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8737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4 10: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夯土结构层、碎石层、引水渠本体由外向内顺序布置,引水渠本体包括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支撑凸起,内层结构体固结在外层结构体的内侧,支撑凸起沿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的腰部均匀排列布置,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通过支撑凸起彼此支撑固结,相邻两组支撑凸起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支路,内层结构体底部、外层结构体底部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主路,引水支路、引水主路相连通;外层结构体底部上均匀布设有出水管路且出水管路的顶端与所述引水主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保证引水渠本体整体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引流水体外渗的有益效果。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引流水体外渗的有益效果。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引流水体外渗的有益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引水防渗
,具体的说是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水资源缺乏的大背景下,开展生产工作和由于生活需求作为前提,需要通过河道工程引流河道中的水体,通过修筑引水渠以实现河道水体的引用。但是引水渠的修建过程中,很难全面考虑到引水渠整体的稳定性以及防渗功能,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保证引水渠本体整体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引流水体外渗的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保证引水渠本体整体稳定性同时能够避免引流水体外渗的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
[0004]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包括夯土结构层、碎石层、引水渠本体,所述夯土结构层、碎石层、引水渠本体由外向内顺序布置,所述夯土结构层、碎石层、引水渠本体均呈倒梯形结构,所述引水渠本体包括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支撑凸起,所述内层结构体固结在所述外层结构体的内侧且均呈倒梯形结构,所述支撑凸起沿所述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的腰部均匀排列布置,所述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通过所述支撑凸起彼此支撑固结,相邻两组支撑凸起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支路,所述内层结构体底部、外层结构体底部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主路,所述引水支路、引水主路相连通;所述外层结构体底部上均匀布设有出水管路且所述出水管路的顶端与所述引水主路相连通。
[0005]所述引水渠本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统一浇注而成,所述出水管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
[0006]相邻两组出水管路的设置间距为20~50m,所述引水支路、引水主路至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的间距为5~15cm。
[0007]所述外层结构体的内外侧面上包覆有隔水层。
[0008]各组所述出水管的底端连通至地下水处。
[0009]各组所述出水管的底端汇集在集水槽中并通过抽水泵连通至所述内层结构的上表面。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夯土层、碎石层的布置能够保证引水渠本体修筑的稳定性,并且引水渠本体的内层结构体、外层结构体的布置结构形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引水渠本体的稳定性;由于引水渠本体的内层结构体在长时间引水过程中会有水体外渗至外层结构体内,外渗的水体沿引水支路聚集在引水主路内,进而通过均匀设置在引水主路上的出水管将其排出,避免外层结构体中长时间积聚水体造成外层结构体的渗水现象。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技术中安装出水管位置处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夯土结构层、2碎石层、3内层结构体、4外层结构体、5支撑凸起、6引水支路、7引水主路、8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5]请参阅图1

2,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包括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由外向内顺序布置,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均呈倒梯形结构,引水渠本体包括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支撑凸起5,内层结构体3固结在外层结构体4的内侧且均呈倒梯形结构,支撑凸起5沿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的腰部均匀排列布置,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通过支撑凸起5彼此支撑固结,相邻两组支撑凸起5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支路6,内层结构体3底部、外层结构体4底部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主路7,引水支路6、引水主路7相连通;外层结构体4底部上均匀布设有出水管8路且出水管8路的顶端与引水主路7相连通。
[0016]本技术中,引水渠本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统一浇注而成,出水管8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保证引水渠整体的水密性和稳定性;
[0017]相邻两组出水管8路的设置间距为20~50m,方便将引水主路7中收集的由内层结构体3漏下的水体统一收集在各组出水管8中,引水支路6、引水主路7至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的间距为5~15cm,保证将引水支路6中收集的由内层结构体3漏下的水体统一收集在引水主路7中;
[0018]外层结构体4的内外侧面上包覆有隔水层,避免由内层结构体3渗透漏在外层结构体4上的水体进一步的外渗;
[0019]各组出水管8的底端连通至地下水处;各组出水管8的底端汇集在集水槽中并通过抽水泵连通至内层结构的上表面,实现将引水主路7中收集的外渗水体进行处理,避免外层结构体4中长时间积聚水体造成外层结构体4的渗水现象。
[0020]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引水渠本体的与河道相连通,将河道中的水体引入引水渠本体的内层结构体3的内侧流动并引流,由于引水渠本体的内层结构体3在长时间引水过程中会有水体外渗至外层结构体4内,外渗的水体沿引水支路6聚集在引水主路7内,进而通过均匀设置在引水主路7上的出水管8将其排出,避免外层结构体4中长时间积聚水体造成外层结构体4 的渗水现象;
[0021]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引水渠本体所引流河道的水体质量确定出水管8底端的联通位置,当河道水质符合地下水体质量时将出水管8连通至地下水处,当河道中水体质量较低时,通过将各组出水管8中的水体聚集并回流加压输送至内层结构的上表面。
[0022]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
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河道工程引水渠防渗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所述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由外向内顺序布置,所述夯土结构层(1)、碎石层(2)、引水渠本体均呈倒梯形结构,所述引水渠本体包括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支撑凸起(5),所述内层结构体(3)固结在所述外层结构体(4)的内侧且均呈倒梯形结构,所述支撑凸起(5)沿所述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的腰部均匀排列布置,所述内层结构体(3)、外层结构体(4)通过所述支撑凸起(5)彼此支撑固结,相邻两组支撑凸起(5)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支路(6),所述内层结构体(3)底部、外层结构体(4)底部之间的空隙构成引水主路(7),所述引水支路(6)、引水主路(7)相连通;所述外层结构体(4)底部上均匀布设有出水管(8)路且所述出水管(8)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雪斌张志冰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嘉源易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