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5633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04
本申请提供一种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进入管、第一集流管和蓄热管组,所述进入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蓄热管组依次连通,冷媒通过所述进入管和所述第一集热管进入到所述蓄热管组内,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连通位置,所述第一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本申请提供一种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能够优化蓄热器的冷媒流路,提高蓄热器的蓄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化霜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化霜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化霜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


[0001]本申请属于空气调节
,具体涉及一种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热泵空调器在低温工况制热运行时,由于室外机换热器在运行过程中温度较低,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在换热器上结霜。当前市场上的空调基本都是采用切换为制冷工况进行室外机换热器化霜,该过程需从室内侧取热,使得室内温度产生较大波动,影响客户的舒适性。现有技术中也有通过室外机增加蓄热器来化霜的技术方案,该方案是通过蓄热器蓄积压缩机的热量,供给室外机的换热器,在室外机换热器结霜时利用蓄热器蓄积的热量除去结霜。
[0003]蓄热器通常由蓄热器壳体、蓄热器盖板、换热组件、蓄热材料等零件组成;蓄热器蓄热、放热时,通过冷媒介质在换热组件中流动来传递热量进行换热。现有的蓄热器由于换热组件的冷媒流路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换热组件与相变蓄热材料的换热效率低,导致蓄热器的蓄热能力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能够优化蓄热器的冷媒流路,提高蓄热器的蓄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化霜能力。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蓄热器,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进入管、第一集流管和蓄热管组,所述进入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蓄热管组依次连通,冷媒通过所述进入管和所述第一集热管进入到所述蓄热管组内,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一连通位置,所述第一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
[0006]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沿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延伸方向排布。
[0007]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一转接件用于连通所述进入管和所述第一集流管。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件内设置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段成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段远离所述第二段的一端与所述进入管相连,所述第二段远离所述第一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件包括套接段,所述套接段套接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二段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套接段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设置有进入口,所述第二段的排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的进入口对接连通。
[0010]优选地,所述套接段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弧形段、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段、所述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段围成横截面为扇形的套接空间,所述第一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套接空间内,所述套接空间外沿
所在圆的半径为r1,所述第一集流管的半径为r2,r1比r2短0.10~0.30mm;和/或,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厚和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厚不大于3mm。
[0011]优选地,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排出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蓄热管组、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排出管依次连通,所述蓄热管组内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和所述排出管排出,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集流管上设置有第二连通位置,所述第二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排出管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上。
[0012]优选地,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第二转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二转接件用于连通所述排出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平行设置,当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时,所述第二转接件与所述第一转接件在垂直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方向上对称设置。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集流管的长度为300~800mm,和/或,所述第二集流管的长度为300~800mm。
[0015]优选地,所述蓄热管组包括多个蓄热管,多个所述蓄热管平行设置,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多个翅片,两个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设置有一个所述蓄热管。
[0016]优选地,所述蓄热管的数量为20~100个,和/或,所述蓄热管的长度为200~600mm。
[0017]优选地,所述蓄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组件和第二换热器组件,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相叠置。
[0018]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之间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的方向设有5~30mm的间隙。
[0019]优选地,所述蓄热器还包括壳体和盖体,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壳体上,以密封所述壳体。
[0020]优选地,所述壳体与所述盖体相对的内壁为底壁,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远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与所述底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与所述底壁的垂直距离为5~30mm,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与所述盖体的垂直距离为5~30mm;
[0021]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沿垂直所述第一换热器组件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的方向完全重合,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内壁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位于所述第二集流管靠近所述第一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一集流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mm,所述第二集流管的中轴线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50mm;
[0022]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内壁和第四内壁,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二集流管以所述蓄热管组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三内壁的一侧,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内壁的垂直距离为10~25mm,所述第一集流管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内壁的垂直距离为10~25mm。
[0023]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器组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组件与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之间的
空间内设置有蓄热层。
[0024]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外机,包括如上述的蓄热器。
[0025]优选地,所述蓄热器的数量为至少一个,当所述蓄热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蓄热器并联设置。
[0026]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上述的蓄热器或如上述的空调外机。
[0027]有益效果
[0028]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蓄热器、空调外机和空调器,能够优化蓄热器的冷媒流路,提高蓄热器的蓄热能力,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化霜能力。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0]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组件的主视图;
[0031]图3为图2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2]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换热器组件的俯视图;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进入管(11)、第一集流管(13)和蓄热管组,所述进入管(11)、所述第一集流管(13)和所述蓄热管组依次连通,冷媒通过所述进入管(11)和所述第一集流管(13)进入到所述蓄热管组内,所述第一集流管(13)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集流管(13)上设置有第一连通位置,所述第一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所述进入管(11)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连通位置沿所述第一集流管(13)的延伸方向排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第一转接件(12),所述第一转接件(12)设置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一转接件(12)用于连通所述进入管(11)和所述第一集流管(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12)内设置有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第一段(121)和第二段(122),所述第一段(121)与所述第二段(122)成角度设置,所述第一段(121)远离所述第二段(122)的一端与所述进入管(11)相连,所述第二段(122)远离所述第一段(1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集流管(13)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件(12)包括套接段(123),所述套接段(123)套接在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二段(122)的排出口设置在所述套接段(123)的内壁上,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设置有进入口,所述第二段(122)的排出口与所述第一连通位置上的进入口对接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套接段(123)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弧形段、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段,所述第一弧形段与所述第二弧形段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弧形段、所述弧形槽和所述第二弧形段围成横截面为扇形的套接空间,所述第一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套接空间内,所述套接空间外沿所在圆的半径为r1,所述第一集流管(13)的半径为r2,r1比r2短0.10~0.30mm;和/或,所述第一弧形段的壁厚和所述第二弧形段的壁厚不大于3mm。7.根据权利要求1

6任意一项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组件还包括排出管(18)和第二集流管(16),所述蓄热管组、所述第二集流管(16)和所述排出管(18)依次连通,所述蓄热管组内的冷媒通过所述第二集流管(16)和所述排出管(18)排出,所述第二集流管(16)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集流管(16)上设置有第二连通位置,所述第二连通位置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流管(1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6)的第二端之间,所述排出管(18)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器还包括第二转接件(17),所述第二转接件(17)设置在所述第二连通位置上,所述第二转接件(17)用于连通所述排出管(18)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6)。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蓄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13)与所述第二集流管(16)平行设置,当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第一转接件(12)时,所述第二转接件(17)与所述第一转接件(12)在垂直所述第一集流管(13)和所述第二集流管(16)的方向上对称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德强王奇陈昌中蒋玉婷柴国丰罗勇军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