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永强专利>正文

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969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液分离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便于调节上釜体和下釜体的整体高度,且便于对上釜体进行拆卸,提高使用便捷性;包括上釜体和下釜体,上釜体和下釜体通过法兰片连接,上釜体和下釜体形成空腔,上釜体顶端连通有排气管,下釜体左端连通有进管,下釜体底端连通有排液管;还包括第一螺纹杆、基板、四组第二螺纹杆和四组底座,下釜体上等距连接有四组套筒,基板上设置有四组滑动杆,每组滑动杆均滑动插入至一组套筒内部,下釜体底部连接有第一门型板,第一螺纹杆与第一门型板中部螺纹连接,基板顶部设置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内圈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螺纹杆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螺纹杆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气液分离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是一种用于化工生产加工过程中,对气液混合相进行分离,使其更好进行后续处理的辅助装置,其在气液分离的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其分离原理为由于气体与液体的比重不同,液体与气体混合一起流动时,如果遇到阻挡,气体会折流而走,而液体由于惯性,继续有一个向前的速度,向前的液体附着在阻挡壁面上由于重力的作用向下汇集到一起,通过排放管排出;现有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包括上釜体和下釜体,上釜体和下釜体通过法兰片连接,上釜体和下釜体形成空腔,上釜体顶端连通有排气管,下釜体左端连通有进管,下釜体底端连通有排液管,并且下釜体上设置有四组支腿;现有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使用时,四个支腿将上釜体和下釜体支撑起来,气液混合相沿进管进入到上釜体和下釜体内部,液相沿排液管流出,气相沿排气管流出;现有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使用中发现,四组支腿将上釜体和下釜体支撑起来,由于各管道连通的精确性,四组支腿的长度需要严格进行控制制作,降低了生产效率,且上釜体在拆除时需要起重机械,造成便捷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便于调节上釜体和下釜体的整体高度,且便于对上釜体进行拆卸,提高使用便捷性。
[0004]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包括上釜体和下釜体,上釜体和下釜体通过法兰片连接,上釜体和下釜体形成空腔,上釜体顶端连通有排气管,下釜体左端连通有进管,下釜体底端连通有排液管;还包括第一螺纹杆、基板、四组第二螺纹杆和四组底座,所述下釜体上等距连接有四组套筒,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四组滑动杆,每组所述滑动杆均滑动插入至一组所述套筒内部,下釜体底部连接有第一门型板,所述第一螺纹杆与第一门型板中部螺纹连接,基板顶部设置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内圈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基板底部四个角处均设置有第二门型板,每组所述第二螺纹杆均与一组所述第二门型板螺纹连接,每组所述底座上均设置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内圈设置有与第二螺纹杆连接的第二转轴,下釜体上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上设置有第三轴承,第三轴承内圈设置有L型轴,L型轴另一端与所述上釜体连接。
[0005]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第一转轴连接有第一套环,第一套环一端设置有第一操作杆,第一操作杆上设置有第一防滑套。
[0006]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第二转轴连接有第二套环,第二套环一端设置有第二操作杆,第二操作杆上设置有第二防滑套。
[0007]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第一螺纹杆以及第二螺纹杆上均设置有防
脱板。
[0008]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下釜体上连接有稳定板,稳定板上设置有第四轴承,L型轴与第四轴承内圈连接。
[0009]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上螺纹连接有与L型轴接触的锁紧螺栓。
[0010]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L型轴上固定连接有加强板。
