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72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蒸汽发生器,所述蒸汽发生器,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发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蒸汽发生器发热效率低,能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从而提高蒸汽发生器的气化效率及环保性。化效率及环保性。化效率及环保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蒸汽发生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加热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蒸汽发生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蒸汽烹饪技术是时下迎合大众健康的烹饪技术,其中蒸汽发生器是作为蒸汽类产品的核心模块,目前主要有不锈钢锅炉式、压铸铝涵道式、不锈钢管压铸式等,但都存在结构复杂、发热效率不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蒸汽发生器,该蒸汽发生器的第一管路内具有气化腔,并在第一管路外周设置发热件,可以简化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0004]根据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发热件,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0005]根据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第一管路内具有气化腔,并在第一管路外周设置发热件,可以简化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率。
[0006]另外,根据本技术的蒸汽发生器还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0007]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由密封件密封。
[0008]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上连接有朝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的防护套,所述发热件的接线端从所述密封件穿出,且所述防护套包裹所述接线端的穿出所述密封件的部分。
[0009]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
[0010]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件包括: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绝缘介质,所述导热绝缘介质填充于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且所述导热绝缘介质隔开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二管路。
[0011]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丝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中任一个的间距均不小于5毫米。
[0012]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丝环绕所述第一管路并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螺旋延伸。
[0013]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蒸汽发生器还包括: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套在所述第二管路的外侧,所述第三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之间形成第二气化腔。
[0014]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气化腔与所述第二气化腔连通。
[0015]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均设有向所述第二管路外延伸的翻边,所述第三管路的两端的端沿分别连接所述翻边的外边沿,所述第二管路的外周面,所述翻边的内侧面、所述第三管路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气化腔。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发热件。
[0019]图4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6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爆炸图。
[0022]图7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第三管路。
[0023]图8是图7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9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结构的第三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
[0026]蒸汽发生器1,第一管路11,第一气化腔12,第二管路13,容纳腔14,第三管路15,第二气化腔16,发热件17,密封件18,防护套19,入口111,出口112,翻边131,出蒸汽口151,发热丝171,导热绝缘介质172。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如图1

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蒸汽发生器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3、发热件17。第一管路11可以用于通入待气化的液体以及输出蒸汽,发热件17可以提供气化热源,第二管路13可以对发热件17提供防护。
[0029]具体而言,第一管路11上具有入口111和出口112,第一管路11内形成第一气化腔12,第一气化腔12提供了将液体加热气化成为蒸汽的场所。第一气化腔12从入口111延伸到出口112,且第一气化腔12分别连通入口111和出口112,液体可以从入口111进入到第一气化腔12内,并在第一气化腔12内将液体加热气化后从出口112送出。
[0030]第二管路13套在第一管路11外侧,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之间具有间隙,第二管路13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间隙形成了容纳腔14,发热件17设于容纳腔14内,发热件17用于对第一管路11的气化腔进行加热。换言之,发热件17包裹第一管路11形成的第一气化腔12,发热件17工作时,热量可以快速的传递给第一气化腔12,所产生的热量不会流失或扩散,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当液体从第一管路11的入口111进入第一气化腔12后,容纳腔14
内的发热件17的热量传递给第一管路11内的气化腔,从而使第一气化腔12的液体被加热,第一气化腔12内的液体在第一气化腔12内流通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加热气化,最后从从第一管路11的出口112处排出。
[003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蒸汽发生器1,由于第一管路11内的流体在流通过程中,发热件17可以通过容纳腔14的热传递快速的对第一管路11进行加热,发热件17包裹第一管路11,从而使热量不会流失或扩散。因此,蒸汽发生器1可以快速地将液体气化以产生蒸汽,从而有效地提高管路热导率及能源的利用率。
[0032]本技术中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之间可形成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容纳腔,也就是说,容纳腔可以形成为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的形式,也可以将容纳腔设置成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间隔开的多个空腔。另外,容纳腔还可以设置成环绕第一管路11设置的螺旋形式、环绕第一管路11设置的多个空腔等形式,本技术主要以容纳腔14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为例进行说明,但并非是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0033]如图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容纳腔14沿第一管路11的轴线方向延伸,容纳腔14充分的包裹第一管路11,起到充分传递热量的效果。容纳腔14的两端由密封件18密封,具体而言,第一管路11的内表面与第二管路13的外表面间隔开,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3之间间隔开形成容纳腔14,此时第一管路11的两端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上具有入口和出口,所述第一管路内具有第一气化腔,所述第一气化腔从所述入口延伸到所述出口,且所述第一气化腔分别连通所述入口和所述出口;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套在所述第一管路外侧,且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形成容纳腔;发热件,所述发热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沿所述第一管路的轴线方向延伸,且所述容纳腔的两端由密封件密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上连接有朝远离所述容纳腔的方向延伸的防护套,所述发热件的接线端从所述密封件穿出,且所述防护套包裹所述接线端的穿出所述密封件的部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均伸出所述第二管路,且所述第一管路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设于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件包括发热丝,所述发热丝设于所述容纳腔内;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件还包括导热绝缘介质,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亮许智波吴慧民郑博文朱广清肖伏凤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生活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