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0722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09:24
目的在于得到使通过热交换器的各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提高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具备向框体内导入外部空气的送风机和包围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的侧方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扁平管,将管轴朝向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于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的周围;以及集管,连接多个扁平管。多个扁平管具有第1扁平管、第2扁平管及第3扁平管,第2扁平管及第3扁平管与第1扁平管相邻配置,第1扁平管、第2扁平管及第3扁平管在规定以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时,与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的两个端部中的位于径向内侧的第1端部配置在包围旋转中心轴的环状的假想线上,第1扁平管的第1端部配置于比将第2扁平管的第1端部与第3扁平管的第1端部连结的假想直线靠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径向的外侧的位置。径向的外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将扁平管的管轴朝向上下方向排列而构成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涉及扁平管的排列构造。

技术介绍

[0002]以往的热交换器单元已知有将由传热管和翅片构成的热交换器以包围送风机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类型。这样的热交换器被配置成,使传热管沿水平方向延伸,使翅片与传热管的管轴垂直地交叉,需要在有限的框体的容积中确保热交换器尽可能大的前面面积。因此,热交换器构成为,传热管在延伸的方向上多次弯曲而包围配置有送风机的风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68408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07]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热交换器单元中,热交换器将传热管在水平方向上朝向管轴配置,因此在水平方向的端部配置集管、传热管的U形弯曲部以及连接配管。因此,热交换器无法包围配置有送风机的风路的周围的整个区域,无法提高框体内的风路中的安装效率。因此,热交换器单元存在为了确保所需的热交换性能而不得不使框体大型化而增大热交换器这样的课题。另外,热交换器单元存在由于未被热交换的空气从热交换器的水平方向的端部通过而热交换性能降低这样的课题。而且,由于热交换器单元的从送风机至传热管的距离的偏差较大,因此存在通过热交换器的空气的流动在热交换器的各部产生偏差、热交换性能降低这样的课题。
[0008]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使通过热交换器的各部的空气的流动均匀、提高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单元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0]本专利技术的热交换器单元具备:送风机,向框体内导入外部空气;以及热交换器,包围所述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的侧方,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扁平管,将管轴朝向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在所述送风机的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周围;以及集管,连接所述多个扁平管,所述多个扁平管具有第1扁平管、第2扁平管和第3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与所述第1扁平管相邻地配置,对于所述第1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在规定以所述送风机的所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时,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的两个端部中的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中心侧的第1端部配置在包围所述旋转中心轴的环状的假想线上,所述第1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配置在比将所述第2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3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连结的假想直线靠在所述径向上远离所述中心的一侧的位置。
[0011]本专利技术的制冷循环装置搭载有上述热交换器单元。
[0012]专利技术效果
[0013]根据本专利技术,利用上述结构,能够在送风机的周围呈环状地配置扁平管,将从送风机至多个扁平管各自的第1端部的距离的差设定得较小。因此,热交换器单元及制冷循环装置使在各扁平管之间通过的空气的流动变得均匀,因此热交换性能提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与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垂直的截面的构造的示意图。
[0015]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与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截面的构造的示意图。
[0016]图3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说明图。
[0017]图4是说明构成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构造的示意图。
[0018]图5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19]图6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0]图7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比较例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1]图8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与扁平管的管轴垂直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2]图9是作为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的热交换器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与扁平管的管轴平行的截面构造的说明图。
[0023]图10是实施方式2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4]图11是实施方式3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5]图12是说明构成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构造的示意图。
[0026]图13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单元的送风机与热交换器的多个扁平管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0027]图14是说明构成热交换器的扁平管的构造的示意图。
[0028]图15是实施方式4的热交换器单元的与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垂直的截面的构造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对热交换器及热交换器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附图的方式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相同或与其相当,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共通的。并且,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不同。
[0030]实施方式1
[0031]图1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100的与送风机2的旋转中心轴61垂直的截面的构造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100的与送风机60的旋转中心轴平行的截面的构造的示意图。图3是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热交换器单元100的制冷循环装置1的说明图。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单元100搭载于空气调节装置等制冷循环装置1。如图3所示,制冷循环装置1通过制冷剂配管90连接压缩机3、四通阀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装置6以及室内热交换器7,构成制冷剂回路。例如在制冷循环装置1为空气调节装置的情况下,制冷剂在制冷剂配管90内流通,通过四通阀4切换制冷剂的流动,由此能够切换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
[0032]搭载于室外机8的室外热交换器5及搭载于室内机9的室内热交换器7在附近具备送风机2。在室外机8中,送风机2将外部空气送入室外热交换器5,在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另外,在室内机9中,送风机2将室内的空气导入框体内,向室内热交换器7送入室内的空气,在室内的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调节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另外,热交换器单元100能够在制冷循环装置1中用作室外机8及室内机9。即,搭载于热交换器单元100的热交换器10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发挥功能。将搭载有热交换器10的室外机8及室内机9等设备特别称为热交换器单元100。
[0033]图1所示的热交换器单元100在框体80的中央部配置有送风机2,以包围送风机2的旋转中心轴61的方式配置有热交换器10。在热交换器10的内侧形成有内侧风路70,在热交换器10的外侧形成有外侧风路71。外侧风路71形成于框体80内的风路外壁与热交换器10的外周之间。在实施方式1中,送风机2将框体80的外部的空气从开口部82导入框体80的内部,从内侧风路70通过热交换器10,经由外侧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热交换器单元,其中,该热交换器单元具备:送风机,向框体内导入外部空气;以及热交换器,包围所述送风机的旋转中心轴的侧方,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扁平管,将管轴朝向上下方向并列地配置在所述送风机的所述旋转中心轴的周围;以及集管,连接所述多个扁平管,所述多个扁平管具有第1扁平管、第2扁平管和第3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与所述第1扁平管相邻地配置,对于所述第1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在规定以所述送风机的所述旋转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时,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的长轴的两个端部中的在所述径向上位于所述中心侧的第1端部配置在包围所述旋转中心轴的环状的假想线上,所述第1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配置在比将所述第2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第3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连结的假想直线靠在所述径向上远离所述中心的一侧的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中,所述第1扁平管的与所述管轴垂直的截面中的所述长轴的延长线即第1假想线与所述第2扁平管的所述长轴的延长线即第2假想线及所述第3扁平管的所述长轴的延长线即第3假想线分别在所述径向上的所述中心侧交叉。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中,所述第1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的所述第1端部与所述旋转中心轴等距离地配置。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中,所述第1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遍及所述送风机的周围的整周地配置。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中,所述多个扁平管由所述第1扁平管、所述第2扁平管和所述第3扁平管构成。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单元,其中,该热交换器单元具备在所述径向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伸前田刚志伊东大辅加藤康明河野惇司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