上升的过程中携带了氧气,因此在脱除多余二氧化碳的同时又增加了水中的载氧量。
[0021]经脱碳增氧处理后的废水滴流而下,流经微生物处理模块;本技术中的微生物处理模块安装在网架11下方,如图2所示,由辫带式生物绳填料12组成;辫带式生物绳填
料12经过硝化细菌、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耗氧和兼氧微生物进行培菌,当含有氨氮的废水流经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可将氨氮代谢为亚硝酸盐,并将亚硝酸盐进一步代谢为硝酸盐,同时还能进一步分解残饵、粪便中其他微生物不易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多聚糖以及碳水化合物。从百叶窗13进入的空气14在上升的过程中,也为辫带式生物绳填料12上的微生物提供了氧气,有助于提高微生物的活性。辫带式生物绳填料12具有表面积大、挂膜效果好、菌种富集度高的优势,可以提高氧的转移速率和利用效率;在引风机与百叶窗的协同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废水净化塔,包括预处理罐和脱碳增氧塔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处理罐包括预处理进水口和其内部的生化球,且通过泵和输水管道与脱碳增氧塔相连接;所述脱碳增氧塔包括引风机、风筒、喷淋脱碳模块、微生物处理模块和百叶窗,所述引风机安装在脱碳增氧塔的顶部的风筒上,风筒下方设置有喷淋脱碳模块和微生物处理模块,所述百叶窗设置在脱碳增氧塔底部的两侧;所述脱碳增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萌张宪坤潘春宝张凯王硕
申请(专利权)人:王萌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