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堵器及封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18071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2: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封堵器,用于封堵脉管系统中的缺损,所述封堵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所述第一封堵盘包括第一支撑骨架,所述第一支撑骨架包括沿所述第一封堵盘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所述若干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穿插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设置封堵器的封堵系统。供一种设置封堵器的封堵系统。供一种设置封堵器的封堵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封堵器及封堵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封堵人体内缺损的封堵器及封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卵圆孔是房间隔在胎儿时期脐静脉血液自右心房流入左心房维持胎儿血液循环的生理通道,在其出生后,卵圆孔瓣随着肺循环形成而自动闭合,约25%的婴儿出生后1岁左右出现纤维素附着而永久性封闭,如果3岁后仍保持潜在的心房间通道则称为卵圆孔未闭(patentforamen ovale,PFO)。
[0003]卵圆孔未闭是出生后原发膈与继发膈未能正常自然粘连融合,在两者间残存的长约7mm,宽约1~6mm的裂痕样异常交通,类似功能性瓣膜。当右房压高于左房压的时候,左侧薄弱的原发隔被推开,即出现右向左分流。在各种常见的右向左的先天性心脏病中,卵圆孔未闭最为常见。近年来,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脑卒中、减压病、偏头痛等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个新的尤其是年轻人发生缺血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对于有适应证的卵圆孔未闭的患者,介入治疗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成为临床治疗的首选。研究证实,经皮封堵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低和临床随访结果较好的治疗手段。
[0004]目前国内外出现的已经商品化的不可降解封堵器主要是金属合金材料与不可降解高分子织物为主的封堵器。然而,这类合金封堵器连接点处的固定多采用后期与膜缝合的方式进行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连接点处会存在磨损脱落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封堵器,用于封堵脉管系统中的缺损,所述封堵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所述第一封堵盘包括第一支撑骨架,所述第一支撑骨架包括沿所述第一封堵盘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所述若干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穿插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中。
[0006]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封堵系统,包括封堵器及输送器,所述封堵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所述第一封堵盘包括第一支撑骨架,所述第一支撑骨架包括沿所述第一封堵盘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所述若干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穿插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中,所述输送器用于释放所述封堵器。
[0007]本技术提供的封堵系统的若干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
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穿插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中,以使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相互穿插连接于一体,减小或避免使用缝合线固定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使得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更牢固,提高了所述封堵器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0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图1是本技术的其中一实施例提供的封堵系统释放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中的封堵系统的第一封堵盘的内侧的放大图。
[0011]图3是图2中相邻的两支撑环相交处的其中一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是图2中相邻的两支撑环相交处的另一连接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是图1中的封堵系统的第一封堵盘中第一支撑骨架的侧部示意图。
[0014]图6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封堵系统的封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7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若干支撑环的另一连接方式结构示意图。
[0016]图8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支撑骨架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9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支撑骨架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18]图10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11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12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13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22]图14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15是本技术的封堵系统的封堵盘的另一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此外,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示,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在本技术中,距操作者相对较远的一端为远端,距操作者相对较近的一端为近端。本技术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内”、“外”、“侧面”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6]请一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封堵系统100,其包括封堵器20 及用于释放封堵器20的输送器,封堵器20用于封堵脉管系统中的缺损,所述缺损包括但不限于卵
圆孔、动脉导管、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本申请中以所述缺损为卵圆孔为例,说明封堵系统100用于治疗卵圆孔未闭的优势,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缺损还可以是上述提到的其他缺损。
[0027]封堵器20包括第一封堵盘21、第二封堵盘23及收紧件25,第一封堵盘21 及第二封堵盘23分别用于覆盖脉管系统中的缺损的不同开口;第一封堵盘21 包括第一支撑骨架210,第二封堵盘23包括第二支撑骨架230,第一支撑骨架 210包括沿第一封堵盘21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第二支撑骨架230包括沿第二封堵盘23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优选地,若干所述支撑件沿第一支撑骨架 210的几何中心环形阵列排布。
[0028]本实施例中,若干所述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212与第二支撑件214,第一支撑件212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2121,第二支撑件214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2141,第二支撑件214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2141穿插于多股第一编织丝2121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2123中,以使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封堵器,用于封堵脉管系统中的缺损,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封堵盘与第二封堵盘,所述第一封堵盘包括第一支撑骨架,所述第一支撑骨架包括沿所述第一封堵盘周向设置的若干支撑件;所述若干支撑件中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股第一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二支撑件中的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穿插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第一缝隙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为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环绕形成的第一支撑环,所述第二支撑件为多股第二编织丝环绕形成的第二支撑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第二编织丝之间形成第二间隙,至少部分第一编织丝穿插于所述第二间隙中。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股第一编织丝之间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缝隙间隔的第三缝隙,所述第二支撑环包括第一束编织丝与第二束编织丝,所述第一束编织丝与所述第二束编织丝中均包括至少一股第二编织丝,所述第一束编织丝穿过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二束编织丝穿过所述第三缝隙。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支撑件还包括由多股第三编织丝环绕而成的第三支撑环,所述第二支撑环在周向上位于第一支撑环与第三支撑环之间,至少部分第二编织丝从多股第三编织丝之间的缝隙穿过;或者,至少部分第三编织丝从多股第二编织丝之间形成的缝隙穿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第一编织丝穿过所述多股第三编织丝之间的缝隙;或者,至少部分第三编织丝穿过所述第一编织丝之间的缝隙;或者,所述第一支撑环与所述第三支撑环均包括结合段以及分离段,所述结合段相对于所述分离段距离所述第一封堵盘的几何中心较近,位于所述结合段中的多股第一编织丝与多股第三编织丝结合在一起,位于所述分离段中的多股第一编织丝与多股第三编织丝相互分离。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环包括结合段以及分离段,所述结合段相对于所述分离段距离所述第一封堵盘的几何中心较近,位于所述结合段中的多股第一编织丝与多股第二编织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杰赵江浪程晓阳王永胜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诺茂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