[0011]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上釜体与下釜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正常使用时,当防脱板与第一门型板或者第二门型板接触时,第一螺纹杆或者第二螺纹杆无法进行旋转,防止第一螺纹杆与第一门型板脱离,防止第二螺纹杆与第二门型板脱离,通过握住第二操作杆上的第二防滑套旋转第二螺纹杆使四组底座与地面接触,将上釜体和下釜体支撑起来,并根据实际高度,握住第一操作杆上的第一防滑套旋转第一螺纹杆,使得上釜体和下釜体的整体高度发生变化,滑动杆与套筒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当上釜体需要拆卸时,首先拆掉连接上釜体和下釜体的螺栓,然后在连接板、第三轴承以及L型轴的配合下,旋转上釜体即可,当需固定上釜体的角度时,握住并旋转锁紧螺栓使其与L型轴紧密接触,气液混合相沿进管进入到上釜体和下釜体内部,液相沿排液管流出,气相沿排气管流出。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图1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5]图3是图1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6]图4是图1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0017]附图中标记:1、上釜体;2、下釜体;3、法兰片;4、排气管;5、进管;6、排液管;7、第一螺纹杆;8、基板;9、第二螺纹杆;10、底座;11、套筒;12、滑动杆;13、第一门型板;14、第一轴承;15、第一转轴;16、第二门型板;17、第二轴承;18、第二转轴;19、连接板;20、第三轴承;21、L型轴;22、第一套环;23、第一操作杆;24、第一防滑套;25、第二套环;26、第二操作杆;27、第二防滑套;28、防脱板;29、稳定板;30、第四轴承;31、支撑杆;32、锁紧螺栓;33、加强板;34、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19]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包括上釜体1和下釜体2,上釜体1和下釜体2通过法兰片3连接,上釜体1和下釜体2形成空腔,上釜体1顶端连通有排气管4,下釜体2左端连通有进管5,下釜体2底端连通有排液管6;还包括第一螺纹杆7、基板8、四组第二螺纹杆9和四组底座10,下釜体2上等距连接有四组套筒11,基板8上设置有四组滑动杆12,每组滑动杆12均滑动插入至一组套筒11内部,下釜体2底部连接有第一门型板13,第一螺纹杆7与第一门型板13中部螺纹连接,基板8顶部设置有第一轴承14,第一轴承14内圈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7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15,基板8底部四个角处均设置有第二门型
板16,每组第二螺纹杆9均与一组第二门型板16螺纹连接,每组底座10上均设置有第二轴承17,第二轴承17内圈设置有与第二螺纹杆9连接的第二转轴18,下釜体2上连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上设置有第三轴承20,第三轴承20内圈设置有L型轴21,L型轴21另一端与上釜体1连接;正常使用时,通过旋转第二螺纹杆9使四组底座10与地面接触,将上釜体1和下釜体2支撑起来,并根据实际高度,旋转第一螺纹杆7,使得上釜体1和下釜体2的整体高度发生变化,滑动杆12与套筒11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当上釜体1需要拆卸时,首先拆掉连接上釜体1和下釜体2的螺栓,然后在连接板19、第三轴承20以及L型轴21的配合下,旋转上釜体1即可,气液混合相沿进管5进入到上釜体1和下釜体2内部,液相沿排液管6流出,气相沿排气管4流出。
[0020]本技术的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第一转轴15连接有第一套环22,第一套环22一端设置有第一操作杆23,第一操作杆23上设置有第一防滑套24;第一套环22与第一转轴15和第一操作杆23固定连接,握住第一操作杆23上的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化工生产用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釜体(1)和下釜体(2),上釜体(1)和下釜体(2)通过法兰片(3)连接,上釜体(1)和下釜体(2)形成空腔,上釜体(1)顶端连通有排气管(4),下釜体(2)左端连通有进管(5),下釜体(2)底端连通有排液管(6);还包括第一螺纹杆(7)、基板(8)、四组第二螺纹杆(9)和四组底座(10),所述下釜体(2)上等距连接有四组套筒(11),所述基板(8)上设置有四组滑动杆(12),每组所述滑动杆(12)均滑动插入至一组所述套筒(11)内部,下釜体(2)底部连接有第一门型板(13),所述第一螺纹杆(7)与第一门型板(13)中部螺纹连接,基板(8)顶部设置有第一轴承(14),第一轴承(14)内圈设置有与第一螺纹杆(7)底端连接的第一转轴(15),基板(8)底部四个角处均设置有第二门型板(16),每组所述第二螺纹杆(9)均与一组所述第二门型板(16)螺纹连接,每组所述底座(10)上均设置有第二轴承(17),第二轴承(17)内圈设置有与第二螺纹杆(9)连接的第二转轴(18),下釜体(2)上连接有连接板(19),连接板(19)上设置有第三轴承(20),第三轴承(20)内圈设置有L型轴(21),L型轴(21)另一端与所述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强崔永亮韩新启康亚旭李艳芬刘姝刚王二涛庞广菊
申请(专利权)人:王永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